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优化
2020-03-04许鹤文刘书雷
许鹤文, 刘书雷
(国防科技大学, 长沙 41007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体制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重建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调整和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21世纪至今的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阶段[1],可以看出当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将创新这一要素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七大国家战略之一,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总结2018年国务院工作报告时提到,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2]。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又将手伸向中国的华为、大疆等企业,意图打掉中国最先进的技术。科技竞争关乎国家根本核心利益,中国若是失掉了科技领域的主动权,设备仪器全凭国外供给,就等同于失掉了保卫国家主权的有效武器。华为的鸿蒙系统还不成熟,面对美国对华为的极限施压,我们更加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研究开发。科技创新智库对于识别和攻关“买不来”“卡脖子”“必须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智库势在必行。
中国科技智库发展起步较晚,2001年中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把科技咨询研究会建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智库型组织,这是“科技智库”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被提及。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智库,标志着中国智库建设开始进入深入发展时期,同年12月《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审议通过,中国科技创新智库实践稳步推进。2017年召开的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扩大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对中国科技智库建设的要求,要“突出‘出成果、抓运行’两大任务”,“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符合决策咨询规律、体现智库特点的管理运行机制”[3]。中国对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构建合理的的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对于建设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智库至关重要,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智库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评价体系是“照妖镜”,它可以发现智库发展的不足,促使智库工作者产生身份认同,形成行业自觉;评价体系是“导航器”,可以引导智库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为智库发展提供蓝本;评级体系是“倍增器”,他可以充分发挥智库为政府或其他机构提供决策支持的作用,提升智库的效能和影响力。
关于智库评价体系的构建,国内外专家都有所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古贝和林肯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评价理论划分为四个阶段:测量评价、描述评价、判断评价和价值评价[4]。前三者强调客观事实,第四阶段注重价值评判。四阶段论评价理论最初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对智库的评价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国外早期对于智库的评价基本停留在定性层面,进入21世纪开始有学者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智库专家研究成果的引用率和曝光率为主要指标对智库的影响力进行测度和分析[5]。2005年S.Trimbath在《智库:热与不热》一文中对12家智库的171位学者从1997年1月1日到2005年3月30日的新闻曝光次数进行了分析[6]。D.Stone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政策过程理论比较分析了英美两国智库发挥影响力的不同机制和途径[7]。2010年埃布尔森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智库影响政策制定的条件,总结出智库的公众知名度与其影响力的相关关系[8]。
国内学者对于智库的评价也有深入的研究。2004年朱旭峰、苏钰基于社会结构理论构建了智库影响力分析框架,提出除媒体曝光率外,还应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智库的影响力[9]。2010年孙智茹、张志强从局部性和整体性两个方面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多种智库影响力测度方法[10]。2019年卢小宾、黎炜祎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关于智库评价的做法,指出中国智库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中国应建立政府、行业协会、智库自身和第三方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智库评价体系模型[11]。
1 科技创新智库定义与职责
1.1 定义
目前,理论界对智库并没有严格清晰的定义,但是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在《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给出的智库定义为:智库是参与和分析公共政策研究,对国内国际问题进行政策导向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议的组织,从而使得决策者和公众对公共政策做出明智的决定[12]。薛澜、朱旭峰认为智库是独立运作并相对稳定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13]。
国内对于科技创新智库这一概念也有很多种理解。李南凯认为科技创新智库就是从科学技术角度出发,运用科技规律把握科技发展态势和对重大科学技术的创新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对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和政策等方面的制定提出建议[14]。鄢波等人认为科技创新智库是:从软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角度,以创新为引领,以交叉学科为基础,是一种新型专业化科技智库,着重对产业与经济发展进行创新引导,使科技政策更好地 融入和作用于科技产业发展中,主要侧重科技创新思想、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成果三大功能的输出[15]。
1.2 职责
科技创新智库是智库的一种,理应具备智库的基本职能,但科技创新智库也有着区别于传统智库的突出特点。科技创新智库要为创新战略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要时刻把握国际科技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对科技创新战略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和研究、对科技创新战略的开发成本进行预估以及对科技创新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与此同时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科技创新智库要对创新政策提供具有支撑性的科研评估服务,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对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提出解决方案,对政策实施效果要进行科学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科技创新智库要提出有引领性的科技创新理论,要密切关注国际科技领域动态,把握科技发展规律,预测前沿科技发展趋势,要将创新理论成果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
