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究竟多少回问题再思考

2020-03-04李小白贺玉萍

关键词:脂砚斋曹雪芹红楼梦

李小白, 贺玉萍

(1.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洛阳理工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旷世奇作《红楼梦》传世仅80回,成为断尾的神龙,历来被视作文学史上一件天大憾事。虽然有诸多研究者坚持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或来自曹雪芹“遗稿”,如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说:“我相信高本的后四十回系据曹雪芹原作的遗稿而补订的,而非高鹗所能作。”[1]95但这一观点随着红学研究的深入,已渐渐难以立住脚。那么,80回以后究竟写了多少回,又为何不见丝毫踪影?对此,脂砚斋、畸笏叟在批语中多次说,80回以后故事的确存在,可惜都“迷失”了。学界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至目前,所有的观点还不能得到足够证据的支持。为此,笔者将立足于文献与文本,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迷失”说及《红楼梦》80回“后半部”问题讨论

有关《红楼梦》内容“迷失”的说法,详见脂砚斋关于“迷失”的批语(下文简称脂批),主要有3条。

一是第20回,(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二是(甲戌)(庚辰)眉批:“‘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三是第26回末,(甲戌)脂砚斋批道:“前回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

这3条批语在后世引起轩然大波。畸笏叟和脂砚斋只提到部分书稿被借阅者迷失,但并未说明80回以后其他文字是如何迷失的。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进行过刻苦的努力,提出许多独到观点。诸家说法概言之主要有4种。

一是“被畸笏叟卡住”说。戴不凡的《畸笏即曹頫辩》一文称:“我已经论证了曹雪芹非曹寅、曹荃兄弟嫡系之孙;曹頫系雪芹生父查无实据(见《石兄与曹雪芹》——载《北方论丛》1979年第三期)。这里将提出另一有关看法:参加《红楼梦》批点工作的畸笏,基本上可以确定他实即曹頫化名;正是这个被一些红学派定为雪芹爸爸的曹頫,干扰了雪芹的创作,并卡住了八十回后原稿不让外传。”[2]290

二是“避文网”说。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说:“至谓有《狱神庙》回等五六稿,为借阅者迷失,则为批者代作者托词以避文网之方法,亦非事实,盖此五六回写贾氏抄没、获罪、入狱等情,最触时忌,初犹欲于八十回后将此五六回抽去。仍谋续传余者,故为此谲语以释疑,然即此亦不可能。《石头记》止传八十回,非细故也。”[3]611

三是“内廷索阅”“删削不完”说。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提要》云:“《红楼》一书,内廷索阅,将为禁本,雪芹先生势不得已,乃为一再修订,俾愈隐而愈不失其真。”[4]9又云:“是书内廷进本,义取吉祥,特以湘云匹宝玉,俾得两不鳏寡,故三十一回有‘白首双星’之目。此说流传已久,全无实证,殆不知本回所伏何事,故创为是言。”[4]31

四是原稿销毁说。刘绍智的《也谈<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稿》一文说:“留下来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曹雪芹在逝世前自己把这些原稿销毁了。”[5]

以上诸说相互抵牾,专家至今仍龃龉不休。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观点或出于推理,或据于传闻,都没有直接的证据。那么,80回以后书稿是否存在过,为什么偏偏“迷失”的是80回以后的书稿,80回以后的书稿又迷失在哪里,程伟元是否在说谎,这些看似明白的问题之间是否隐藏着某种关联呢?对此,脂批又出现“上半部”与“下半部”的说法,为《红楼梦》究竟多少回问题再添疑云。各种证据表明,《红楼梦》通部大书从一开始,在整体上就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而这个界限就是脂砚斋所说的“上半部”与“下半部”。

关于此说法,散见于脂批之中。如第2回(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又第4回,在“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一段,(甲戌)侧批:“早为下半部伏根。”再第7回,“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笑”一句,(甲戌)眉批:“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还有第21回所记“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一段,(庚辰)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

这几条说明,全书被分成“上半部”和“下半部”,有时称作“前半部”和“后半部”。并且最为重要的是,这“上半部”与“下半部”的界线可以肯定就是在第80回与81回之间,其直接证据就是这4条脂批所伏故事全部在80回以后。更需要重视的是,“上半部”与“下半部”在回数上并不是对等的。“前半部”有80回,“后半部”有多少回,脂砚斋有这样几条批语。

