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云山道场音乐风格与特点探析*

2020-03-04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场道教徽州

刘 梦

(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安庆 246011)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我国传统的道教音乐,始于唐代,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流传在徽州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齐云山道场音乐主要用于齐云山诵经、祭祀、赞礼等道教活动中,是道教仪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顾齐云山道场音乐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齐云山道场音乐的保护和发展现状,总结齐云山道场音乐的艺术特点,探究音乐风格的成因,有助于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以及相关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

一、齐云山道场音乐概述

“玄帝香火,在均州曰武当,在徽州曰齐云”[1],齐云山是皖南地区正一派的道教中心,是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曾对华东地区道教影响极大。天然奇特的丹霞地貌与秀丽的自然风景在人文的滋养下,造就了一千多年文化历程的齐云山道教文化。齐云山道教开始于唐朝末年,兴盛在明清时期,清朝末年走向衰落,经历了辉煌和冷清。齐云山道教最早以全真派道教为主,明朝嘉靖年间正一派真人张天师在齐云山道观修炼祈福,使齐云山道教逐渐形成了正一派和全真派两个教派,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两派互相兼融。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齐云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道教大大小小的仪式活动相承一脉,在齐云山道教鼎盛的明清时期,每年的道场活动就有一百五十多场[2],而道场音乐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时期齐云山道场音乐得到良好的发展。受齐云山教派融合的影响,齐云山道场音乐保留了正一派与全真派两个教派的音乐、科仪等,同时在历史进程的发展中又吸收了徽州民间音乐和其他宗教音乐,演变成了既充满浓郁的宗教风味又具有个性的世俗化特征的音乐风格。

文革时期,受道士还乡的影响,齐云山的道教活动和道场音乐全部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齐云山道场音乐受到休宁县政府的关注,成立了“齐云山道教协会”,并对遭到损坏、破坏的宫观、道房、亭台等建筑进行修复。省、县级先后为此拨款18.2万元,用于修复建筑和添加需要的道教用品[3]。在休宁县政府和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帮助下,齐云山道教已修复亭阁、宫观、院房、登山石阶等多处建筑,同时休宁县政府为齐云山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我国的道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齐云山道场音乐是在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民间宗教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地方性民间音乐特点的宗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历经历史的演变、发展、改善与传承,目前已经位列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四大道教之一,齐云山道场音乐区别其他道教音乐风格,彰显出其高度的音乐艺术内涵。

齐云山道场音乐在历史进程中受到了来自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徽州区域民间俗乐以及地方戏曲,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民俗特色风格,是中国道教文化和地方区域文化结合的独特产物。齐云山道场音乐用于固有的齐云山道教重要的仪式活动以及依照事主不同的要求,进行的祈福消灾活动。根据祈禳仪式的不同,音乐曲牌的选择、串联、速度以及乐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随之调整,这体现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固有的即兴性特点。此外,齐云山道场音乐在音乐的曲式结构、曲调旋律、节奏的变化上也渗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和音乐特征。

二、齐云山道场音乐的特点

齐云山道教的道场活动多达25种,每一种道场活动搭配相应的道场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的曲谱均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工尺谱”记谱法,根据道场活动的不同形式与内容配合人声的颂唱和乐器的伴奏,演奏不同的曲牌。不同道场活动的不同形式、内容,决定了颂唱和伴奏的曲牌选择与情感变化。同一道场活动的音乐根据演出场合、时间的不同,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一)科仪音乐丰富全面

道教音乐主要用于道教祈福、诵经、祭祀、赞礼等道教仪式活动中,因此仪式中的音乐称为“道场音乐”或“法事音乐”。在道教仪式活动中,道士亦可以称做民间音乐家。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即是无锡道人,对传承民间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道场仪式活动中的道人们不仅要熟悉经咒的颂唱,配合的相应的肢体动作,还要掌握锣鼓、笙、笛、板鼓等诸多乐器的演奏。这些音乐与舞蹈为道场仪式营造了庄严的氛围,是道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云山道场活动主要包括祈福和禳灾两个部分。祈福的道场有《百子科》祈求神多生贵子;《度人经》报答祖先和父母恩德;《过关科》保佑儿女易长易成,度过难关;《十王科》祈求十殿阎君舍罪新丧阴魂解脱地狱之苦;《炼度科》为避免水火两个灾害来为善积德;《斋罗汉》为妇女求子;《拜忏许愿》为病患不药而愈;还有求神保佑平安的有:《祖师忏》《报恩忏》《开启科》《上帝科》;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有《三元水忏》《救苦忏》《慈悲忏》。禳灾的道场有《诸天科》《解结科》《水火炼度》《血湖科》《超七科》和《禳火科》,目的均是祈求灾害远离亲人,寻求平安、健康的心理寄托。无论是祈福还是禳灾的道场活动,均是衍生自人民的生活需要,表达了人民美好的愿望,有些甚至展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功能不一的道场活动对应着不同的道场音乐风格,有庄严威武的声调,也有柔和飘渺的韵律。

