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与理论同构推进
——中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
2020-03-04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罗可曼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罗可曼
2000 年以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十年一次的修订,极大地推进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小学音乐课程与其他相关的艺术课程,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上产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教学实施中,更新了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和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育特有的文化属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只有具备这样的认知才会真正建立起音乐课程就是文化课程的认同感,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
当然,中小学任何方式的教育改革都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参与。在当今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家长的理念更新与素质提升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由于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于是,以补偿性教育为特征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面对强烈的市场需求,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中的各类艺术课程琳琅满目、色彩纷呈,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家长们面对这样的情势,常常出现选择性的障碍,多数时候表现为不知所措、人云亦云;尤其在为子女选择某种乐器学习时,表现出趋同心态并做出功利性选择。要改变这些现象,需要依赖专业教师的引导与家长对于艺术学习认知能力的提升。
一、音乐教育与少年儿童的心智培育
在数码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融媒体的巨大影响力,每一位少年儿童身上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同时各地区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少年儿童获得和接受各类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人们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渠道,以视听觉一体同步推进的方式,瞬间就能获得对于音乐基础理论的感知以及演唱演奏技能的体验。
反观现实,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人们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其中尤为重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音乐课程就是文化课程的本质属性。中小学音乐课堂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歌曲的学唱、知识的图解上,对于如何在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得思维方式的锻炼方面缺乏引导;在艺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树立集体合作意识,以及开发人际交往能力疏于研究。由此人为地造成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少年儿童智力开发、心智启迪的背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从未有过与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相平等的地位,艺术教育成了学校教育阶段的装饰物,其地位和作用变得无足轻重。
毋庸置疑,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也证明,作为学校教育整体上不可或缺的环节,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此外,在如今的校内外音乐训练方面,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与识谱视唱,常常流于机械的技法操作和乏味的理论讲解。尤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基本音乐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培育和开发,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规范的、系统性的音乐基础知识,缺乏独立和基本的乐谱阅读技能。人们对于音乐基础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长期持有的是工具理性下的质量观。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片面地追求外在观感,音乐的学习呈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中小学音乐教育承担着培育学生美育修养、传承优秀文化、磨炼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有效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识读记谱法(五线谱或简谱)。有效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应当为学生在音乐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中熟练地运用记谱法、独立地识读乐谱打下必要的基础;必须通过音乐听力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听觉来判断、记忆和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基本要素(如音值、音强、音高、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的能力;还必须通过乐谱视唱来准确理解和表达各类音乐术语、表情记号,学会乐句表达和作品中的分句等;在培养学生运用固定唱名法(五线谱)或首调唱名法(简谱)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单声部音乐作品(歌曲)识谱视唱的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学要在上述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多声音乐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多声音乐的感知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培养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了解与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历史与文化知识。
基于此,中小学音乐教学只有将技法和理论同构推进才能真正起到开发智力、启迪心智的作用。将技法与理论同构推进,适时调整和规划理论要点的嵌入,使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基本知识体系。在促进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发展的同时,借鉴其他文化课程学习上的方法,努力贯通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而全方位培育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早期音乐学习中必须关注的焦点
很多时候,人们对早期的音乐学习在少年儿童身上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音乐启蒙能够给予少年儿童什么样的心灵观照,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够帮助少年儿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少年儿童智力开发与心智启迪上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缺乏必要而深入的思考。突出表现在家长们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校外艺术培训机构,或专业教师在学校之外对学生进行补偿性的艺术学习时,普遍存在着盲从和趋同的心理。家长们普遍认为,这样的学习仅限于校外补偿和心灵抚慰而不必较真,殊不知这样不明就里的认知,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也造成了时间与金钱上的巨大浪费。