一是第3回,在“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一段,(蒙府)侧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

二是第19回,在“彼时他母兄已是忙另齐齐整整摆上一桌子果品来。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一段,(己卯)夹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

三是第21回回前,(庚辰)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四是第31回,(己卯)批:“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

五是第42回回前,(庚辰)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在这5条脂批里,至少说明这样两点:一是全书总回目超过了“一百回”但没有超出“一百一十回”;二是“后半部”只有“数十回”,具体数目可能是“三十回”。如此,这只有“数十回”抑或“三十回”的“后半部”,与“前半部”之80回之间,其数量显然是不对称的。脂批中还“透露”了“下半部”的一些具体情况。脂砚斋在批语中多次提到80回以后的故事情节,并且还明确点出一些具体的回目。如“花袭人有始有终”“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回末警幻情榜”等。关于回末“情榜”,脂砚斋和畸笏叟都曾提到,共计4条。

一是第8回,(甲戌)眉批:“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

二是第18回,(己卯)眉批:“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

三是第19回,(己卯)眉批:“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四是第22回,(庚辰)眉批:“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书。”

此外,正文第66回也有一段文字可作侧证:

尤三姐从外而入,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柳湘莲泣道:“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说着便走。湘莲不舍,忙欲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便说:“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说毕,一阵香风,无踪无影去了。[6]1589

除此之外,还有现存其他一些关于80回以后故事的资料可为我们讨论《红楼梦》“后半部”问题做一参考。如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富察明义与曹雪芹的好友敦敏、敦诚是朋友,与曹雪芹交情也不错。他的《绿烟琐窗集》中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是研究《红楼梦》极其重要的资料。诗序云: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7]105

在序中,富察明义说曾看过《红楼梦》抄本,并且指出曹雪芹“先人为江宁织府”,更为重要的是,他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中还提到了前80回没有的故事。

目前发现的有关《红楼梦》80回以后故事情节的其他各种文字资料主要有:佚名氏《读红楼梦随笔》、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九、赵之谦《章安杂说》《续阅微草堂笔记》、臞蝯《红楼佚话》、董康《书舶庸谭》卷四、王伯沆批王希廉本《红楼梦》、启功《记传闻之红楼梦异本事》《红楼梦补》犀脊山樵序、境遍佛声《读红楼札记》、日本三六桥110回本《红楼梦》等。程伟元、程甲本《红楼梦序》中也说:“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见其前后起伏……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釐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可惜这些均不是第一手材料,但以上证据至少可说明:80回以后的“后半部”的的确确存在,已经形成一个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的抄本。且前80回故事和80回以后故事是通部大书有意分开的两部分,是曹雪芹刻意设计的一种小说结构,80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分界线。

二、80回以后书稿“迷失”何处问题思考

既已知道80回以后书稿确实存在,那么其去向如何,是“借阅迷失”,还是“有意迷失”,就值得深思。

依照畸笏叟、脂砚斋的说法,后半部许多重要内容是被借阅者弄丢了。但是他们没有说明其他书稿也不知所踪的原因。然各种证据表明,“下半部”是被“有意迷失”的。首先,目前发现的11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均为前80回文字。其次,80回以后材料都是间接的,正书文字消失得干干净净,如果不是刻意而为,决不会出现这种绝对情况。最后,从“借阅迷失”,到“壬午除夕”曹雪芹“泪尽而逝”绝笔于第22回,其间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段,曹雪芹竟然没有补写被“借阅迷失”的骨干故事,却在准备补写是回“破失”的一些内容,岂非十分奇怪?

笔者认为前80回中隐藏各种伏线,实际暗伏80回后故事。依据如下。

其一,前80回中各色人物所作之诗、歌、词、曲、令、文、偈语、谜语、射覆、对联、酒令、药方等,其所预伏故事皆指80回以后故事。

其二,前80回中的曲、赞、符、歌、判词、谶语、回前诗、对联、骈文、偈语等,除癞和尚为英莲念的诗、贾雨村《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娇杏赞》《癞和尚赞》等少数几首诗外,其预伏故事皆指80回以后故事。

