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建筑专项EPCM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2020-03-04卞成威

绿色环保建材 2020年6期
关键词:预制构件承包商装配式

卞成威

上海君道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1 引言

2016 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和2017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都提到了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并且支持大型设计、施工和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健全管理体系,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1]。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具备装配式建筑设计、构件采购、构件生产、吊装施工全产业链能力的新型装配式建筑企业是当下发展的热点方向。

装配式建筑最早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和欧洲,后在美国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这些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的研究较为深入。国内装配式建筑刚刚起步,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还不成熟,虽有众多学者和一线从业人员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总体来说总承包模式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还很少。2014年后国内装配式建筑大量涌现,发展到今天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施工中的一些优势和弊端都已经显现出来。

装配式建筑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过渡阶段,急需探索出一种适合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解决传统项目管理模式遇到装配式建筑时的水土不服。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的相关研究,分析了EPC 模式的优势(同时也是EPCM 模式的优势)和问题,并结合EPCM 模式的特点,提出了装配式建筑专项EPCM模式。

2 装配式建筑及EPC模式简介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形成的建筑[2]。EPC 总承包模式克服了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极大地改观了过去传统承包模式中的项目参与方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3]。

3 装配式建筑采用EPC总承包模式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预制构件工艺,很多原本在传统现浇施工中后置的步骤都需要前置到预制构件的生产环节中,而其本质是设计的前置。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就要综合考虑各专业对于后期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的影响,比如水暖电、塔吊、人货梯、脚手架的预留预埋等。只有通过全过程系统性策划,才能设计出符合工业化要求的装配式建筑产品。

EPC 模式正是以设计为主导,全面统筹各个专业为制造和装配环节服务,最大可能的避免因前期设计考虑不周全造成的后期变更。传统工程管理模式设计单位只知闷头设计不管合不合理,生产单位只会按图生产不管正不正确,等到施工时问题暴露出来而施工单位只能被动接受。而EPC模式中总承包商同时承担了设计、采购、施工三项工作,可以在内部建立沟通渠道,不仅能让建筑、结构、机电、PC深化等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充分的沟通,还可以让分别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的人员结合各自的经验和预制构件工艺特点进行技术策划与优化,让装配式建筑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EPC 总承包管理模式下,总承包商可以充分发挥设计主导和全局策划协调的优势,根据项目所在地、功能要求,外观要求等实际情况在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部品、物料的性价比,集中采购最优材料。由于EPC模式中设计、采购、施工三项工作都由总承包商承担,就避免了多方都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工程整体成本增加、效益降低的问题[4]。通过精益设计,全面统筹各个专业为制造和装配环节服务,基本避免了因前期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后期变更所带来的成本增量。

EPC 模式下,经过总体策划,将传统模式中很多后置的工作前置到项目早期,在设计甚至是投标阶段就开始制定生产、运输、吊装方案等,各环节形成合理穿插、深度融合,实现由原来线性的工作顺序转变为叠加型、融合性作业,进而大幅节约工期[5]。

4 现行EPC模式在装配式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不仅属于建筑业,还属于制造业,是两者的结合。装配式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水暖电、内外装等对后期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对于各专业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还需要十分清楚构件生产的工艺和现场吊装的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设计人员不能再用传统现浇建筑的设计思维去设计装配式建筑,要更加趋向于制造业的精益设计理念。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不仅要有传统施工现场管理经验还需要对构件生产的全产业链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真正发挥EPC 管理的优势。当下,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管理人员,能达到上述要求的还是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EPC 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大部分建筑业企业还是以施工总承包为主,即使有少量EPC总承包企业,也仅仅是套了一个EPC的外壳,其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还是原来的施工总承包那一套。针对装配式建筑的一些关键节点、控制措施、验收标准等都还没有完全梳理出来,还有待于整个行业的探索和实践。

5 装配式专项EPCM模式

EPCM模式意为“设计、采购和施工管理”。与EPC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EPC 承包商直接负责施工业务,而EPCM 承包商代表业主对施工进行管理。装配式专项EPCM模式是指装配式专项EPCM 承包商对项目的装配式专项设计、装配式相关材料设备供应和施工管理进行全面负责,同时提供全过程装配式相关咨询。根据业主提出的要求,向土建设计院提供装配式方案建议;设计、采购分包商对EPCM 承包商负责,而施工分包商则不与EPCM 承包商签订合同,但其接受EPCM 承包商的管理,其直接与业主有合同关系[6]。

装配式专项EPCM 承包商的工作内容按照项目进度可分为前期阶段、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安装阶段、验收阶段。

前期阶段:项目管理团队人员选派、项目风险评估与可行性研究、对工程投资进行估算、提供项目融资策划、协助业主获得建设审批。

设计阶段:根据各地政策和业主要求提出合适的装配式建筑方案(包括装配式建筑的面积比例和预制率、预制结构体系、预制构件类型和楼层范围、初步成本分析等),配合主体设计院完成全过程项目设计并独立完成装配式深化设计。

采购阶段:全权负责甲方PC构件采购业务,按照甲方的要求寻找合格厂商并签订采购合同,随时向甲方汇报生产进展情况。

安装阶段: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吊装方案、构件运输计划表;组织构件进场验收和吊装验收;派驻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配合施工技术交底和技术难点协调。

验收阶段:配合验收及资料归档。

装配式专项EPCM 承包商由于仍属于专项分包,与总包和其他分包的工作并不冲突,故可以很好的嵌入到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之中。在装配式建筑EPC 模式还不成熟、龙头企业还未显现的当下,传统工程管理模式与装配式专项EPCM 模式的结合,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总承包企业复合型设计和管理人才的不足,协助企业积累装配式建筑管理经验。既克服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又保留了EPC 模式的优势,同时也降低企业向装配式EPC总承包模式转型的难度和成本。

在这个过渡阶段,EPCM 总承包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可以弥补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协助业主和总包企业更好的控制成本、工期、施工质量等,从而促进装配式建筑的良性发展。不远的将来,随着国内装配式建造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的完善,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将日趋完善,管理流程将日渐清晰。装配式专项EPCM管理模式将在行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真正实现设计、生产、建造的一体化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预制构件承包商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研究
轨顶风道预制构件力学性能加载试验研究
2018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揭晓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PBC模式 养护管理机构与承包商的“双赢”
承包商如何做好FIDIC建造合同条件下的工程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