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院校网络育人途径思考
——以“N 医科大学”为例
2020-03-04张婷
张 婷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211166)
一、导言
国难即大考。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考验着着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开展在线思政教育,号召学生自觉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和南丁格尔精神,使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摆在了高校教育者面前。 越是疫情形势严峻,高校教育者越要增强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特殊时期,如何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上好医学生疫情防控的医德教育课? 具体来看,以下几个问题将贯穿本文研究始末:特殊时期的网络育人有何不同? 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以此为着力点打好医学生思想疫苗,上好疫情防控时期的医德教育课? 进而让主流意识形态抢占高校舆论阵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二、特殊时期的网络育人机遇与挑战
(一)特殊时期网络育人工作面临的机遇
全民皆兵战疫情,灾害应急处置彰显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速度,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 思政教育者可以充分挖掘医务人员、公安干警、人民军队在疫情中的担当作为,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感悟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凝聚抗击疫情的青春力量。 一是疫情作教材,战场为课堂。思政教育者可以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融入四面八方支援前线的故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以医学生的方式支援疫情防控,成为科学的传播者、健康的守护者。 引导学生思考时代赋予医学生的使命和担当,将个人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二是生死虽冰冷,医者献仁心。一封封请战书、一位位逆行者、一次次汗流浃背,医护人员在生命前沿的每一份付出,都是一堂生动的医德教育课。 而身边人、身边事所带来的触动,更能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特殊时期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独具的优势。 三是疫情当前,信息传播可以超越地域。 高校教育者“键对键”搭建师生交流新平台,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 借助网络第一时间完成学生健康状况调查的信息收集,与部分出现信息焦虑、 恐慌心理的同学进行个性化交流。 相比传统被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介入,网络在空间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更为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教育目的。
(二)特殊时期网络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特殊时期的网络育人,高校思政工作理念首当其冲遇到挑战。 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网络育人不是传统灌输式教育的互联网版本,也非固守填鸭式信息发布理念而忽略信息到达率,更不能走在形式化、简单化的老路上,这样将无法完成特殊时期教育所应肩负的使命。 一是特殊时期的网络育人,传统思政工作话语亟待变革。 疫情面前,对于科学防控知识的传播而言,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远比苍白的文字更具亲和力、传播力;对于校友抗击疫情的讲述,网络语言更添时代感、更具影响力。 严肃的传统思政话语如果将互联网思维拒之门外,脱离青年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医学人文关怀,将难见育人成效。 二是特殊时期的网络育人,须守好校园舆论阵地。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处在探索未知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在主流媒体权威发布之外,民间舆论场也在积极传达态度、表达情绪。 身处舆论“意见气候”的医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的局限,不免人云亦云。 如何实现网络中校园官方舆论场和学生舆论场的同频共振和良性互动,是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课题。 高校舆论阵地一旦陷入真空,错误的意识形态必然会乘虚而入,主旋律、正能量的传播将会被负面声音干扰,高校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将无从谈起,势必影响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借无形之手打好思想“疫苗”
(一)管理服务:稳定情绪,回应关切
疫情当前,高校教育者亮出政治底色,自觉接受政治考验和党性检验,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牢校园疫情防控线。 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日常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教育者要第一时间回应学生关切, 让学生了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教学安排等, 引导学生做好加长版假期时间管理,稳定学生情绪。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在第一时间组建专家团队,在官方微信、 疫情防控专题网站等平台推出科普常识,编撰《战“疫”必胜——科学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问答》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防控实践应用方案》,为提升社会大众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该校护理学院结合护理专业特色、发挥护理人才优势,邀请临床护理专家撰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防控要点”。 同时,组建“护理党员先锋队”,汇聚战胜疫情、服务师生、报效祖国的护理力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该校教育者需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发挥积极作用。该校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工作预案,高校教育者线上办公,第一时间与学生取得联系,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身体和情绪状态。 每天通过“今日校园”App 进行本科生健康状况调查的信息收集,对于身体不适的同学,及时家校联动,把学生安危放在心中、把防控责任扛在肩上。
为保障特殊时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该校一是启动疫情防控期间应急资助工作, 对有需要的学生,按照《学校临时困难补助方案》相关规定予以资助; 为认定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每人100元的在线学习网络流量资助。 学校部分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因网络不畅无法及时完成申请,学院高校教育者第一时间以“网络提名”方式协助学生完成申请, 保障疫情期间贫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二是打好学生思想疫苗,也要为学生穿上心理“防护衣”。 该校受省教育厅委托组织专家编写疫情防控手册,在线上发放给学生,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疏导,防止产生焦虑情绪,减少疫情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三是由学工系统举办诗歌网诵会,借助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制作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作品,在班级微信群、QQ 群中开展“班级网诵会”。 由班级推送作品,学院搭建网上平台,开展“学院诗歌网诵会”,号召医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激发昂扬斗志。
