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山林区苗圃地云杉大灰象为害和防控技术研究

2020-03-04李生月陵军成

陕西林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虫口云杉苗圃

李生月,陵军成

(1.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祁连自然保护站,甘肃 天祝 733000;2.甘肃省天祝县林业工作站,甘肃 天祝 733299)

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是祁连山林区主要建群树种,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国土绿化主要栽植树种之一。祁连山东段林区天祝藏族自治县现有7个国有林场、20个林间苗圃,森林面积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3.08%,活立木总蓄积961.5万立方米,占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总面积40%,是内陆河石羊河和黄河一级支流大通河和金强河的源头,其生态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苗圃是造林质量把关的主要源头。近年来,随着苗木调运的日益频繁,苗圃业务也由单纯自播、自繁、自育、自用变为来苗代育、委托代繁、苗木中转等。因此,从外地传入的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云杉大灰象(Sympiezomiasvelatus)就是其中之一。该害虫幼虫取食云杉根系,成虫取食针叶,而且繁殖快传播快,现已成为祁连山东段林区云杉苗圃地主要害虫,给广大育苗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在祁连山东段林区苗圃地开展了青海云杉大灰象为害状况和生活史调查,并研究了不同防控方法的防效,以期为青海云杉优质苗木培育和虫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分别位于祁连山东段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7个国有林场中心苗圃(表1)。试验地属典型高寒冷凉区,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海拔2 200~3 200 m,相对无霜期90~145 d,年日照时数2 500~2 700 h,年降水量300~320 mm,年均气温2 ℃,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1.4 ℃,极端高温不超过30 ℃,土壤类型为山地棕褐土,pH值7.6。试验地青海云杉均为8 a生苗木,苗高60~80 cm,栽植密度30 cm×30 cm。

表1 试验点概况

1.2 方法

1.2.1 害虫为害程度调查 2016年4月中旬在不同试验点随机抽取青海云杉苗木300株,带直径30 cm土球挖出,计数统计每株土球内的大灰象幼虫数量(头)和根系受害株率(%);7月上旬在不同试验点随机抽取长30 cm青海云杉枝条300个,计数统计每个枝条上的大灰象成虫数量(头)和枝条受害株率(%),计算虫口密度(头/株、头/枝)。

1.2.2 生活史观察 2016年1-12月在不同试验点随机选取大灰象为害的青海云杉苗木20株,编号挂牌,每间隔10 d采集1次树冠下不同土层土壤和树枝带回实验室在40倍解剖镜下观察害虫数量和虫态,并将采集的土壤和树枝在纱网培养箱内室温条件下培养,观察不同虫态的发育和变化。

1.2.3 防控试验 2017年4月中旬和6月下旬分别进行地下和地上防控试验,分别设4个药剂处理。地下防控时土壤均匀撒施药剂后深翻土壤,地上防控时对树冠均匀喷雾药剂。不同防控方法概况如表2。

表2 不同处理使用药剂概况

防控试验小区面积50 m×50 m,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防控后次年(2018年)4月中旬计数统计不同小区青海云杉直径30 cm土球内大灰象幼虫数量(头)和根系受害株率(%),6月下旬统计不同小区青海云杉30 cm枝条大灰象成虫数量(头)和枝条受害株率(%),计算虫口密度(头/株、头/枝)。

不同试验点所有数据求平均值,利用Excel2007、DPS6.0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新复极差Duncan多重比较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杉大灰象为害程度

由表3所示,祁连山东段林区苗圃地青海云杉大灰象地下部分根系的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和地上部分枝条的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平均值分别为49.21%、25.02头/株、40.83%和15.95头/枝。但不同苗圃地受害程度不同,不同苗圃地青海云杉根系受害株率、根系虫口密度、枝条受害株率和枝条虫口密度均以小河滩苗圃最高,分别为60.64%、33.07头/株、55.38%和18.54头/枝,华尖苗圃最低,分别为38.54%、15.29头/株、22.56%和13.87头/枝。不同苗圃地青海云杉根系受害株率、根系虫口密度、枝条受害株率和枝条虫口密度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小滩河苗圃>朱岔苗圃>地湾子苗圃>石门苗圃>黑沟苗圃>冰沟河苗圃>华尖苗圃。调查还发现,幼虫主要集中在树冠投影地面土层中,根系集中分布区20~40 cm土层幼虫数量高于其他土层,地上部分成虫主要集中在顶梢,树冠顶端成虫数量高于底端。