(二)演唱风格鲜明独特

齐云山道场音乐由声乐和器乐组成,在仪式活动中,声乐处于主体地位。声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吟诵、咏唱、念唱等;按照实际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阳韵”和“阴韵”。“阳韵”用于祈福性的法事和早坛功课,一般在道教殿堂内唱诵;“阴韵”多用在超度法事和晚坛功课,可以在事主家中进行唱诵。

齐云山道场音乐的声乐演唱受徽州区域文化影响强烈。首先,齐云山道人多为徽州婺源人,因此齐云山道场音乐演唱中所用的语言由徽州俗语、婺源方言以及传统的道教音乐语言结合而成[4]。念唱时一人唱、众人和,既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方言特征,又展示了中国传统道教音乐中独特的语言风格,给人以清新飘渺、庄严的感觉。其次,齐云山道场音乐中融入了徽州地区俗乐、戏曲、小调,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声乐作为道场音乐的主体,时时透露出徽州音乐的强大影响力,展现了独特的地域色彩。

(三)器乐演奏以锣鼓乐为主

器乐是齐云山道场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早在唐代时期,道场音乐已经开始使用器乐进行伴奏。最初的伴奏乐器基本为打击乐器,之后逐渐加入了吹管乐器、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包括锣鼓、笙、木鱼、唢呐、琴、二胡等,每一种乐器在齐云山道场音乐中都代表了不同的情绪表达。目前齐云山道场音乐的器乐中最常使用的当属锣鼓乐,这也是道场音乐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锣鼓乐具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感,能够控制仪式各个环节的节奏,带动道场活动的氛围,它的运用是齐云山道教音乐最突出、最核心和最个性的特征,是齐云山道场音乐区别于我国其他道教音乐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道场音乐中的器乐有两个功能,作为伴奏乐器,美化和辅助祈禳仪式中的声乐部分;或者作为声乐的前奏和间奏,填补仪式中的空白,为仪式活动渲染氛围。根据道场仪式活动的不同,道场音乐中的器乐部分采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演奏不同的器乐曲牌,展示不同的旋律曲调,最终呈现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器乐音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短小简单的单乐段,也有较大、复杂的多乐段,此外还有不同曲牌连缀组成的套曲。目前齐云山道场音乐的器乐曲牌保留完整的不多,主要有:《大开门》《主云飞》《真香初炷》《步虚韵》,以及齐云山道场音乐吸收其他音乐产生的《送饭》《送赦》。

三、齐云山道场音乐风格成因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一种宗教性音乐,同时还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齐云山地处安徽省休宁县,是皖浙赣的重要交通枢纽,被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作为中国四大道教之一,齐云山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受到了来自周边地方区域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文化,齐云山道场音乐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同样也受到了来自周边地方区域文化的影响[5]。

(一)传统人文的渗入

在历经唐朝的创建、明清时期的鼎盛以及后期的衰落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的思想文化精神渗入到齐云山道教文化当中。更主要的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的故乡就是徽州,因此齐云山道教音乐尤其受到了儒家的影响。此外,齐云山道教曾是皖南地区正一派的道教中心,可见其在历史上的繁荣。唐代末年齐云山道教以全真派道教为主,后在明代嘉靖时期正一派传入,逐渐形成了全真派、正一派两大教派相融的特色,孕育了现在的齐云山道教文化。齐云山道场音乐立足于这种特殊的文化特色,相应地吸收了两个教派的音乐特征,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民俗音乐的滋养

徽州地区传统音乐与齐云山道场音乐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齐云山道场音乐受来自徽州地区传统音乐的影响极大。徽州地区在进行红白喜事的民俗仪式活动中,所使用的“响器班”主要用传统的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演奏,曲调中出现了齐云山道场音乐的符号,乐谱中也能够寻觅到齐云山道场音乐旋律的痕迹。所使用的乐器与齐云山道场音乐的乐器表达的意义和渲染的氛围基本一致,如唢呐、横笛,渲染了悲痛、哀愁、欢乐、喜庆的氛围;锣鼓表达了庄严、沉重、热烈的氛围。齐云山道场音乐同时受到了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在齐云山道场音乐名目《破血湖》《开地狱门》的道场活动中,道士即兴表演的《目连救母》改编了徽州地方戏剧,哭唱了“十月怀胎苦”,再加上锣鼓笙箫伴奏的配合,将齐云山道场音乐与地方戏曲的结合完美演绎。

这些例子不仅表明徽州民间音乐与齐云山道场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显示出徽州地区的传统民俗音乐对于齐云山道场音乐的滋养。齐云山道场音乐吸收了徽州地区传统音乐的精华,使自己的发展更加完善。相较于其他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具有更多的世俗性和娱乐性。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土地上,齐云山道场音乐吸收地方区域音乐文化,为我所用,使音乐的艺术内涵更加完善和丰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释、道文化思想和周边区域文化以及徽州地方传统俗曲、小调、戏曲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风格和民间风格的音乐特点。这种世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迎合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习俗,进一步加快了齐云山道场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云山道场音乐的挖掘和保护应该与区域文化的背景相结合,从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出发,进一步研究道场音乐与徽州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在联系,寻求更加科学、优化的保护途径。

猜你喜欢

道场道教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二间高夹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