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工程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0-03-04黄振宁
□ 文| 黄振宁
伴随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这其中有医疗设备的功劳。大型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在医疗活动中,显著提升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以便医疗更有针对的开展医疗工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型医疗设备保持健康状态,这就需要设备工程师开展行之有效的维修保养工作。在新时期下,大型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设备工程师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取相关措施,排除设备故障、确保医疗活动有序开展。
设备工程师面临的挑战
大型医疗设备属于一类集成产品,在产品中应用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当大型医疗设备被研发出来后,对设备工程师而言都是一次挑战。设备工程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准确把握与设备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的维护设备。一旦设备工程师掌握度不足,无法及时排除故障,则会出现诊断错误、贻误病情的情况。医院在采购大型医疗设备时,往往考虑价格及性能,很少关注维修资料。
正是由于这一点,造成设备工程师手上资料不足。再加上缺少专业的维修软件,使得设备工程师难以有效开展维修工作。每当设备出现故障,医院需要支付一大笔维修费用,请设备厂商派人维修。早年间,日本企业将后续服务作为利润增长点,受其影响,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将维修资料作为机密文件,不轻易向外人透露。如此一来,医院的经营成本就会增加,同时对设备工程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设备工程师的应对策略
1.控制重点。维护保养工作目标是保障设备运行效率、提升设备稳定性,以实现降低故障发生率、提升设备使用寿命的目标。为实现既定目标,需要设备工程师结合设备参数以及磨损状况来确定管理方法,通过监测设备运行过程,以判断设备的健康程度。另外,设备工程师要准确把握控制重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完成维护保养工作。
其一,常规化检查。常规化检查是设备管理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常规化检查主要是对大型医疗设备表面清洁、磨损状况评估、设备电压的稳定性、运行良好程度等内容进行检查。工程师要结合大型医疗设备的实际使用及保养状况来制定管理措施,以便及时找出潜在问题,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这对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大有益处。另外,设备工程师要对设备保养管理记录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可增长经验,另一方面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好铺垫。其二,定期检查。要想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效果,设备工程师要定期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尽早排查及消除设备故障,从而让设备一直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在定期检查中,设备工程师要将润滑油涂抹在大型医疗设备磨损较为严重的部位,同时检查大型医疗设备电路及水路系统,最大程度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
2.控制措施。为了提升设备维修保养质量,设备工程师要科学制定计划,以此指导日常工作。计划包括三方面内容:
其一,设备工程师要收集设备信息,以便掌握设备的实际用途及管理要求,以此判定管理级别。一般来说,设备可划分为三级,每一级都需制定维护保养措施及监控举措。以常规化检查为例,设备工程师要制定详细的计划,以确定管理目标、明确管理内容。在检查计划的指导下,大型医疗设备的故障率可大幅度降低,保障了设备的平稳运行。其二,设备工程师要制定合理的保养计划。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频率越高,其构件磨损越厉害,这时就需借助保养工作,保证设备的精度、稳定性符合相关要求。只有及时保养设备,才能有效避免医疗事故。设备工程师要准确掌握设备结构,关注设备使用情况,再对设备进行系统检查,以获取磨损情况。根据收集数据确定保养等级,制定保养计划,这样才能让工作更具针对性。一级保养计划中要涵盖保养目标、保养具体内容、保养标准等。具体工作中,设备工程师除了要做好清洁、外观检查等工作之外,还要认真检查设备各个构件的运行状态,利用仪器测量设备进度。当及时更换设备损坏的构件,同时将设备故障信息进行记录。二级保养工作主要是磨损程度不高的设备进行日常清洁及润滑处理,再对电路等系统进行检查,确保连接稳固。其三,设备工程师要丰富维修资料,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工程师要与设备厂商保持高度联系,多向厂商技术人员取经,以便提升维修能力。另外,设备工程师要积极查阅资料,以夯实理论基础。资料的获取渠道包括互联网、交流会、政府部门,设备工程师要尽己所能,不断弥补资料空缺。只有工作计划有效落实,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设备工程师要认真履责,严格按照既定计划执行。当然,在工作过程中如发现计划的不足之处,要及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确保工作效率。如遇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主动向专业人士请教。
总结
在新时期背景下,设备工程师要面对巨大挑战。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要调整自身,以提升环境的适应力。设备工程师一要养成学习习惯,二根据设备型号科学制定及严格执行工作计划,三要开展常规化检查及定期检查。通过多措并举,确保大型医疗设备始终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这对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