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s模式下的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分析
2020-03-04许秉军
□ 文| 许秉军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的首要工作,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行DRGs付费模式,与传统付费方式相对比,这种医保付费模式既可以实现对医保费用的总体控制,维护好患者自身权益,同时也要求医院不断加强内涵质量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水平提升。
DRGs模式
DRGs模式是指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的一种医保结算付费模式,它依据患者年龄、性别、手术项目、并发症、住院时间、诊断结果、治疗效果等因素将疾病分为若干诊断组,医院与医保部门经过谈判确定各个诊断组的付费标准,医保部门根据统一的付费标准向医院支付医保结算费用。
DRGs模式要求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在对患者实施治疗之前医院已经知道了相关疾病的收费总额,医院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医疗质量水平,才能节约医疗成本,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医院要不断提升疾病诊疗方法的规范化合理化,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诊疗方案,根据诊断组别合理医疗,避免出现过度医疗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确保有限医保基金的合理应用。
DRGs模式对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影响
传统模式下,我国公立医院普遍采取的是按照医疗项目收费,这种方式在监管缺失的情况容易造成过度医疗,使得药品、医用器械费用在患者诊疗总费用中占比过高,平均诊疗费用总额不断攀升,进而造成了医保基金的浪费和缺口。在DRGs模式下,同一疾病分组的患者住院医保支付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产生的诊疗费用高出了DRGs付费的补偿限额,医院就要贴钱,类似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要求医院必须积极主动进行医疗成本控制,在医保补偿限额之下进行合理诊疗。
DRGs模式下的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方法
(1)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首先,为了统筹医院全年工作开展,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是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通过预算总体控制可以确保医院医疗成本总体可控。其次,公立医院要召开专家论证会逐个讨论制定同一疾病分组的规范化诊疗流程,通过对疾病分组治疗的可预见费用的预算分析,制定指南性诊疗规范,将有限的医保基金用到最需要的诊治项目上,主动控制医疗成本,减少医保基金的扣减,确保医院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总体控制目标。再次,医院在对不同疾病分组开展诊疗费用提前预算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诊疗成本严格控制在合理医疗必须的范围之内,同时对限额明显偏低远远无法完成诊疗必须的诊断组要及时向当地医保部门反馈,形成有效沟通机制,否则可能会出现医院拒收医保病人的现象。最后,开展费用预算后,必须要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去执行,对诊疗项目进行全过程控制,增强制度执行力,将诊疗规范一步一动落实下去,进而反过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效果。(2)建立DRGs信息管理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DRGs模式运用时间较短,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使用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旦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患者诊疗信息出错,不仅影响到诊疗效果,更可能造成错误分组医保拒付,也增加了成本管控风险。建立DRGs信息管理系统,还要保证疾病分组的全面性,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医疗成本进行实时管控时,对相关信息要及时更新和补充,便于医护人员实时准确掌握。(3)提升管理人才素质。DRGs模式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对医院成本核算人员、医保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这就要求医院要对这些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有关DRGs模式的管理知识,并和医院成本管理措施相结合,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不断优化。除了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外,相关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避免造成影响扩大化。综上,医院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发挥出人才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成本管理效率和质量,促进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4)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在DRGs模式下,公立医院要建立起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对成本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绩效考核。对于管理中对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并且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的人员要给予奖励,调动其积极性。对于造成资源浪费,未按照规定要求执行的人员要落实适当的惩罚,增强其成本意识。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改进完善管理方式,取得更好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DRGs模式下的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也有助于提升医院医疗质量水平,加强医院诊疗规范化管理,实现医院医保基金收支平衡。DRGs模式是一种先进理念,应用到公立医院中进而促进成本管理方式优化升级,可以取得更好成效。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发展,医院要主动适应DRGs模式,加强成本管控,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