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背景下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构建
2020-03-04翟瑞海
□ 文| 翟瑞海
“营改增”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给企业税务金额的计算
“营改增”让企业税率产生一定变化,也让企业在征税过程中在指标方面进行了一定改进。在营改增之前只用缴纳5%的营业税就可以,可是在“营改增”之后,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费已经上升到营业收入的6%左右。虽然有增值税具体的进项抵扣规则,但是企业实际的税务负担并没有发生很大改变。“营改增”的实施不但让企业整体税负产生一定改变,甚至会直接转换企业在税务金额计算方面的方法。因税务种类不同,税务在具体确认以及进行计算,还有交税实践等各方面都会出现不同之处。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过程中,要尽量了解一些科学避税的方法,并且分析销项税额,从而使借贷方的科目核算以及记录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利于企业发展。
特殊事项会计处理细节
在企业会计里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税务,主要指的就是企业当中一些比较具有过渡性的财政资金和增值税末期很多抵税额等方面的会计业务。在彻底完成“营改增”的过渡之后,这两项业务分别也要进行一些转换。
比如在处理过渡性资金的过程中,如果企业所缴纳的税款有增加,就可以根据规定和相关材料申请扶持款,并且将金额记录在案。在增值税的期末留底方面,如果想要避免出现重复交税的情况,那么在应交税费中就需要留出栏目,而且“营改增”也可以尽量将一些较为细节的项目进行改变。比如企业在产品购买和服务的时候,对主营业成本的计算。这一类是不需要完全计提在营业税里的,目前可以计算到进项税的具体费用里。
“营改增”背景下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
保证税收方案合理性
实施“营改增”政策是国家支持企业改革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在落实此项政策后,实践证明大幅度减少了企业缴纳税费,缓解了企业以往过大税负压力的情况。因此,企业应当正确把握“营改增”政策机遇,制定合理税收方案。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当提高解读政策力度,在企业中将税收筹划作为重点内容,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全面发挥“营改增”的作用,为后续制定合理税收方案奠定基础,保证企业能够采取与政策相符的避税手段,化解不利影响,以达到改革目标。
另一方面,了解最新政策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逐渐以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相较于传统计划经济更具有科学性与灵活性。因此,财务人员应当对最新政策变化加以了解,结合政策与企业情况对经营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做好税务风险规避工作。
提高计量的有效性
在“营改增”的大背景影响下,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构建,成了必要性的措施、方法,各方面的内容执行,不可能继续按照传统的理念、标准来完成,应坚持在自身的综合创新力度上,得到更好的改善,否则很容易由此产生新的漏洞。会计计量有效性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针对增值税的费用属性,保持高度的明确,针对商品销售确认以后,并且收取的支付的增值税,有效的计入成本当中,或者是计入收入当中。会计计量的目的,在于加强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有效性,所以在“营改增”的各项规范、标准操作上,都要站在正确的理念下完成,这样才能减少潜在性的隐患。除此之外。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营改增”的适应能力有效提升,建立会计核算双轨制,从而在增值税、所得税的计算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操作,减少混淆的现象,提高会计计量的权威性。
完善会计记录
当前的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受到“营改增”的影响后,正逐步地朝着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来转变,自身所能够得到的工作成果,是比较值得肯定的。首先,我们在会计科目的设置过程中,必须按照合理的原则来完成,根据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公式来计算和设定,减少冗杂的问题,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税款缴纳保持足额标准。其次,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相关记录,要按照信息化的措施、方法来完成,保持所有数据的足够保障,减少数据丢失的现象,发现任何问题,都要根据相关记录来锁定原因,并及时的改正。
结束语
通过对“营改增”良好的落实,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构建、操作,能够站在不同的路线上完善,很多工作的执行,都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自身得到的发展目标,整体上是比较值得肯定的。未来,应继续在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内外优化上,不断地投入更多的努力,坚持站在大局的角度来分析、探讨,确保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综合效益提升,得到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