表3 青海云杉大灰象为害程度调查

2.2 生活史

由表4所示,在祁连山东段林区苗圃地大灰象在青海云杉苗木上1 a发生1代,1-4月中旬以幼虫在土壤土室中越冬。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由土层深处逐渐迁移到距地表10 cm处活动,少量取食苗木须根及毛根部分。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幼虫老熟化蛹,6月中旬蛹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羽化后的成虫爬出地面爬上树冠取食针叶补充营养,并陆续开始交尾。羽化后的成虫喜食幼嫩多汁的针叶,取食时由树冠顶端逐渐向底端延伸。6月下旬成虫开始返回地面产卵,产卵期8~10 d,每头成虫平均产卵量200粒,7月上旬为产卵高峰期,产卵完成后雌虫在3~4 d自然死亡,雌雄成虫寿命不超过30 d。7月上旬卵开始孵化,7月下旬为孵化高峰期,孵化出的幼虫向根系集中区和土壤深层迁移,并取食苗木须根及毛根部分。9月下旬幼虫开始做土室准备越冬,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幼虫在土室内越冬,翌年开始下一个生活史。

表4 青海云杉大灰象生活史统计

2.3 防控试验

表5显示,2017年青海云杉大灰象药剂防控后,次年(2018年)调查防控效果,与2016年调查结果(表3)比较,不同防控方法均降低了根系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和地上部分枝条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地下防控时,土壤撒施14%毒死蜱(每667m210 kg)效果最佳,根系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和地上部分枝条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分别为3.03%、2.11头/株、4.05%和2.54头/枝,较土壤撒施5%三唑磷(每667m210 kg)分别降低了75.49%、69.51%、76.77%和66.13%,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地下防控后,次年根系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和地上部分枝条受害株率、虫口密度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土壤撒施5%三唑磷>5%辛硫磷>5%喹硫磷>14%毒死蜱。

表5 不同方法的防控效果

地上防控时,树冠喷雾5%吡虫啉(每667 m250 g)效果最佳,根系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和地上部分枝条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分别为6.23%、4.65头/株、5.02%和5.18头/枝,较树冠喷雾5%敌百虫(每667 m2150 kg)分别降低了66.60%、50.58%、66.47%和57.82%,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地上防控后,次年根系受害株率、虫口密度和地上部分枝条受害株率、虫口密度由高到低排序均为树冠喷雾5%敌百虫>20%噁虫林>4.5%高效氯氰菊酯>5%吡虫啉。

3 结论与讨论

在祁连山东段林区苗圃地大灰象以幼虫虫态在土壤中停留和取食时间较长,以成虫虫态在树冠上停留和取食时间相对较短,幼虫对根系的为害大于成虫对树冠的为害。云杉大灰象幼虫取食青海云杉须根及毛根后,根系只剩光秃的根干,对水分和矿质离子的吸收和转运能力下降,移栽后成活率降低,苗木发黄,生长量减少,部分苗木逐渐萎蔫死亡[1]。幼虫出土后,羽化成虫喜聚集取食针叶,发生区青海云杉整株针叶受害,发红,如火烧过一样,严重时造成云杉树势衰弱,甚至死亡[2]。云杉大灰象成虫不善远距离飞翔,仅在羽化附近的云杉树体上取食针叶,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苗木调运过程中携带的土球以幼虫形态传播[3]。因此,在幼虫羽化出土前拌药毒杀幼虫可收到良好的防控效果,幼虫羽化出土后可抓住羽化高峰期,树冠喷洒农药也可收到良好的防控效果[4]。本试验结果表明,4月中旬大灰象羽化出土前土壤拌入14%毒死蜱颗粒和6月下旬羽化高峰期树冠喷洒5%吡虫啉的防控效果最佳。云杉大灰象具有假死性,当轻微触碰云杉枝条时,成虫四肢立即向胸部收缩,装死后从云杉枝条上坠落,其体色与土壤相似,落地后不易被发现,在云杉树冠喷洒农药时,除在树冠喷洒外还应在地面喷洒,以便充分触杀成虫。云杉大灰象不同虫态在树冠和土壤间循环迁移,循环为害,害虫数量逐年增加,为害面积由点到面逐年增加,为害区虫口密度大,苗木死亡率高,且根治困难,防效容易反弹,需多年连续防控[5]。在防治林木地下害虫时,药效受土壤的稀释和残留期的影响,应选择缓释和残留期长的农药剂型和种类。毒死蜱颗粒施入土壤后,残留期很长,可达1~2个月,适合于防治地下害虫[6]。本试验在幼虫羽化出土前拌药和幼虫羽化高峰期喷药防治均取得了良好防效,但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效,也许还应抓住7月下旬幼虫孵化高峰期再进行一次防治,这还有待开展更多试验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虫口云杉苗圃
林业苗圃设计与苗圃管理分析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林业苗圃设计与苗圃管理分析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云杉大苗的起苗与包装
大兴安岭云杉的抚育方法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云 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