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去工业化的代价与对中国的警示
2020-03-03刘云
刘云
在网红纪录片《美国工厂》中,曹德旺先生特别强调中国制造业要保持优势就必须要汲取美国去工业化的教训。其实不仅是美国,英国去工业化的教训也同样值得中国汲取,以避免重蹈覆辙。
在《至暗时刻》这部电影里,二战时期,英国处在最危险的时刻,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通过在国会下议院的一席演讲,鼓舞了英国以及同盟国的无数民众。而眼下,英国的经济也进入了“至暗时刻”,像丘吉尔一样的“救星”还不知在何处。2019年三季度,英国经济出现自2012年以来首次季度萎缩,2019年9月底,英镑兑美元汇率创30个月新低,低至1.20。按照流行的说法,导致英镑持续走软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国“脱欧”带来的政治动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都使得投资者对英镑信心减弱。其实“脱欧”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去工业化给英国经济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作为英国经济晴雨表的英镑汇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急剧贬值,现已贬值到一英磅换不来一欧元,与二战刚结束时一英磅可兑换4美元的巅峰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英镑不断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加剧了英国的通货膨胀。
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说,在成功摘除“欧洲病夫”帽子30多年后,英国将重新成为这一头衔的“有力争夺者”。那么曾经的工业革命的摇篮和“日不落帝国”为何又有重新沦落为“欧洲病夫”的可能,说到底是英国忽视了实体经济。如同美国忽视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当今社会仍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可以说强大的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英国经济的问题说到底是英国工业出了大问题,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借鉴。
工业能成为英国政府的“救命稻草”吗
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曾以“世界工厂”的地位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如今不少英国政界和经济界权威人士又希望借助工业的振兴以挽救经济颓势。虽然英国人对以工業振兴英国经济的效果看法不一,但不少人认为,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工业似乎已成了英国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面对政府的厚望,英国工业界权威人士却对英国工业前景表示悲观失望,他们认为,英国工业既面临着德、法、日等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高端产品的竞争压力,又面临着中国、印度等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竞争压力。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英国没有技术优势;与中、印等低成本国家相比,高福利、高工资的英国又居于成本上的劣势。在持续30多年冷落工业,汽车、电讯等百年老字号企业纷纷被国外收购或破产的情况下,日渐衰落的英国工业已难以承担起挽救英国经济颓势的重任。
但近年来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只有靠强大的工业才能救英国经济于水火之中,才能给英国提供足够就业岗位。现在,越来越多的英国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强大的工业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英国商会主席弗罗斯特指出:“工业在英国受冷遭多年,工业从业人员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多万人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0万人,人们一窝蜂地涌向服务业,英国经济严重失衡,英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
谁“忽悠”了英国工业
那么曾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工业为何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学者的错误言论“忽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纳《后工业化社会》、奈比斯特的《大趋势》等书在我国畅销一时,受这些书籍的影响,当时我国曾开展了一场名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大讨论。这些美国学者把汽车、钢铁、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称之为夕阳产业,力主对这些产业进行压缩和调整,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对这些美国学者观点,法国和英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当时的法国总统是密特朗,法国学者在深入研究后向密特朗政府呼吁:必须批判夕阳产业、后工业化社会之类种种廖论,强大的法国工业是确保法国就业、出口和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所在,因此,法国工业的发展不能受这些谬论的影响,法国工业必须要有远大的目光,要努力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维护法国工业强国的地位。密特朗政府很快接受了法国学者建议,一直没有放松工业,其工业总体竞争力一直强于英国。而在当时的西德,这些美国学者观点更没有市场,因为德国人深信工业是强国富民之本,以服务业取代工业的观点是荒唐可笑的。正当美国学者观点在德、法两个老牌工业强国中碰了一鼻子灰时,却出人意料的受到了当时英国撒切尔政府的重视。当时英国政府对美国学者的观点深信不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却开始推行所谓“去工业化战略”,传统工业成了大力压缩和调整的对象,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英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方式开始远离工业。
