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3-04常祖芹
□ 文| 常祖芹
土地整治是优化我国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做好整治项目管理工作,能够增强土地整治工作效用,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状态,因此,应深入分析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项目管理优化措施,以获得更好的耕地资源保护效果,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化进步。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前期开发作为其中的重要工作内容,项目负责单位通常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开发施工的施工方,以保证管理程序、结果的公平正义。但在此过程中,部分施工方会采用陪标、围标等不良手段,进行项目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影响了项目管理效果,形成了土地治理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整治工作效益管理问题
土地治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各项整治工作程序进行协调和决策,实现整治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此,管理部门通常会先对项目进行效益评估,然后结合评估结果,进行决策和协调,以获得更大的项目效益。但由于项目规模较大、涉及到的效益类型较多,导致评估工作难度较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准确落实。
融资管理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累计土地整治投资金额已经达到了1800亿元以上,整治规模超过800万,而这部分资金基本都是财政投资,由此可见,在土地整治管理方面,政府所承担的财政负担较重。此外,这部分资金的来源以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复垦费等政策性资金为主,来源比较单一,使得资金链稳定性不足,影响了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水平。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优化招投标工作
在招投标环节问题的应对中,应做好入围施工单位的审核工作,以保证其口碑、规模、资质良好,降低不良竞争现象出现的几率,同时,还要加强投标文件的审核工作,及时发现、处理不良竞争问题,保证前期开发招投标活动的公平公正,消除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的前期开发问题,维护良性的施工领域经济市场运作秩序。在施工单位的审核工作中,由于部分施工单位会以子公司的形式,挂靠到其他规模较大、资质较高的施工单位,以获得与该施工单位相当的资质条件,因此,应注意检查施工方的经营性质,如果施工方属于子公司的经营性质,就需要考察其实际的办公规模、人员专业水平,以便于及时淘汰不诚信的施工方,避免后续出现不良竞争行为。而在投标文件审核方面,需仔细检查各施工方所递交文件内容的相似度,对内容结构、撰写思路较为相似的投标文件,应加以重点核查,来精准打击陪标、围标等不良行为,规范化招投标工作,保证管理效果。
完善整治效益评价体系
为了弱化效益评估工作难度,向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在项目管理中,应针对经济、社会、生态、景观这几个项目所涉及的效益方面,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体系,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首先,需于不同的效益方面,甄选、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并设计出合理的指标计算方法。其次,利用专家法等方式,确定指标的权重。再次,根据上述指标计算方法,以及指标的权重,构建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实际条件,将所需的数值带入评价模型中,得出最终的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量化评价结果,作为后续管理决策的依据。此外,应注意,需结合现有资料,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充分发掘量化数据的价值,提高管理工作效用,促进土地整治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提升融资管理工作水平
在项目管理中,为了有效应对融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财政负担较重、资金链不稳定问题,可以考虑采用集成融资法,进行融资管理,以丰富资金获取渠道,增强整治项目资金的筹措效果。其中,集成融资模式是指一种,从BOT、PPP、TOT融资模式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进行组合操作的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资金的来源可以从政策性政府投资这一单一资金来源,转化为由借贷、保险等社会资金投资,与政府投资相结合的多样化资金来源,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得到大幅度的减轻。此外,在集成融资模式下,投资的范围、资金量较小,有助于吸引中小投资者参与到土地整治中,充实投资主体结构,增强项目资金链的稳定性,因此,采用将该融资模式应用到项目管理中,可以有效解决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有效解决土地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优化发展。在项目管理中,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可以维护经济市场秩序、增加项目效益、提高管理资金链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土地治理工作的落实效果,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