无数事实证明,少年儿童早期的音乐学习,对于建构儿童的思维模式、培育想象力与有效实施情感体验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企及的;少年儿童早期的音乐学习,可以让他们在智力与思维得到开发和锻炼的同时,使他们手脑眼耳协调能力也得到锻炼。这其中通过音乐基础理论学习和技能技巧掌握的同构交互,促使少年儿童思维方式得到科学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家庭应该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和谐的家庭、夫妻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以及必要的人文气氛都是家长们应该高度重视的。无私的爱不是一味地放纵,更不是毫无原则地包容。家长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学习都饱含着艰辛与苦痛,这一点在少年儿童早期的音乐学习中也毫不例外,家长必须明白大爱是强调约束的。当然刻意营造家庭氛围尤其是艺术与人文的渲染不仅是必要的,更是需要坚持的。要做到这一点,家长们可以尝试带着孩子观摩一些艺术展演,并在这些活动中对子女进行礼仪和行为上的约束,这无疑对兴趣技法和气质养成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为子女选择一种乐器学习之前,不要迷失在媒体的过度宣传之中,要和子女一起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现场观摩,通过多听多看多沟通,增强选择的科学性,确保校外艺术的补偿性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切实从子女的兴趣爱好出发做出合理的选择。
此外,长期以来少年儿童的早期音乐学习,存在着远离音乐基础理论和识谱视唱训练的现象。事实证明,这样的音乐学习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的。有效的音乐训练必须将抽象的基础理论学习融入到具体的乐谱解读中去,在学习掌握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技术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介入到对音高、节奏、旋律、调式的感性触摸。通过直观有效的演奏或演唱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解决记谱法识读、音乐听觉培育和理论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在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情感体验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建构合理的思维方式,并同步促进各科文化课程的学习,而不是阻碍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要始终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理解、运用和巩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同步树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音乐实践的潜在意识。逐步从单一模仿的状态中走出来,学会独立识读乐谱、诠释乐谱,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必须指出的是,音乐方面任何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都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学早已形成了技能化训练的一套模式,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其理论属性,人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音乐课程中理性思维锻炼的必要性,也不认同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学习的过程中理性思维锻炼的价值,人为地切断了学校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之间的关联。
三、基于理性判断下的器乐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在课余选择一种乐器来学习。毫无疑问,这样的决策与选择不仅是对学校音乐教育的一种补偿,更是对音乐学习在知识、技能与素质上的拓展。通过一门器乐的学习,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升华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检验记谱法(五线谱或简谱)的运用,促进乐谱阅读与音响造型之间的贯通,并在音乐表达和呈现中实现手脑眼耳相互协调。通过器乐学习和训练的过程,可以达到促进少年儿童情感把握与形象联想、音响造型与抽象描述的相互叠置,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启迪心智的目的。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一种乐器和专业教师,成为家长和孩子必须事先共同做好的功课。通常情况下,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出现:
(一) 方向迷失与环节缺失
家长们在面对品种繁多的中外乐器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以及专业人士的指导,而做出毫无意义的盲目选择。当决定为孩子选择一种乐器来学习时,首先要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全面评估家庭自身的实力,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盲目攀比。其次,要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提前做好调研。通过翻阅资料、查阅专业的工具书,详细了解大多数人所共知的中外乐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士的推荐和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再做出合理的决定。
(二) 学习目的不明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与孩子历经艰辛坚持了很多年的器乐学习,但在若干年后忽然发现曾经的器乐学习除了学到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之外,似乎并未真正解决乐谱阅读、视听一体的问题。出现这样的结果,严格意义上讲虽有家长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老师的责任。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器乐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为某个乐器的演奏家,而是通过器乐的学习,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中节奏、节拍、调性、色彩等要素;更加专业地理解和运用记谱法,更好地学会聆听音乐、理解作品,以达到全方位提升自身的音乐素质、完善自身艺术素养的目的。
许多时候,人们并不认同音乐的学习首先必须通过歌唱或乐器的练习,培养学习者基本的音乐文本阅读和音乐视听觉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表面上看学习者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乐器演奏或演唱技能,但实质上并不真正具备正确的阅读乐谱、诠释乐谱、聆听音乐的能力,其所具备的乐器演奏或演唱技能其实是碎片化的,显而易见的是多来自于毫无目标的模仿。
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少年儿童所学的中外器乐或键盘演奏等,实际上与音乐基础理论、识谱视唱、音乐听力训练以及其他相关的音乐理论学习相脱节。就整体的音乐学习而言,此刻的器乐学习者所谓技能技巧的学习,实际上是块状的、断裂的、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的能力塑造和知识结构。所谓的素质再造仅停留在技术速成的层面,这样的乐器演奏学习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
要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克服从众心理,不可只考虑周围的人在学什么就选择什么来学习。器乐的学习实质上是在选择一种文化形态来学习,传承的是人类自身的文化。一切器乐的学习应该是基于提升素质、内化气质、开放心态、乐观人生的态度去选择学习。第二,器乐的学习是一种人文的熏陶,绝对不是技术上的比拼。因此,科学地选择乐器、有机地安排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兴趣的激发与持之以恒的坚持,才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把握的前提。第三,需要通过咨询专业人士,并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选择合格的专业教师,通过上述几方面的结合来确定器乐的选择和学习。
总而言之,厚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和补偿性的校外学习,就是要在音乐技法(演唱或演奏)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引入其中;只有植入解析音乐构成要素的音乐实践和训练,才是最直观有效并具有积极意义的音乐学习。(本文作者系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