APP下载

藏族编织文化的传承

2020-03-04卓曼他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6期
关键词:纬线经线九寨沟

8·8地震给九寨沟景区的藏民带来了灾难,旅游收入基本为零。为了添补家用,会编织手艺的藏民开始编织各式各样的小型藏包用于销售。解放前,这里的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了穿衣戴帽,编织工艺应运而生。在藏族传统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编织品主要有氆氇帐篷、毡毯、藏被、窗帘、门帘、碗盒等日常生活用品。因编织工具和编织技术的不同,藏族传统的编织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采用牦牛的绒毛编织的蝎子,用于编制帐篷和小型袋子等。其编制工具简易,容易操作,编制物品较为粗糙,适用于游牧环境。第二类是采用绵羊毛编制品。根据编织的精细程度,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氆氇和帮典为代表的精细编织品,另一种是未剪绒毛的纺织品,以藏被为典型。这类编织品做工精细,编织工具较为精巧,工艺略微复杂。第三类是主要采用绵羊毛和牦牛绒编织的卡垫,素称藏毯。其工艺复杂,图案精美,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在这三类编织品中,第二类编织品在藏族生活中最为常见。

一、编织工艺的发展历程

藏族编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史上的西藏,除了农耕和游牧外,其余的生产活动几乎都集中于手工业,民族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并列为西藏历史上的三大传统产业。据考古发掘,藏族编织工艺的源头可追溯到至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诺文化新石器时期,卡诺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角椎、骨针、陶纺轮、线坠等,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西藏高原先民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毛织品生产活动,已经有了用兽皮或用毛编织物缝制的衣服。

约在公元前7世纪时,第33代吐蕃赞普王松赞干布嗣位,统一青藏高原,并定都逻娑(即今拉萨),建立起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吐蕃社会,畜牧业生产的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毛纺织技术和编织工艺的普及和提高。期间毛纺织品种类增多,已出现了色彩绚丽的多種毛、棉织品,如毛毯、藏被、棉袍金帐等。还十分重视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工艺技术,毛纺、棉纺、丝织等纺织工艺中就借鉴了许多天竺、尼婆罗、波斯、中原的编织工艺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本土编织工艺技术的发展。

15世纪后,藏族民间纺织业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发展阶段,所生产的卡垫、帮典、氆氇、藏被等牛羊毛编织物非常丰富,并以精巧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和创造才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中央西部开发战略决策的启动,以及西部旅游业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独具藏族风格和地域风貌的编织工艺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编织工具与编织技术

本文就以九寨沟景区为田野点,对当地仍具活力的传统编织文化进行实地考察。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通过对现代小型藏包文化的探讨透视了藏族传统编织文化。

(一)织机主体是与纬线相关的部件,有四根向外倾斜的架腿支撑

藏语称架腿为“岗巴”,在织机的前端置以横板,可以说是编织工坐的垫子,叫“古加”。脚前是脚踏板。在编织时,织工坐在垫子上进行操作。在织机的后端,与垫子相对应的横木当地叫“帕卡”,用于固定。

(二)固定纬线的两个重要部件

一个叫“帮知”,它是与垫子平行横置的圆木,两头凿洞,可插入用来固定它的木棍。这根木棍当地叫做“帮赞”。纺织者工作时“帮知”恰好位于胸前,编织一截编织品,取下木柜,用圆木向里缠绕编织品,以调整最佳的编织位置,然后用木棍再次固定,依次循环。另一个叫“知星”。这是置于织机后端与固定织机的横木相平行的一根横木,用于固定纬线。它的一端凿空,用于置入固定横木的棍子。现在基本采用S形的铁棒来固定,这叫做“加钩”,它可以调整纬线的松紧。当缠绕编织的编织品时,先要取下这跟铁棍,纺织品缠绕完毕后,调整纬线的松紧程度,再用铁棍固定此横木。

(三)编织中与纬线有关的三组重要部件

一组是与“乃”有关的部件。“乃”是用于区分纬线的,下与纬线相交,上与“乃纽”相连,且固定与四个当地叫“达珠玛”的短竹筒。这些部件都是由两个叫做“夏当”的架子和辅助横杆撑起的,高越50厘米。另一组与四个脚踏板有关。脚踏板加“岗扎”与“乃”相连。此外,还有一个是在纬线中间用于赶经线的重要部件,其中间有若干精细的竹子,叫做“达”。它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根据纬线的多少来使用。在编织时,踩踏脚踏板,使纬线分层,将经线穿过来,用“达”赶紧,在踩踏另一个踏板依次循环编织。

(四)与经线有关的主要部件时“珍布”

这是一个方便拿在手中使用的木制工具,长约30厘米,两头尖,中间掏空,可横置用木棍或铁丝做的中轴。作为中轴的铁丝叫“加图”,同是用于固定有经线的短竹竿。这个短竹竿叫做“本纽”。在编织时,把用于做经线的羊毛线绕在短竹竿上,然后将其穿在中轴上固定好,编织者在操作织机时纬线交错分层,用两个手左右穿走经线。因此,在编织时一般都会准备若干缠绕了经线的短竹竿,以提高效率。

编织不同的编织品,对编织工具的数量要求不同,编织复杂的编织品,则对编织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上要求较多,反之,编织简单的编织品,对编织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上要求较低。

三、编织文化的传承

在旅游还没有开发之前,在当地,纺织几乎是每个妇女都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九寨沟景区在传统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以前每家每户饲养的绵羊所产生的羊毛,通过纺织才能变成衣服、垫子、被子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纺织品。而现在每家每户为了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再饲养绵羊等家畜,编织的线也是通过购买其他地方的羊毛或者线编织。

九寨沟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使传统编织文化在当代遇到了传承的危机。而青少年迷恋于外来的编织消费品,对本民族的编织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对本民族编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同样编织文化也一样,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我认为“传”就是纪录、保存和延续,“承”就是将其仅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在藏区,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有两种形式传承,一种是师徒的传承,就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从上一辈的老师傅手中传授给想要学习这门手艺的人的学习过程,这种师徒之间的传承能够保障手工艺全面系统更加深入的继承,往往也存在着局限性,耗时长传授的东西有限。

九寨沟景区传统编织这一极具藏族独特艺术的民间传统手工编织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保护、继承、发扬藏族传统手工艺迫在眉睫。第二种是由政府出面承担,技术学校定期开办的手工艺术培训班。如位于拉萨市的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培训传统工艺人才的摇篮以及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传播地点。

九寨沟传统的编织艺术受地域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具有浓郁的艺术内涵和民族特色,代代相传、师徒相传、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深入每个藏族人民的心中,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藏族编织品中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美。人们在编织吉祥的藏族饰品时同样会选择相同的样式,这一传统的特色在藏族人民的家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保存和发扬,将这种即将消失的工艺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扎嘎.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山南地区农村手工业.西藏研究,1993(3),第38-47页.

[2]康﹒格桑益希.绚丽多彩的藏族编织工艺[J].西藏艺术研究,2002(4),第44-52页.

[3]根秋登子.藏族手工艺及其开发前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4.

作者简介:

卓曼他, 性别:女,民族:藏,当前职务:无

当前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景区科研保护

作者单位:九寨沟风景名胜保护区

(九寨沟风景名胜保护区)

猜你喜欢

纬线经线九寨沟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题九寨沟(外五首)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艺术:北纬30度》神奇纬线 串起文明起源
为什么春节联欢晚会从晚上8点开始?
鲜茧丝与干茧丝在梭织纬线上的使用比较
复合管注塑机自动检测装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