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策略探究
2020-03-04孙喜凤
□ 文| 孙喜凤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非流动性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单位发展关键要素,能够为单位各项业务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新时期发展环境中需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视,对于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管理策略,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序开展为单位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不足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从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来看,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落实不到位情况,有关部门和机构对这项工作重视度不够,在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缺乏全面分析与调研导致固定资产购买不合理,许多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运用。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影响这项工作开展质量和管理效率。
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是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而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视度不高也忽视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中各个环节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和约束,缺乏完善的业务流程,没有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审核程序不规范,这就会对记录的信息结果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在出现问题时也无法实现责任的有效落实,从而影响管理工作开展。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帐面国有资产价值很大,但资产利用率并不高,尤其一些科研院所的设施设备,某些事业单位的民用设备,碍于产权和政策等压力,虽然闲置也不许出租出借,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1.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明确其在单位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相关责任人管理意识,能够在工作开展期间对自己工作负责,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让固定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另外,要明确管理部门相关责任,确定各部门权限,在使用期间要注重保护,使其能够得到长久使用。
2.设置专门管理机构。要想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则可以设置专门管理部门进行专项管理。可将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以及财务管理部门相结合性形成三级管理机构,确定各岗位、各部门具体工作内容与职责,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专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实现对固定资产合理验收、保管和处置,专门管理机构能够保证记录数据与实际固定资产一致性,便于清查工作有序开展。
3.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每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提供支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开展期间也需要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了解自身发展情况和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到的多方面内容,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对各环节严格要求。比如在进行固定资产购买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预算工作,对购置物的经济性、实用性等进行分析,保证采购合理性。
又如,在固定资产验收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固定资产的完整性进行检验,在维护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在处置固定资产时要征求各部门意见,还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确保整个流程合理性以防出现不正常流失情况。完善的制度内容为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开展提供了相关依据,能够对资产不明确、不清晰的地方进行及时处理,保障资产安全。
结合内控制度,单位内部资产管理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根据使用单位和部门的变化,及时更新资产卡片信息,重新明确和划分管理责任。同时,加强资产管理投入力度,把原来资产管理由卡片和贴码管理提档升级,利用科技成果,安装芯片,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智能办公系统,对资产和使用状况和效能做出更快捷准确的评估。
4.加强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能够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收集与整理,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信息化进程实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将这项工作与财务管理中其他工作相联系,实现对固定资产全周期管理。同时也可利用多种先进信息技术来监控管理流程。
5.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盘活存量资产。根据2019年3月29日《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的文件精神,事业单位资产可出租出借,并可调剂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笔者认为在当前共享经济为大背景的时代,我们应该探索一条全方位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国有资产在全民范围内共享、共用的新路子。
结语
事业单位在发展期间,固定资产管理难度有所提升,其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事业单位需要深入了解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实现有效实施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针对性指导,要立足于单位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建立合适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实现对固定资产细致化管理,保证账目内容真实性,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能够将固定资产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