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构建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2020-03-04

绿色环保建材 2020年6期
关键词:预警系统防灾减灾

张 瑜

四川华宇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1 引言

利用积极有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如地质灾害危险评价分析、地震紧急预警系统建设、防灾减灾监测诊断评价、防灾减灾数据库的建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等,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水平,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和人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2 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世界性的公共危险因素之一,主要是指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给国家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地震多发地区中,由于地质灾害影响,使得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难以维持,同时也使得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随着世界对地质灾害的深入研究区和探索,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构建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受到地质灾害认识和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在地质灾害发生时,人们难以快速有效地进行疏散和防护[1]。在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是巨大的,应急措施必须快速有效,才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在构建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时,需要地质学家、地理学家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地震多发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震发生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地质勘测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

3 地震多发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3.1 地质灾害危险评价分析

地震多发地区,应当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析和评价,以此作为防灾减灾的体系的基础。地震多发地区的地质情况往往存在其特殊性,地质结构容易出现改变,进而引发地震。在地质灾害危险评价分析中,应当对地震的震中、震源及等级、范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积极结合科研力量、科技创新力量等,从微观到宏观的层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2]。国家构建防灾减灾体系,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的有效评价,才能够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加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资金、科研等投入,使应对地质灾害的措施和技术能够与地震危害程度相匹配,提高防灾减灾的实效性。

3.2 地震紧急预警系统建设

地震多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离不开有效的地震紧急预警系统建设。地震紧急预警系统,是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地震发生前通过预警来赢得宝贵的时间,为人员疏散撤离提供保障。地震紧急预警系统是一种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通过对地震波的发生规律进行掌握,利用地震紧急预警系统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从而降低地震造成的危害[3]。地震是由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引起的,在地质环境的变化中,地质结构出现断层或者断裂带,进而引发地质结构发生变动。地震紧急预警系统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依托,通过利用计算机算法来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与地震相关的一些提前性的环境数据变化,来对地质位置、地震强度等进行预测,为地震灾害的有效预防提供有力的依据。

3.3 防灾减灾监测诊断评价

地震多发地区中,需要积极发挥灾害监测诊断技术的优势,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判定地质灾害的发生预兆,以减少群众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防灾减灾监测诊断还需要与避难系统进行结合运用。避难系统是在地震发生时,起到对群众及财产的保护性作用。地质灾害中,可以通过对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数据进行研究,以判断建筑物体是否能够抵御地震灾害。通过对边坡以及地基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损害情况,以及时预警,为群众的撤离避难争取时间。在防灾减灾监测诊断评价过程中,可以利用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建模。地质灾害情况建模,可以使地质灾害情况更加直观,为防灾减灾工作的进行提供支持[4]。我国利用建模方式进行地震情况模拟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对于数据的挖掘不够深入,使得地质灾害建模难以完全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科研单位要加强建模系统的开发,不仅能够将现有的地震数据作为建模基础,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提取出地质发生时的特征数据,以便能够使地震建模数据来源更加广泛和有效,也能够保证地震建模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防灾减灾监测诊断工作中,利用科学合理的建模,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地震多发地区的地质特征,并能够对地震灾害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以便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构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对措施。

3.4 防灾减灾数据库的建设

地震灾害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一种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往往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来降低其破坏性和影响力。地震发生过程往往具有差异性,这就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数据库,通过对历史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地震情况的总结,为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和经验。防灾减灾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明确功能性和目标性[5]。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数据库,不仅需要采集和存储地震发生时的相关数据内容,还要包括地震未发生时的数据采集、地质结构数据采集、人们的生活情况数据采集等。通过全面的数据采集,可以加强数据之间的联系性,为分析地震并建立地震情况比较标准等提供依据。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界的影响因素和人类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地震多发地区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防灾减灾数据库建设中,需要建立地质情况分类,如地质地形的数据分类、地表植被情况的数据分类、区域降水情况数据分类、地质水文数据分类。通过这些自然数据的采集存储,有助于全面掌握地震多发地区的自然性影响因素。防灾减灾数据库中,还要对地震防护数据进行分类,如地震避难所的规模、位置、分布等数据,还有区域内的人口分布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掌握,可以在地震发生时有效组织疏散和救援。防灾减灾数据库还要对人类活动数据进行采集,如地震多发地区中是否存在采煤采矿等情况,建筑物大规模建设情况等,这些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分析人类活动与地震的关系,从而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震危害[6]。防灾减灾数据库的数据,还需要能够被快速准确的调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积极发挥数据库技术的优势,通过数据库软件系统,来构建一个可操作的界面。界面与数据库进行关联,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数据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人性化的操作界面,根据关键字等来调取先关的数据资料,以便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研究和体系建立提供有力的辅助。

3.5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建设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事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众多部门进行合作。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宗旨是防患于未然,将地震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7]。在构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时,需要将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建设单位等进行紧密联系,在政府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框架内,鼓励科研单位深入研究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和工艺,利用创新技术和工艺优势来提高防灾减灾效果。地震多发地区的建设单位应当提高自身的建筑标准,通过提高建筑物应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的性能,来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

4 结束语

对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地震多发地区,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是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地震多发地区的防灾减灾建设刻不容缓,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够更好地预测地震和控制地震,以维护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

猜你喜欢

预警系统防灾减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民用飞机机载跑道入侵预警系统仿真验证
一种基于CNN迁移学习的井下烟、火智能感知预警系统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桥、隧安全防范声光预警系统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