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建设为什么亟需高技能青年
2020-03-04罗哲
罗 哲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事业具有重要作用,而技能人才队伍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动能。技能人才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执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群体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高技能青年则是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动力源泉。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需要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广大青年学习技能,成为高技能青年,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实现制造强国战略需要高技能青年贡献力量
高技能青年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伟大跨越需要人才结构队伍的优化升级,以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带动高素质人才的创设,以人才机制体制的升级带动制造强国的实现。高技能青年对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存在着“高技能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制造强国”的传导路径。首先,高技能青年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青年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只有源源不断的青年进入制造行业,不断磨练技能、提升水平,成为青年工匠,才能够扩充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技术传承和技艺创新。其次,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制造强国战略的根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将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只有高技能人才在制造业不断聚集,大国工匠不断涌现,中国制造才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制造业之林。最后,高技能青年的集聚效应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智力支撑。高技能青年只有心怀伟大梦想才能成为优秀的青年工匠,青年工匠只有投身于制造强国的伟大事业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制造强国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对高质量人才队伍的需求上,更体现在对高技能青年源源不断的需求上。高技能青年只有进入制造强国人才队伍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让自身的技能与制造强国战略更加契合;而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导向到对高技能青年的需求,只有高技能人才不断进入制造业当中,实现技能报国,我国的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制造业人才供需矛盾对高技能人才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据统计,我国高技能人才就业者仅4700多万人,占技能劳动者就业总人数的24%左右,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6%左右。2020年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将比2009年增加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增加990万人。制造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带来了更多新的技术要求,未来制造强国谁来制造?当然是技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强的青年技能人才。制造业青年技术人才不足将会导致国家制造业活力不足等问题,高技能青年的素质和规模决定了技术创新的速率和创新发展的活力。高技能青年越多,中国制造越有力量,中国创造越有希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推进人才供给结构的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制造业人才供给的均衡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提出新要求。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根本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补足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总量,推进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高技能青年的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专业技术素养将会成为未来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制造向智造转型提供重要支撑。解决当前制造业人才供需矛盾问题,需要吸引更多的技能青年投身制造行业,培养更多的青年成长成才,解决当前高技能人才总量规模不足的问题。高技能青年不仅是制造者,更是技艺的传承者,只有高技能青年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制造才能够得以传承。
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矛盾对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有了新的要求。制造业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和区域结构之间的差异上。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每年实际能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数量将呈下降趋势。当前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呈现出总量不足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2014年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考核通过比例稳定在75%左右,但是参与考核人数正逐年下降,这意味着高技能青年的缺乏。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建设高素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提升“造血”能力是关键,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制造业技能的青年从业者,将会为我国制造强国事业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弥补当前高技能人才区域之间的失衡,推进我国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从季节性到经常性,从东部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逐渐成为全国性问题。高技能人才的区域间失衡,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均衡、协调发展,扩大区域之间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差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青年技能人才参与到制造强国的事业当中,不断磨练技术,与日趋增长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相匹配。只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制造业技能学习,实现知识更新、能力创新,才能保证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越来越与制造强国事业相协调。
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对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制造业是工业2.0、3.0和4.0多种水平交织的状态,传统制造业转型需要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青年技能人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对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技能人才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为此,就更需要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青年人才与制造强国战略相契合。青年的知识技能水平决定了制造业的创新水平和发展潜力。青年技能人才的学习能力相较于传统技能人才更强,制造业数字化对于制造业人才队伍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青年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越广阔,自我价值实现的通道也将会更加通畅。高技能青年的创新意识将会为制造强国事业的稳步推进注入创新动能。高技能青年的创新速率是传统技能人才无法比拟的,高技能青年越集聚,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步伐就越快、质量就越高。高技能青年作为技能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将会为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制造业青年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青年的数量关系着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和创新发展的动力。高技能青年不断涌现,将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打造更多的中国品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高技能青年的核心素养:技能水平卓越、志向信念坚定、秉承工匠精神