其三,前80回中提到的近30种剧目,影射内容全为80回以后故事。

其四,前80回中引用的古典诗词,全为80回以后故事伏线。

其五,前80回中所引用、化用、采用的历史文典,其影射故事,大部分为80回以后故事。

其六,前80回中重要故事情节,其影射内容基本为80回以后故事。

其七,小说一开始便说,石头上刻的故事仅仅是“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因此,80回以后朝廷追索、荼毒群芳的故事不可能直笔而写。

其八,小说一开始就讲述了甄士隐与贾雨村的故事,指明将“真事隐去”,只留下“假语村言”。(甲戌)脂砚斋还特意提示“甄”的寓意是:“‘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纵贯全书80回,除前面有甄士隐故事、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故事、黛玉进京故事外,江南人物、故事从未有直笔描写者。

其九,(蒙府)(庚辰、戚序、蒙府、列藏、己酉、梦稿各本均列入正文)第1回开篇,脂砚斋即批道:“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而全书最重要的“梦幻”就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故事包括:贾宝玉随着警幻仙姑游薄命司,阅册画;听《红楼梦》12支曲;与兼美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到黑溪迷津处,被夜叉海鬼拖将下去。册画是群芳现实故事的总概,这分明提示,80回以后的江南故事不会以直笔形式描写。

其十,小说既名《石头记》,是“补天”石头化作“通灵宝玉”入世后,“半世亲睹亲闻”的“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半部主要写群芳江南故事,而石头却留在京城,它又从何获悉江南之事呢?所以,江南故事只能随着“还玉”宝玉后,才可能“追踪蹑迹”,粗略记述一个梗概,隐藏于前80回中。

这些证据基本可以证明,前80回中各种伏线,已经形成了多条相互照应、多重比附的故事线索,为80回以后故事勾勒出清晰的故事主干。前80回中各种比附、影射,已经形成十分完整的故事情节。特别是第5回早已通过贾宝玉的游踪以及“过去未来的簿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等,将人物结局交代清楚,又在第1回直接将全书的结尾——空空道人把顽石上镌刻的《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献于读者眼前。这样,80回以后故事已完整存在于前80回文字中。

如此,仍有几个问题有待深思:脂砚斋、畸笏叟明确提到末回有一个“情榜”作为第5回太虚幻境“簿册”之对应,对全书主要女子进行品评,并对贾宝玉等主要男性人物进行了品评。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种写法与明清古典小说写法一样,是当时一种通例,非常有说服力。如果说后半部隐藏在前半部之中,那么“情榜”隐在何处,这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再者,此前提到富察明义看到的抄本又该如何解释?出现这种矛盾,可能与曹雪芹的写作方法有关。

三、80回以后书稿“迷失”原因论析

综合前人观点及上文分析,《红楼梦》80回以后书稿去向不明原因盖出于以下几点。

首先,要躲避文网,《红楼梦》就不能足本面世。因为《红楼梦》“一声两歌”,隐书依托正书而存,假如正书全部面世,则隐书自然“图穷匕见”,“真事隐去”的目的就不能实现,“假语村言”也就不攻自破。而关于这一点,脂砚斋曾有说明,第24回回首(靖藏):“‘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余三十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惜不便一一注明耳。壬午孟夏。”“惜不便一一注明耳”是极为关紧的一句话,意思是脂砚斋本来可以了解其中的隐情,也能够一一注明相关情节故事,然而只点到而止,原因是“不便”。

其次,《红楼梦》是一部用廋词之法写成的谜书。如果80回以后文稿足本面世,“一一注明”就如同出谜者将谜面和谜底一同交给猜谜者,其所有伏线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所有“增删”“披阅”功夫全废。

最后,80回以后故事既然已隐于80回中,80回以后的草稿就没有保留的必要。按照曹雪芹最初的构思,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必然要被“迷失”。所以,为了增加真实性,脂砚斋、畸笏叟用了一个绝妙的障眼法,即“被借阅者迷失”。至于80回以后故事内容,已经被巧妙地隐藏于前80回之中,并在第1回和第5回提前将故事结尾展示出来,这种天才设计,完全出乎所有人预料。

至于富察明义看到的《红楼梦》抄本,如果说法真实,应该是曹雪芹早期写作、修改时的底稿。

四、《红楼梦》具体写作情况推断

根据以上证据,我们可推测《红楼梦》的写作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一)先写出通部大书的故事主线和情节