2 科技创新智库影响决策途径
2.1 召开学术论坛和会议
科技创新智库可以定期举办与前沿科学技术相关的、不同主题的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邀请相关领域的科学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新闻媒体工作者参加,在会上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示最近的研究成果,政府官员提出自身的需求,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围绕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问题展开研讨,对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创新精英和政府决策官员搭建高端的思想交流平台。
2.2 利用媒体传播宣传
科技创新智库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智库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或公布对客户的咨询报告,也可以创办自己的期刊将研究人员的科技新发现以文章形式发布,以便其他研究学者可以查阅交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媒体宣传越来越倾向于快餐式服务,创新智库可以创办自己的公众号定期更新相关文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参加电视节目或制作小视频发布到抖音、微博等自媒体上,不仅扩大了宣传范围,还增添了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2.3 承接客户项目课题
科技创新智库还可以通过申报承接相关项目和课题的方式,直接与客户联系。比如智库可以承接政府部门的相关课题,参与到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去,运用自身的学科背景提出专业的建议供政府采纳,也可对其提出的疑问和困惑提出解决方案。除了承接课题,政府有时也会邀请智库的相关专家参与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智库可以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
3 中国科技创新智库的现状和不足
中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有很多智库在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但目前对智库这一概念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晰,导致有很多所谓的“智库”跟风蹭热度,随随便便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发几篇文章就自称某某智库。中国智库数量大,但质量不精,普通大众又不会鉴别,很有可能会被“假冒智库”误导。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三个面向”,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三个面向”也为中国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指明道路,要盯准最前沿的世界科技,我们的科研成果要不断创新,要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前进步伐,做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要将中国科技创新的战斗力转化成为社会经济的加速器,光有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还不够,我们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要能够应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为中国社会经济增长提速;要把国家的重大需求放到第一位,中国的科技资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有限的科技资源要首先满足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科技需求。针对以上目标,结合中国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现状,发现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体制机制不健全。在顶层设计上,中央和地方都缺少专门机构部门统筹协调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相关工作。在运行机制上,智库与政府之间、智库与企业之间、智库与智库之间都缺少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除此之外,经费筹融资机制、激励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宣传推广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都有待改进和提高。在政策制度上,中国关于科技创新智库的政策制度还比较少,智库的建设缺少有效支撑。
2)数据资源获取受限。数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中国缺乏健全完善的数据库,科研人员获取不到及时、全面的数据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出成果,甚至出现了编造数据、购买数据等学术不端的现象。这就导致中国的科研成果体量大、精品少,每年学术研究成果很多,但真正能提出新观点,为所在学科领域发展做出贡献的很少。
3)筹融资渠道单一。科学研究要想出成果,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智库的筹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靠承接国家政府的研究课题获取经费,或者靠政府的无偿拨款支持,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和基金组织也会为智库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之外,科技创新智库的资金分布还存在着马太效应的问题,越是业界大牛聚集的智库能获得的资金拨款越多、渠道越广,而一些正在起步极具发展潜力的创新智库却无人问津。业界大牛缺少竞争,搞科学研究的动力不足,躺在功劳簿上吃饭,真正有价值的科技创新突破很少,业界新人空有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点子却无从施展,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4)科技创新成果不足。图1是201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重大科技成果按科技类别统计的饼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衡量中国科技创新智库成果多少的软科学指标所占比例远远小于应用技术指标,说明中国科技创新智库在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此外,中国科技创新智库的很多成果都是对已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能够自主开辟路径搞研究的比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图1 2016年全国重大科技成果类别统计图
5)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智库的研究成果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成果,也不是传统的咨询政策结果,而是要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科技创新智库的身份是政府的“科技创新智囊团”,其研究成果不仅要考虑传统科技创新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能够最大效率的转化为对政府决策有用的成果。此外,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科技创新智库的研究成果一般通过承担政府课题内部报送的方式传播,对外主要是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做主题报告并借助媒体的方式传播,整体来看社会大众对研究成果的了解十分有限。
