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童心 “ 乐”入童趣
——谈低段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
2020-03-04李富睿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小学266400
李富睿(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小学 266400)
合唱主要以群体歌唱为主,意在展现团队合作力量,表现歌曲的磅礴气势,抒发一种爱国情怀、感恩情怀、进取精神或者审美情趣。合唱对团队成员间的默契配合度以及声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低年段学生中开设合唱课程,对智力水平、领悟能力处于黄金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兴趣引领,激发乐感
但凡精通某一项技能,或者拥有卓越的学习能力,兴趣往往占据着五成以上的成功因素,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合唱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借助于多样的教学工具,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将大有帮助。
1.借助教学工具,营造合唱氛围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模仿能力较强,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合唱曲目以动态画面的形式播放出来,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合唱氛围当中,对合唱的基本演唱技巧有所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合唱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态画面当中逐步找到乐感。
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为例,教师事先将制作好的视频教学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看到画面当中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站位、标准站姿、表情以及演唱口型,随着音乐声起,学生立刻被带入气势宏伟的歌曲氛围中。当视频播放完毕,教师可以模仿视频中的队列、队形,进行现场指导教学,学生凭借记忆力,模仿出这首歌曲每一个字的标准发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学生能够逐渐脱离视频课件,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进而对团队合唱能力的提升将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2.穿插故事情节,走进歌曲意境
每一首歌曲都诉说了一个美丽的或者精彩的故事,战争年代创作的曲目往往表现出爱国情怀,歌词当中渗透着民族大义或者英勇杀敌的故事;和平年代创作的曲目往往表现出感恩情怀或者某一种真实的情感,歌词当中也蕴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或者亲情、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首合唱曲目,应当结合歌词,将歌曲内容转化为一个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走进歌曲意境,进而全面深入地解读歌曲内涵,为合唱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例,这是一首经久不衰、传唱度较高的经典合唱曲目。学生对歌曲的历史背景了解并不多,因此,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关于雷锋同志的一些感人故事。当教师讲述完雷锋的感人故事后,学生的注意力也全部转移到歌曲的意境当中,为接下来的合唱练习做好了铺垫。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歌曲内涵,对合唱技巧的学习也会驾轻就熟。
二、肢体语言,牢记旋律
近年来,小学合唱曲目中融入了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由教师指导做一些与歌曲旋律、歌词内容相匹配的肢体动作,使歌曲本身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编排的肢体动作合乎情理,学生易于掌握,那么学生快速记忆歌曲旋律,熟练掌握歌曲演唱技巧,提高歌曲的合唱能力都会收到良好效果。
1.结合现有素材,选择合适曲目
并不是每一首歌曲都可以使用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如革命红歌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庄重性,在演唱这类曲目时,不适合使用肢体动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低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选择合唱曲目,并利用现有的视频教学素材,教授学生相应的肢体动作,使学生能够保证肢体动作与歌曲演唱过程保持同步。
以《感恩的心》为例,这首歌曲在学生中间广为传唱,其中的手语操也被广大学生所熟知。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手语操教学课件,将手语动作逐一分解,并针对歌词中的每个词语,进行详细说明和演示。比如,“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句歌词,学生在做“心形”的手语动作时,应当标准规范,将“心”的形状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与歌曲意境和歌词内涵相得益彰。当手语动作教授完毕后,教师可以再一次播放视频课件,让学生跟着视频的完整动作进行演示。最后,将手语操与合唱形式结合到一起,进行反复练习。通过这种传授肢体语言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肢体动作与演唱过程协调统一,进而收到理想的合唱教学效果。
2.临时编排动作,激发学生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教学课堂气氛,教师可以结合合唱曲目内容,临时编排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可以融入学生的智慧与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将他们的想法与建议表达出来,设计出与歌曲意境相符的肢体动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而且对合唱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很有帮助。
以《歌声与微笑》为例,这首歌曲节奏轻快活泼,如果在合唱过程中,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不仅能够将学生的童真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升华了歌曲意境,对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将大有裨益。比如,“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句歌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围绕着“歌、家、微笑”三个关键字词,编排三个肢体动作。这样一来,歌曲的开头部分就融入了肢体动感元素,对完美演绎歌曲的后半部分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发挥集体智慧编排肢体动作的教学方法,能够深入挖掘低年段学生的个人潜力,使学生全面了解合唱曲目的意境与内涵,进而使个人的演唱水平跃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三、形式创新,角色演绎
在合唱课程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与固定的合唱练习为主,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唱教学效率也必将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童心童趣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尽情享受音乐所诠释出来的乐趣。
1.激情朗诵歌词,调整演唱情绪
与独唱形式相比,合唱更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张力、宏伟气势或者丰富内涵。对于刚刚接触合唱形式的低年段学生来说,通过合唱练习,能够抒发心中的博大情怀,如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对军人的仰慕之情等。因此,音乐教师应当根据合唱曲目的歌词内容与表现的真实情感,采取歌词朗诵与合唱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首先对歌词内容有所了解,并将个人的真情实感融入朗诵中,这样对接下来的合唱练习将起到事前预热的作用。
以《团结就是力量》为例,这首歌的歌词铿锵有力,催人奋进。教师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诵歌词,在朗诵过程中,合理掌控语速的快慢以及语气的轻重缓急,并将个人的真情实感融入进来。尤其在朗诵到“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时,学生应当加重语气,声音洪亮,精神饱满,将歌词的磅礴气势表现出来。当学生朗诵结束后,再进入合唱练习环节,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将朗诵时的激情带入歌曲演唱中。这样,歌曲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得到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演唱情绪也调整到了最佳状态。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快速牢记歌词,而且能够找到合唱过程中调节个人演唱情绪的有效路径。
2.选取合适角色,诠释歌曲内涵
由于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赋予学生歌曲中的某一个角色,让学生将歌曲所表现出的真实画面演绎出来。比如,歌曲中提到的某一个英雄人物、某一种小动物或者某一个真实情境,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将歌词内容转化为舞台表演的形式。这也恰恰遵循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同时激发了低年段学生的童真童趣,对合唱教学也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为例,在合唱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选择三名学生代表来到讲台前,分别扮演一只蜗牛以及两只黄鹂鸟的角色。与此同时,教师将这首歌曲的歌词利用投影屏幕播放出来,然后创设一个表演情境。比如,在春暖花开的春天,有一只小蜗牛慢慢地从树下爬过,树上的黄鹂鸟看到以后,都笑这只蜗牛爬得慢……接下来,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将后面的故事补充完整。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与其他学生扮演观众的角色,并对学生的表演过程进行公正评价。当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这首歌曲表现的画面进行具体说明,最后进入合唱教学阶段。通过此前学生的精彩演绎,学生对《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曲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在演唱时,也能够将表演带入演唱情境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将歌曲的意境美诠释得更加透彻。同时,通过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合唱氛围中,进而对合唱能力的提高起到辅助指导作用。
音乐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升华学生的真情实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更多的童年乐趣。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合唱能力的培养不仅属于教学目标范畴,而且对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音乐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以“声入童心、乐入童趣”为着眼点,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释放活泼、稚纯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