缺乏工业支撑的英国经济陷入困境
到本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提高到了70%,英国经济实现了由生产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恰在这时,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遥相呼应,英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当英国房地产业进入泡沫阶段时,一方面,本来英国工业是英国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客户,但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萎缩,英国金融业就把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本国的房地产和购买美国次贷债券,助长了本国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说英国比重过大的服务业对房地产业泡沫迅速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在泡沫破裂前,英国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又从房地产业泡沫迅速膨胀中得益最多,于是出现了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但英、美两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金融业受到本国房贷呆坏帐和美国次贷的双重夹击,损失惨重。原本被视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受到重创,成了失业重灾区,规模偏小的英国工业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失业者,使英国失业率急剧上升。
随着英国失业率大幅攀升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高薪白领精英的大批失业,又对英国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其它服务业产生连锁冲击。
英国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认为,造成英国经济萎缩和失业率大幅攀升的“元凶”是服务业。服务业占英国经济总量的2/3,服务业不仅难以创造就业机会,反而不停制造失业。
由于英国重服务业轻视工业,英国人愿意学工科当工程师的越来越少,不少英国人认为工科教育过于专業。他们说,光数学就得啃上整整两年,而换来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却不及这些努力。如今,英国在校大学生中只有12%的大学生学习工科,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下降。
在失业日益严重的英国,工业企业中大量工程师和熟练技术工人岗位却因难以招到人而虚位以待,严重影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据英国兰德人事服务公司进行的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可能将面临由于技术工人短缺造成的劳动成本持续上升的严重局面。该公司对分布在英国各地的559家产业公司进行了系列调查后发现,其中有76%的企业严重缺乏合适的技术工人,由于技术工人的奇缺,不仅使技术工人身价倍增,而且迫使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使用非技术工人,为此得付出更多的工资,导致了劳动成本大幅上升。由此可看出,没有技术人才的支撑,英国重振工业的努力只能是力不从心,步履艰难。
为推动英国经济走向复苏,从降利率、保银行,到扩投资、印钞票,英国政府的招数不可谓不多,动作不可谓不快,只是目前这些措施还没有见到明显成效。简而言之,只要英国工业不振兴,英国经济就难以振兴,出再多的刺激经济措施也难以奏效。英国经济正为三十多年来远离工业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英国人已越来越明白,单靠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难以养活六千多万英国人,并使之过上高品质生活。
中国是否在走英国的老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中国也有类似英国的远离工业的现象,说得难听点,大有重蹈英国覆辙之嫌。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内媒体的多次调查均表明,公务员的职业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排名远高于工程师,公务员报考热度不断升温,而青年人对当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热情正在不断下降,连不少工科毕业生也不愿进工厂当工程师,而是拼命考公务员。公务员报考中,工科毕业生的比例正急剧上升,进工厂似乎成为不少工科生最后的无奈选择,就算他们勉强进了工厂,能否安心本职工作?能否长期干下去,也是大有疑问的。城市独生子女中几乎没人愿当工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远没达到英国等西方国家水平,但我国青年在“逃离工业”上一点也不比英国逊色,青年学生考大学时纷纷“逃离工科”,热衷学金融、管理、法律、艺术等热门文科,以当金融精英、高管、律师、明星等为荣,而不是以当工程师为荣。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时也逃离技工学校,纷纷选择财贸、旅游等非工业类职校。“技工慌”闹了多年,却多少没有缓解迹象。
连部份在职青工也有“轻(视)工(业)”倾向,用人单位在招聘技工时都偏岁数大一些却比较踏实的中年技工,哪怕技术差点也行,因为不少青年技工不安心本职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老是想着炒股、经商、上网、跳槽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浮燥心理严重,幻想一夜暴富,幻想成为超女快男。总之,部分青工是在工“不言工”、“不爱工”、老想“逃离工业”,换个非工业岗位和职业,不肯刻苦钻研技术,其敬业精神比老一代工人相差太远,这使用人单位大为头疼。
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工业是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要确保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投身于工业,如果中国青年人也像英国人那样争相“逃离工科”,高校专业设置也“逃离工科”的现状不改变,我国就难以加速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