曹雪芹首先写就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姑称其为初本)。这个初本围绕贾府由盛到衰故事主线,演绎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故事结局,完成了整体故事构架。同时,实现了“一击两鸣”的创作思路,将史湘云为首的一干闺阁女子的事迹伏寓其中。这个初本仅为脂砚斋、畸笏叟、梅溪等极少数亲友所睹。

(二)巧设“谜题”“迷格”,隐藏故事线索

曹雪芹以比较完整的初本作为增删、修改的底本,进行设谜。

首先,以80回为界,将初本故事分为“前半部”和“后半部”。整体思路是,“前半部”为谜面,“后半部”为谜底,脂批为谜格。

其次,开始隐藏线索,巧设谜题。在这一阶段,曹雪芹运用了多种办法,其精心巧思令人惊叹。曹雪芹依照故事主线,挑选能够起到影射、预示、比附等作用的各种典文,运用于前80回,以为后文伏线。这一过程十分艰难,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挑选符合小说故事需要的文典,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巨大,这是一件劳心枯血的事情。且挑选出来的文典并非都能与小说情节完全合榫合卯。为此,曹雪芹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直接引用。对完全符合小说情节需要的文典,直接采用于小说当中。

二是稍作修改。引用诗词时,对个别不符合要求的词句,进行细微改动,使之和小说情节更加贴切。如将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改为“鸡鸣茅店月”,将陆游《村居书喜》中“花气袭人知昼暖”改为“花气袭人知骤暖”等。

三是运用比附。对一些与小说故事情节差距较大的文典,在使用时,运用比附手法将之“映带”,使二者有明显的对应、对照关系。如用昭君远嫁比附探春远嫁,使昭君故事有关情节可以影射、暗示探春远嫁故事情节。

四是进行转换。对一些文典,由于故事地点与小说故事地点相差很远,在小说中无法直接使用或比附,就采用替换手法,使地点发生转变,进而符合小说情节需要。如“白帝”之典。一般认为“白帝”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居住于穷桑(今山东曲阜)。为了后半部故事需要,曹雪芹借用宋人梅尧臣《送李殿丞通判蜀州》中“望帝乌啼空有血”“尝闻蜀国海棠盛”之典,将齐之“白帝”转换为蜀之“白帝”,将“蜀国”转换为“齐地”。

五是融裁文典。对小说中一些重大关目或关键伏谶,由于需要多重比附、影射、照应,曹雪芹往往采用融裁手法,对相关文典进行提炼、融合、裁剪,进而融铸成一个词语。通过这个词语,可以寻根求源到多个不同文典,也就将原文典的故事影射、隐寓到小说当中,成为小说故事伏线。如“冷月葬花魂”。关于其出处,有典出唐人沈亚之的《秦梦记》、北宋王山的《笔奁录·盈盈传》之《伤春曲》、元人宋无的《绿珠》、明人叶绍袁的《午梦堂集·续窈闻记》“戏捐粉盒葬花魂”诸说。综合所有材料进行比对,可以肯定,该句当是曹雪芹倾心之作,是其融铸诸本、萃集精炼而成,其中主要依重了《盈盈传》故事。

六是仿作。对一些实在无法找到的文典,通过仿作的办法进行使用。如贾宝玉续写的《庄子因》,就是仿照《南华经》体例而作的一篇寓伏重要线索的文章。但由于《南华经》隐喻过深,意思难懂,为了提示阅者,脂砚斋特意用一大段批语,记述了赵香梗借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讽刺兖州太守毁杜甫祠堂为自己建造生祠的故事,用以暗示宝玉之《庄子因》实际为宝钗、黛玉、袭人、麝月等人后文故事而作。

七是象征。采取象征手法,用“正反两面”“一击两鸣”手法,使正文故事影射后文故事。在进一步完善故事情节时,曹雪芹根据情节需要和人物身份创作诗、歌、词、曲、令、文、偈语、谜语、射覆、对联、酒令、药方等。这个过程极其艰难,既要多方照应、丝丝相扣,又要符合小说人物典型身份。所以,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以至于最终“书未成而芹逝矣”。

