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式教学在小学低段法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2020-03-04熊桂文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510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意识

熊桂文(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 510000)

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同等重要。而法治教育不同于以往出现在学校的法律教育和普法教育,它侧重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相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实践智慧,法治认识需要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才能获得。事实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能够提高其法治素养。

一、构建教师主导的参与型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等,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社会性、开放性、实践性,是参与式教学的施展平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中明确指出,国歌、国旗、国徽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该学习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校每星期一都会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唱国歌。但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国旗、国徽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升国旗、唱国歌时的庄严、肃穆气氛以及骄傲、崇敬之情难以体会。因此,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策略突破难点。

教学片段:爱国,我能行

(教师播放视频: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

(学生发出赞叹声)

教师(播放国歌,全班起立,面向国旗,齐唱国歌):小朋友们在星期一参加学校升旗仪式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认真、安静、肃立……)

教师:是的,每周一认真参加升国旗仪式,不仅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而且是遵守法律的表现。现在,祖国妈妈的70 岁生日就要到了,我们学校也将举行庆祝活动。你们想做些什么,为祖国七十华诞送上祝福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穿礼仪服参加升旗仪式、画画等)

关于国旗、国徽、国歌是有法律规定的。因此,在备课时将政治认同与法律取向融合起来,采用参与式教学设计,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国庆节产生新认识——国庆节不仅是放假黄金周,更是祖国妈妈的生日。通过讲故事、图片展示等方法,确保学生将国家标志——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牢牢记在心里。另外,通过观看视频、体验升旗仪式等,学生提升了国家意识。课堂活动、课后活动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个体性以及核心素养提倡的“社会参与”,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活动

1.通过对话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起到桥梁作用,通过问题设计组织学生开展有效讨论,构建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对话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发表见解。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中设计了“环保知识我知道”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简单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次,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社会上正在大力宣传的垃圾分类是有法可依的,即《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接着,观看宣传视频《木棉花开——为广州市垃圾分类代言》并谈感受,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意义;最后,通过课堂游戏,把不同垃圾放到相应垃圾桶内。在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与多媒体对话、与学具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从多个角度主动探究,参与学习,提高了环境意识、节约意识、公民意识。

2.通过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引领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的法治教育点是遵守班级、学习、公共场所规则,感受规则公平的意义和要求,初步树立规则意识。“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是现行《中小学生守则》第4 条“明礼守法讲美德”的内容,它是一条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以参与式为主的学习活动,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开展了“窗帘大检查、黑板大美容、讲台变整洁、书架摆整齐、收劳动工具、桌面大洗脸”六项活动,以教室中的公物为活动对象,侧重爱护的行动与尝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三、遵循“实践智慧”的道德原则,探索适合学生的活动

1.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广东省普法办“宪法在我心中”法治宣讲团成员到学校开展“宪法在我心中”宣传活动。活动前,与宣讲教师对授课形式、内容进行协商,设计了“尊崇宪法、学习宪法、有奖问答、诵读宪法”四大模块。讲座将抽象的法理知识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享身边发生的案例,通俗易懂地解读了部分法律条例,使得宪法不再晦涩难懂。而有奖问答环节更是群情激昂,填空题、情景判断题、附加题,学生争相抢答,师生互动场面热度“爆棚”。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明法、辨法、守法、遵法的宪法理念。

2.通过家校合作落实课外践行

家庭对学生参与法治教育活动有更加积极的作用。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课后践行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学生课后开展以“观察不讲公共卫生现象”为主题的调查。观察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观察社区、地铁站、商场等地,学生的观察及感悟交流都需要家长的参与。

3.紧扣时事,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2020 年1 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升级,新闻报纸、公众号等平台号召市民按照疾控中心的指引,严守法治底线。紧扣时事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树立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方面取得的效果远超课堂讲授。教师还采取了线上学习、线上评价的远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与疫情相关的法治知识,通过视频、图画、文字,和同学共同分享、反思,探索和解决身边的社会问题。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法治思维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将之践行于自身以及他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做人的课程。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的萌芽期,教师要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才能培养出有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用的优秀公民。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