6)人力资源体系有待优化。科技创新智库是一个综合集成的机构,它需要具备不同知识背景、来自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研究人员。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智库的组成人员中具备综合性知识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还比较少,人员专业构成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智库科研人员的配置不够灵活,往往是总在一起搭班的工作组一起解决问题,而没有考虑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问题。
7)发展定位不清晰。中国大部分科技创新智库功能定位不清晰、发展特色不明显,导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数量很多,但每个都是在重复机械的干一些表面上的工作,研究成果不深入没有创新价值,对政府决策没有借鉴意义。中国发展较好的科技创新智库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中西部智库发展相对落后。一些高水平智库也基本都是由有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地方高校主导,而由高科技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就很受限。
8)发展较国际水平仍有差距。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统计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中显示,中国上榜智库共507个位列第三,基本与上年持平,世界百强智库中国入围7个,其中排名最靠前的智库是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位列世界第30位。中国智库体量大,但质量不高,在国际上享有重要话语权的智库数量很少,而且上榜世界前一百强的智库均为社会科学和国际关系类智库,单纯的科技类创新智库并没有入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已有的几种典型的智库评价体系
科技创新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其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具重要指导意义。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智库评价体系,以下仅以美国和中国知名智库评价体系为例,从评价方法、理论依据、评价指标、评价主客体和评价结果四个方面做介绍,对中国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4.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
美国的智库建设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宾夕法尼亚大学由麦甘教授任主任的TTCSP项目组自2009年1月首次发布《全球智库报告2008》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目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也是世界上公认的较权威的智库评价报告。
在评价方法上,《全球智库报告》以定性分析法为主,具体采用专家评议法,评价专家根据自身对智库的主观印象对其进行评分,通过统计专家对各个智库的评分结果得出排名结果。
在理论依据上,在宏观层面上《全球智库报告》以精英理论为依据探讨智库作为社会精英是怎样影响政策制定的;在微观层面上《全球智库报告》依据知识运用理论探讨知识产出是怎样影响政策制定的。智库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以此为基础建立。
在评价指标上,《全球智库报告》根据智库从利用各种资源到产出成果最后到发挥影响力这个时间顺序,设置资源指标、应用指标、成果指标和影响指标四类评价指标,共二级指标,没有设置分值权重。
在评价主客体上,以《全球智库报告2015》为例,其选取的评价主体共21 500多名专家,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包括行业专家、资深教授、政府管理人员和地方上的一些赞助商。在评价客体的选取上,《全球智库报告2015》运用专家提名法选中了来自全球200个国家的6 846家智库。
在评价结果上,《全球智库报告2015》将公布的52份榜单分为4类,分别是全球榜单、区域榜单、研究领域榜单和特殊成就榜单。
综合评价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智库评价体系,在评分方法的选择上缺少定量分析,单纯的定性分析不免过于依赖专家的主观感受,得出的评价结果可能有失偏颇,但这种方法比较易于操作,很适合有大量评价客体的情况;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只有二级评价指标且没有给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智库也只能看到一个单纯的排名情况,并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不知在下一步的智库建设中该向哪个方向改进,缺乏指导意义;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在报告中仅说明评价专家来自全球200个国家,至于来自哪些国家,这些专家的身份背景、有哪些成就均未提及,此外宾大共向21 500多名专家发出邀请,有效答复率却只有22.09%,因此也有很多人质疑它的权威性,但是宾大邀请的评价专家来源构成多种多样,评价结果全面立体;在评价客体的选取上,由于目前国际上智库并没有严格标准的定义,又是采用专家提名的方式,因此各国专家对什么才是智库的想法也是见仁见智,入围条件较为宽松,入选的智库数量较多。在评价结果上,宾大共给出四类共52份榜单,分门别类,有助于智库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把握,为其日后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提供参考,除了对评价客体的建设有促进作用外,多种榜单也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大众一目了然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4.2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智库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智库研究中心自2014年开始每年年初都会发布上一年的《中国智库报告》,旨在对中国智库的影响力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在评价方法上,《中国智库报告》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利用调查问卷让受访者进行主观排序从而定性分析,依据一些智库公开指标组织专家评议进行定量分析,综合评判智库影响力。
在理论依据上,《中国智库报告》参照加尔通提出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考察智库最核心的指标就是看其影响决策能力的大小,又按照社会的圈层结构,不同圈层距离决策层的远近确定不同层次的智库评价指标。[15]
在评价指标上,《中国智库报告》的智库评价指标分为五个层级,核心是决策影响力,这一层级的指标衡量智库能直接影响决策的能力;其次按照圈层结构,由中心决策到精英谋划再到社会影响,分为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层指标,他们都可以间接影响决策;再次要考虑到国际视野,智库单单在国内发挥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智库,因此要建立国际影响力第四层评价指标;最后回归到智库本身,设置智库成长能力作为参考指标,衡量智库自身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潜力。《中国智库报告》按照时间倒叙的方式,由影响决策能力衡量指标到智库自身成长能力衡量指标综合建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设置了五类评价指标,共三级,有考虑权重。
在评价主客体上,以《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为例,共向来自22个地区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政府部门人员和媒体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通过互联网搜索、图书馆查阅、媒体和登记部门走访的方式,选取509家成立三年以上的国内活跃智库作为评价客体,包含了党政智库、科研院所智库、高校智库、军队智库、社会智库和企业智库。