与传统高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青年有其自身的特点。青年因其具有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在进行技能和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创新上有着独特优势,是制造强国事业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于一身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他希望年轻一代坚定创新超越、产业报国的远大志向,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多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高技能青年的殷切期望,制造强国需要这样的高技能青年完成中国制造的事业:
制造强国呼唤技能水平卓越的高技能青年。高技能青年的核心标志在于精湛的技能,囊括了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技能素质。其中高水平的技能操作能力是区别于一般技能人才和学术人才的重要标准,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得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加工设备越来越智能化,这就要求高技能青年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范和复杂的工艺。创新能力是高技能青年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意味着高技术青年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样需要升级和改造,对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消化和吸收。高技能青年的创新能力影响着新产品创造和新工艺的提出,关系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是制造强国战略对高技能青年的必然要求。管理能力是高技能青年适应制造流程改变的诉求。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离不开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创新。全社会尊重人才的氛围为高技能青年的自我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们不仅是拥有高水平技术的操作者,同样也是生产的管理者。新时代高技能青年不仅要技能过硬,同样也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以管理技术的提升带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应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管理创新。
制造强国呼唤志向信念坚定的高技能青年。以自身技能为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实体经济的振兴贡献力量,应是全体高技能青年应有的初心。广大青年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中,时代的发展对高技能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高技能青年应当心系祖国发展。当前制造强国事业的推进为广大青年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成长前景,技能人才的发展路径不断拓展,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技能大赛蓬勃发展,增加了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荣誉感。青年技能人才应该抓住机会乘势而上,磨练自身的技术,为国家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高技能青年应当坚定产业报国的远大志向。当前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要求更多的青年选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这不仅需要国家在技能人才培养的环节和氛围上着力,广大技能青年更应当以国家复兴为己任,积极响应“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号召。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亟待一批具有高度国家荣誉感的青年技能人才涌现,秉持以技能提升助推制造业发展和以技能创新助力国家复兴的理想信念,不断磨练技艺提升素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个人成才、产业发展和国家复兴。
制造强国呼唤秉承工匠精神的高技能青年。“工匠精神”是中国技能人才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铁人”王进喜、“焊接巧匠”高凤林和“创新楷模”王洪军等人为代表的技能楷模锐意进取,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制造强国需要“青年工匠”,广大高技能青年不仅要有高超精湛的技艺,更要传承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注入“中国魂”。爱岗敬业是青年工匠的基本素质。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舞台,需要青年技能人才扎根生产一线,深耕制造基层,秉持“岗位可能平凡,人生不能平淡”的理想信念,把职业作为奋斗终生的事业,用光辉的业绩实现个人价值。精益求精应当是青年工匠的价值追求。大国重器需要大国工匠,青年工匠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继承人,应当坚持质量为先的价值导向,以质量之魂塑造中国制造之基,以极致精神凝聚制造业的中国力量。只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高技能青年队伍中不断凝聚,才能够使得中国制造的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迸发。
通过强化政策供给、构建畅通的成长通道、改善就业环境,促使高技能青年向制造强国战略集聚
强化政策供给,提升高技能青年的待遇水平。待遇水平直接影响了高技能青年的就业选择,要想让更多有技术的青年投身制造强国建设,就必须从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着手提升高技能青年的获得感。一是提升高技能青年的经济待遇。切实提升高技能青年的收入水平,将技能水平和工资收入真正挂钩。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同时,切实拓宽收入渠道,建设多措并举的高技能青年激励计划,全面改善高技能青年的待遇水平,激发高技能青年的参与积极性、行动主动性和技术创造性。二是提高技能青年的政治待遇。在社会治理的进程中,鼓励高技能青年参与公共决策。将高技能青年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鼓励其在工会等群团组织兼职或挂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重视高技能青年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高技能青年的福利待遇。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长期在福利水平上的差异是导致当前技能人才的积极性难以发挥的重要诱因。要想实现高技能青年队伍规模和质量的弯道超车,就必须在福利待遇上切实给予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同等的重视。特别是在人才落户、职称评审、学历认定等青年技能人才重点关注的领域,各地政府要根据自身的制造业发展需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吸引高技能青年的流入。待遇水平是青年技能人才吸引的基本条件,唯有高技能青年越来越有出路,他们才会真正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构建畅通的高技能青年成长通道,让高技能青年无后顾之忧。将技能青年向制造业引流,解决当前技能劳动者用工荒问题,必须要破解技能青年的发展瓶颈。一是建立技能青年职业能力发展通道。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为准绳,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坚持以提高青年技能人才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核心,使得每个有继续技能学习需求的技能青年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青年就业成才。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主体,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为城乡青年提供可得可及的职业培训和鉴定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除了按照规定给予培训优惠之外,对农村学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员给予一定补贴,让职业技能培训更具吸引力。三是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以职业能力为评价的核心导向,打破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技术支撑的评价界限,从制度层面破除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瓶颈,将高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通道相贯通,给予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同等重视。当代青年除了基本待遇之外,能否得到自我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同样是高技能青年职业参与的重要一环。
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技能青年成才的就业氛围。一是加强党委的领导作用,依托党的建设带动高技能青年的思想联动。以制造企业党的建设为载体,引导高技能青年熟悉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明晰自身的重大使命,向全社会传达崇尚技能的发展信号。倾听青年技术人才的真正需求,以党的建设为纽带将高技能青年和制造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是提升专业技能竞赛的辐射范围。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扩大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技术,关注技能的良好风尚。促进各地区的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以竞赛促进发展、带动交流。三是扩大评选表彰活动的影响力。各项技能人才的表彰活动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以各项评选表彰活动为手段,向全社会传递重视高技能青年的价值导向。只有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感,技能人才的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同,广大技能青年才会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向制造业不断涌流。只有技能工人越来越有尊严,青年技能人才才会更认同这份职业,更愿意投身到制造强国的事业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