这个“既要多方照应,又要符合小说典型身份”极高的要求,曹雪芹不能按照小说的故事顺序,一次性安排使用各类文典,需要前后对照,穿插颠倒,反复“批阅”,多次“增删”。如第75回回前(庚辰)批道:“缺中秋诗,俟雪芹。”说明这首空缺的诗曹雪芹没有来得及补写。再如第22回“更香”谜语,正文写“只见后面写着七言律诗一首,却是黛玉所作”,(庚辰)附批道:“暂记宝钗制谜云。”说明这首诗谜在“增删”过程中的状态,即曹雪芹原来一度将其暂且归于宝钗,但最终归了黛玉。还有,第75回凸碧堂赏月一节,贾政道:“既这样,限一个‘秋’字,就即景作一首诗。若宝玉听了,碰在心坎上,遂立想了四句,向纸上写了,呈与贾政看,道是……”邓遂夫在此进行详细考证,认为:“‘道是’二字后,原有缺字甚明。但这不是通常的抄手遗漏,而是原稿即缺。以本回回前批‘缺中秋诗,俟雪芹’等语观之,作者原未拟就宝玉之中秋诗。作批者虽在修订此本的四年前(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便提示雪芹补上,但以现存此回的面目看,作者直到修订此本(庚辰)两年后辞世,仍未补上此诗及后文应有的另外两首诗。”[8]1335邓遂夫的考证证明,这几首缺少的诗从底本写成时就空缺,中间虽经脂砚斋提示,但是在长达4年的时间内,曹雪芹始终没有构思好,以至于成为永久缺憾。

这些缺少、暂定、没有来得及补上的情况足以证明,全书故事情节已经写好,诗词是后来才补写的,并且补写工作一直持续到曹雪芹去世而没有最终彻底完成。这也是一些重要情节没来得及安排下伏线的原因,这也就解释了一个重要问题。所有读者无不惊叹曹雪芹的天才记忆力和极高的文化素养,《红楼梦》几乎成为一部百科全书,文化典汇。曹雪芹的天才与素养毋庸置疑。在创作过程中,他首先确定了写作目标,然后围绕写作需要,再寻找相关诗词歌赋等文典加以运用、重新创作,这样,对信息的掌握与处理的难度大大降低,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曹雪芹还在正文中,故意混淆人物年龄、地名、方位等,留下生日、名字、小人物刻画等纰漏,用“示疑法”给读者以提示。这一过程,稍有不慎,将造成写作上的硬伤。譬如巧姐、茗烟名字问题,芳官改名“耶律雄奴”问题,“多浑虫”问题等。当然,由于这种写法过于险僻,加上诸抄本在传抄过程中被不同抄录者随意增改,更因为一些抄录者或沽利者故意假拟脂批仿写,使真假难辨。这尤其需要我们细心甄别。

第三,在曹雪芹批阅、增删过程中,脂砚斋等人将其反复修改出的本子一一抄录下来,并根据其设谜的具体情况,不断加上批语,作为“谜格”,于是就形成不同的脂批抄本。

由于80回以后故事完全依靠伏线而隐寓存在,就需要将大量的文典引用其中,这给小说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一是许多深奥的文典,使用者需要较深的文化素养。如何要使小说中的诗词符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文化素养,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这也是许多读者普遍感觉到的一个问题:即小说中的一些诗词,有些超出了人物实际年龄所应具备的知识限制,达到的水平太高。二是许多必须伏寓小说中的文典,却并不能得体、巧妙地引用于正文中。

为此,书中不得不采取两个办法加以解决。一则是在文中交代、说明小说人物使用深奥文典的理由。如第23回就宝玉的4首《即景诗》说:“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这“十二三岁”一语,就是有意点睛之笔。另一则是把一些无法直接引用于正文当中的诗词,引用于脂批当中,把正文引用的深奥的内容,借助脂批加以解释。

第四,将人物结局——册画、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前安排在第5回,作为主干故事结束的象征。将“通灵宝玉”恢复本来面目,重新成为未能“补天”的顽石弃于青梗峰山下,作为全书结尾,提前安排在第1回。用此提示“谜底”就在前80回当中。

(三)最后删去“后半部”内容

当前可见各种脂批诸本,皆是按照80回的最终写作要求被传抄。也就是说,曹雪芹只允许前80回面世。曹雪芹在前80回将定之际,已将80回以后的文字有意地“迷失”了。至于“情榜”,原本是曹雪芹最初按照“前后对应”结构而写就的。第1回开篇介绍便说: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朱旁: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朱旁:“无稽”也。)炼成高经十二丈、(朱旁: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朱旁: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朱旁:合周天之数。)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朱旁: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9]78