在评价结果上,《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公布了综合影响力、分项影响力、系统影响力、专业影响力和研究议题影响力五类排名和最佳智库和新智库两类提名。
综合评价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智库评价体系,在评分方法上引入适当的定量分析来弥补定性分析主观倾向的不足;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也分了多层次多级别并赋予了一定的权重,使得对智库的考核更加全面具体,但同宾大一样,并没有赋予分值;在评价主体选择上,报告交代了所选人员的地区以及身份,增强了可信度和权威性,2018年社科院在第一轮问卷调查中共发放了1 550份问卷,收到有效回复问卷1 445份,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对于评价客体的选择,社科院要求比较严格,定位于中国国内具有一定历史、发展稳定的高端智库。在评价结果上,公布的五类排名、两类提名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各个领域、各个系统的智库排名情况,但最终结果没有分数排名,使得评价结果显得有些单薄。
5 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优化
中国科技创新智库的评价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期,可以参照智库的评价体系和科技创新智库的自身特点,在优化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机制优化。在评价科技创新智库体制机制优劣时,要对各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赋予权重可以引导智库建设重点。例如,资金投入是建设智库的力量源泉,因此在评价科技创新智库时应考虑其是否有一套完善的筹融资机制,并对其赋予较高权重;同样的,在评价智库的其他机制建设时,要根据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资源是有限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有重点地引导科技创新智库建设。
2)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在考察科技创新智库的好坏时,可以考察该智库是否有一个完善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智库得出的研究成果的数据来源是哪里,是够具有时效性和全面性,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角度是否具有创新性等。
3)融资渠道多元化。科技创新智库的融资渠道多少也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融资渠道是否多元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智库建设水平,但也要考虑到马太效应的影响,要实事求是的考察智库近几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否有实质性的进展,筹集来的资金是否大力支持了创新研究。
4)科技成果注重创新。如图2,201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专利有效数已经远远高于国外其他国家,但中国的科技软实力不强,也就是说,中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智库的成果重点在于创新二字,因此智库成果的创新性也是其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图2 2016年专利有效数对比图
5)成果转化高效。中国目前科技创新智库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科技创新政策成果的效率较低,成果传播渠道单一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在构建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时,要将智库成果转化的好坏列入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6)人力资源体系完备。可以根据人才选拔渠道是否多样,研究团队成员是否来自跨学科、多领域,人才激励机制是否完善,人员配置是否按矩阵式组织(即纵向上按照不同的领域划分智库成员,横向上又可根据具体任务临时调配不同领域的人员成立小组,横向纵向交叉管理)等方面对科技创新智库人力资源体系进行评分。
7)异质化发展。当前科技创新领域急缺的是专业型智库而非全面型智库,越是能把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的专业化科技创新智库,越容易在纷繁众多的智库中脱颖而出。在评价智库时可以考察其开展的研究是否有自身的特色,是否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8)国际接轨程度。中国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目标是要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领先智库,因此是否与国际接轨是考察智库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交流次数,智库专家成员赴国外交流发言次数、被国外新闻媒体报导次数等方面衡量其接轨水平。
6 建立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
中国学者对智库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但在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目前还很少有人涉及。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参考智库评价体系,科创智库是智库的种类之一,有着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构建其评价体系时要突出重点。本文建立科技创新智库评价体系的目标是在做到全面评价智库综合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引导科技创新智库向创新型和特色型发展。
在评价方法上,拟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并适当增加一些定量数据客观评价,提高可信度。在定性分析方面,可向专家发放评分表对智库进行打分;在定量分析方面,可通过发放问卷、互联网搜集、邮件和电话问询、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对智库进行打分评价。
在评价指标上,本文根据科技创新智库的特点为其量身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按照智库发挥功能在时间上的逻辑顺序设置了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都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智库科技创新这个特征,即评价的重点在于智库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如何、是怎样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贡献的以及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最后一个指标单独强调了一下智库专业度的重要性,我们要建立的科技创新智库是有着自身特色、无可替代的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三级指标,并设有权重和分值,每个指标的权重和分值的高低由项目组的专家讨论决定,其中,由于科技创新智库与普通智库不同,他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创新的科技创新理论转化为有效的科技创新实践,因此对科技创新应用能力这一部分应赋予较高的权重和分值。
表1 科技创新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主体方面,选取的评分人员应尽可能多的覆盖中国各个省市县以及各个领域,包括知名学者、工作与智库有联系的政府人员、高校教授、智库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等。在评价客体方面,首先要对科技创新智库这个调查客体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通过互联网、著作、已有评价报告和专家推荐等方式初步界定范围,再根据要求进行实地考察和咨询,逐步缩小客体范围。
在评价结果上,根据科技创新智库自身特点拟公布三类榜单,分别为全国综合创新力榜单、系统综合创新力榜单和专业特色榜单,榜单除了公布排名结果外,还要公示各智库得分情况,增加信息可读性,为智库建设提供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