在没有点名的空中课堂,高校教育者需做好网络教学的“劝学篇”。 向学生传达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学工作部署,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上;通过网络分享学习资料,向学生推介优质网上课程,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协助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建立QQ 群,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为了保障学习效果,高校教育者跟班线上听课,第一时间收集学生意见与反映,及时向学工处与教务处反馈,面对学生,做好解释与安抚工作。
(二)思想引导:为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
疫情突发,各类信息充斥于耳,网络社交媒体一度沦为情绪的宣泄场。 此时,权威信息的发布就如一针强心剂,传递着主流价值观,迅速稳定学生情绪。 学校官微充分报道学校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带领学生直击抗疫一线,讲好N 医故事;各行政部门线上传播科学防控知识,内容涵盖新冠病毒相关理论知识、个人防护要求及返校注意事项、返校途中安全保护、开学后规范运转、发生疫情时应急处置等, 线上凝聚青年学生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各二级学院以官微为平台, 传播科学防控知识、直击疫情防控第一线、唱响网络舆论主旋律。 学院官方QQ、院网同步转载,发挥新媒体传播矩阵力量,下好思政育人先手棋。
1.传播:科学防控知识。对于宅在家中过寒假的学生而言,不断攀升的疫情数字、延迟开学等新闻的出现, 让医学生们原本松弛的神经立刻紧张起来。 了解学生的不安与恐慌后,学校各级各类媒体通过原创、转载的方式,结合专业特色,线上传播科学的防控知识。 药学院针对网络热议的几种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网红”药物,推送文章《关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网红”药物,听听药学专家怎么说》。 引用专家话语在线辟谣,帮助大家理性、科学地认识当前新冠肺炎的临床药物治疗现状,为学生紧张的情绪“松绑”。 护理学院邀请护理学专家线上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临床表现,面对疫情时个人采取的有效防护、居家隔离期间的饮食消毒等事项,并推送文章《护理专家来支招! 这些防控要点你一定要知道!》。学工处官微陆续转发中国疾控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学校官微发布的《N 医大推出“战疫宝典”! 怎么防、怎么治、怎么管、怎么帮,一书说全》等文章,帮助学生摆脱信息焦虑,并学会科学的防控知识。 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扛起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做好自我及家人的防护工作,并向亲朋好友普及相关防护知识。
2.直击:疫情防控第一线。 蔓延的疫情传递着不安,也传递着逆行者的温暖。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 以身边人、 身边事传递正能量,在线上好疫情防控的医德教育课。 该校第四临床医学院精神医学系邀请两位支援湖北心理医疗队成员(本校附院医生)通过镜头,带领同学们了解医院紧张忙碌的救援现场, 帮助学生提升思想认识。 护理学院策划战“疫”天使专栏,组织护理学院记者团进行线上专访,记录学院老师、临床护理专家、在校研究生、驰援湖北护理校友的战“疫”故事,打造护理独家记忆,致敬每一位为疫情防控发光发热的英雄。
3.唱响:舆论主旋律。 “疫”路虽坎坷,难抵意志坚。 每篇围绕疫情的推文、每个与疫情相关的活动,都是涵养医者仁心的特别一课,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青年力量从未缺席。 学生们用诗朗诵、书法等形式为前方白衣战士送上精神支援, 彰显着网络思政育人的感染力。 疫情防控关键期,各类“好消息”“辟谣”轮番刷屏朋友圈、QQ 空间。 虽然身陷信息焦虑,但学生们仍能保持正常的判断力,冷静对待“爆炸性”新闻,不信谣、不传谣、不盲从。 对于超越自身知识结构的信息,耐心等待权威发布,保持医学生的客观与冷静。 从伤医事件到疫情暴发,出于专业与未来职业的接近性, 学生们对社会热点事件保持高度关注。在与他们的交流当中, 可以感受到悲恸与悼念,更能读出敬畏与坚守以及医学生的执着追求。 主要学生干部、医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在危机时刻,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唱响舆论主旋律。
四、发挥网络育人优势,加强医德教育
(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疫情突发,权威信息的发布与转载,可以让流言在一定程度上止于信息的公开透明,还网络育人空间一片清明。 与此同时,可以运用新媒体的即时互动功能,加强与学生的信息共享。 如防控常识、心理热线、教学安排等,及时回应学生的各类关切,为他们的紧张情绪“松绑”。
(二)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
网络育人不光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解决思想问题。 突发的疫情,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也从侧面彰显着民族的智慧与力量,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民族大义课;逆行的背影,如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不顾危险亲临一线,不仅涵养医者仁心、彰显社会责任,更给医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特殊时期,要找准思政教育宣传点与学生关注点,运用新媒体讲好育人故事、传播主流声音,引导学生以正面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成才。
(三)提升人文素养,抢占舆论阵地
特殊时期的网络文化育人,需要不断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体系。 可以根据医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深耕细作,以精神文化为本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教育针对性与时效性。 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官微陆续更新着“援鄂N 医总人数”。 从医疗援疆到驰援湖北,其中彰显的家国情怀、医者担当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缩影,将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滋养学校学生,同时扩大校园自有精神文化表达的半径与影响力。 特殊时期舆情汹涌,涉世未深的学生极易被愤怒的情绪所煽动,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引向歧途。 因此,要抢占思想制高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青年学生的日常话语体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影响力,常补学生精神之“钙”、筑牢青年信仰之基。
五、结语
突发的疫情为本该正常进行的线下思政教育按下了暂停键, 思政工作者从线上发力迎大考,以无形的答卷交出满意的答案,网络育人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网络育人绝非互联网思维的简单带入,更应以现实为命题驱动思考,让思政工作接受真实语境的拷问,化“被动”为“主动”。
网络育人应从传统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向平等柔性化教育。在线对于学生而言,早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无日不网、无处不网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鉴于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要尊重青年学生主体意识, 紧贴青年学生需求, 采取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网络育人应懂得“高大上”,做到“接地气”。 在抢占思想制高点的过程中,生硬晦涩的话语表达体系,使部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陷入认同困境。 网络育人如果将专业的思政表达术语与学生生活话语有机结合,在思政教育宣传与学生关注结合点上发力,育人事业将兼具温度与深度,大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网络育人要打造网络教育精品,构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要以关键时间节点为契机,丰富育人载体,传播主流价值观念;邀请宣传、学工、团委等相关老师和思政理论课教师、高校教育者、学生干部等组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做好重大活动、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和权威解读;校园各级各类媒体并灶生火,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让主流意识形态抢占高校舆论阵地,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