女娲炼成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则“三万六千五百”,为100个“三百六十五天”,寓意人生百年;“高经十二丈”,照应12个月;“方经二十四丈”,照应二十四节气。“十二丈”“照应十二钗”,“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则红楼册画人物的人生故事尽寓其中。

另《姜子牙斩将封神》故事来自《封神演义》。《封神演义》第99回“姜子牙归国封神”中,姜子牙将所有阵亡人员封为诸神,“按布周天”,共“三百六十五位神”,以“检举三界功行”。这与顽石“合周天之数”意念完全吻合。清代车王府曲本中《封神榜》曲本故事也基本如此。据此推论,按照曹雪芹最初构思的草稿,“情榜”人物可能也是365位。

需要注意的是,曹雪芹在第1回并没有交代“又副册”情况,直到第5回才点出了“又副册”的晴雯与袭人,使“正册”“副册”“又副册”合了“三界”之数。曹雪芹关于“副册”“又副册”人物写法分明是一种以点带面的约略写法,并且警幻仙姑还说:“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此似乎又暗示“情榜”也是这种写法。第18回,畸笏叟又说:“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带有一种推测的口气,加上正文没有出现“再副及三四副芳讳”,于是,有没有“情榜”“有没有再副及三四副芳讳”“情榜”人物究竟有多少位,这些引起人们的诸多猜测。以至出现“情榜”“三十六人”说、“六十人”说和“一百零八人”说。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争论,实际上是没有完全理解该书的整体意图所导致。因为“情榜”出现于草稿中,随着小说最终的完成,“情榜”显然无法保存,也没有必要保存。理由大抵有4个:一是“情榜”这种写法与明清古典小说写法一样,是当时的通例。但《红楼梦》是一部“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的奇书,完全撇开一般小说的“通共熟套”,最终省去“情榜”。二是“情榜”作为“册画”的对应,“册画”既然仅择其要而写出主要人物,且“情榜”核心内容之宝玉、黛玉、宝钗、平儿、尤三姐等也在脂批中有所交代,那么,“情榜”详细内容就没有必要再一一写出。三是《姜子牙斩将封神》末本《五岳图》中,姜子牙随身携带“封神榜”,将阵亡的黄飞虎辄录其上,到戏终也没有像《封神演义》和《封神榜》曲本那样“封神”。戏曲是用“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封神”。既然以《姜子牙斩将封神》影射《红楼梦》的结局,则“情榜”也如其“封神”手法,用脂批点出几个关键人物,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四是“情榜”作为古典小说结尾的“通例”,其实与通部大书的主干故事并没有太多的关联,有无对全书影响不大。因此它也被曹雪芹“迷失”了。更为奇妙的是,这种写法,正如第1回(甲戌)眉批所说那样:“真打破历来小说巢臼。”

可见,“后半部”书稿是被曹雪芹有意地“迷失”了。“迷失”的故事被曹雪芹费尽心机地藏在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显而易见,没有底本写成前80回各种伏线无法想象。大功告成后,后半部底本就完成了使命。对此,(甲戌)(靖藏)第1回脂砚斋就在“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一段作了眉批,总结全书的写法,其中提到“云龙雾雨”就是小说基本写法。“云龙雾雨”即“神龙见首不见尾”,“后半部”就是神龙之尾。至于其他非第一手的关于80回以后的材料,如果真实的话,可能是最初底本内容经口耳的流出。

五、结 语

《红楼梦》基本是一方“完璧”,是一条“藏尾的神龙”。曹雪芹继承中国古典小说廋词隐语的写作传统,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以前80回为谜面,以“后数十回”为谜底,以脂批为谜格提示,精心编制了一部谜书。曹雪芹原本打算只让前80回“谜面”面世,并且以薛宝琴的10首《怀古诗》作为巨大象征,来提示阅者去寻找“迷失的故事和隐去的真事”这个谜底。在曹雪芹去逝后,《红楼梦》以尚未彻底完成的80回面目传世。由此得知,正文谜面,脂批谜格,被“借阅”而“迷失”的谜底,三者合起来就是“隐去的真事”。

猜你喜欢

脂砚斋曹雪芹红楼梦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