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逝》中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因
2020-03-03李润泽
李润泽
摘要:《伤逝》一文描写了一对五四运动后的青年知识分子男女的爱情悲剧,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由于爱情观的差异以及理想爱情面对现实的无力,一对青年男女从最初的“婚姻自主”一步一步地向现实屈服,最后走向深渊的故事。作者试图从男女爱情观的不同以及爱情中女性的独立精神等角度分析这场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爱情悲剧 爱情观 女性独立精神
一、悲剧起源:不成熟的想法导致的相恋以及对于爱情过于理想的看法
在文章开头可以看到,主人公子君“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说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识的年龄并不大,对于爱情的理解与考虑并不周全。在这样的年龄贸然提出与家中决裂私奔的想法,是不成熟的,这为后来的悲剧产生埋下了伏笔。子君提出的口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代表了五四运动以后,接受新思潮的青年男女向往恋爱自由,拒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普遍想法。可以说,涓生与子君,便是那个时期青年男女的典型。子君的父亲与叔父,便代表着旧社会的封建礼教束缚,一对恋人为了爱情冲破束缚,不顾世人的眼光,纵然可歌可泣,但是处于热恋期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爱情所带来的并不只是单纯的欢喜,这种对于爱情的理想看法,让他们婚后一时处于乌托邦的幸福中,却并没有为以后的日子做长远的打算。悲剧的基调在这里已经明显奠定。
二、冲突诞生:生活的窘迫给两人带來的压力
爱情开始的时候往往总是轻盈的、美好的。两个人忙忙碌碌地筹办着他们小小的幸福之家,并乐在其中。子君为离自己的“理想”更进一步 而高兴,一次次的回忆着涓生向自己表白时的场景,在回忆中让爱情升温。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正宗的时代里,他们的爱情被众人视为 离经叛道。然而此时的子君已经义无反顾,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爱的国度中,以为有爱便可以战胜一切,有涓生她即使付出一切也在所不辞。此时的子君为爱情叛离养育自己多年的家庭,而此时的涓生已经有所畏惧了,“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便使他的“全身有些瑟缩”。子君正为她生命的全部倾尽全力,并且为此而感到无限的幸福。但是此时我们却看不到涓生在爱情中忘乎所以的幸福,他还是理性的,他理性的分析着他们 之间的爱情。
然而让子君那样一个曾经娇贵的小姐去做女工才会做的事情,生炉子,喂鸡,洗衣做饭,这样的日子让子君不断的操劳,但是沉浸在与涓生爱情中的她并没有表现出疲倦。可是为了维持生计,光是养鸡必然是不够的,于是涓生为人翻译抄写的工作让他频繁的外出。这时的两人之间,已经有了小小的隔阂。涓生的心里是明白的,但他不敢把自己的退缩表露在外。
真正让子君都感到疲累和难以接受的是,为了生计,她已经从原本的向往自由的女子,转变为了一个“因为几只油鸡和邻居争吵,家里的狗瘦了都要忍受房东太太奚落”的普通妇女。在我看来,子君的追逐爱情是为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找寻真正的自由,但是婚姻并没有带给她自由,反而是让她落入了另一重束缚。这便是二人的矛盾所在。
三、究其原因:男女之间的爱情观差异
涓生作为男主人公,他的爱情观是现实的。开始时受到子君的吸引,做出的种种大胆的行为在后来的他看来是荒谬的。两人私奔以后,涓生所承担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压力与困窘,还有心理对于子君的歉疚和对于生活的无望,以至于他无法面对那个和从前截然不同的子君,只能寻求逃避,在陈旧的图书馆里躲藏。就是这种过于现实的爱情观,让涓生在从热恋中清醒以后,预见了种种困难,甚至无法面对他人的另眼相看。只能选择逃避。
而作为女主人公的子君,她的爱情则过于理想。一心追求自由与乌托邦的世界,让她与现实脱轨,在冲破礼教束缚以后,没有谋生的能力,在家中做主妇的生活,渐渐也被主妇的形象同化。也许她曾想过爱情只是金曲或者诗篇,却从未想过爱情也是柴米油盐的账单与苟且。在现实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她也逐渐地看清了涓生的本质。而对爱情,也对自己和自己曾经追逐的自由越发失望,最后选择了回到父亲的束缚下,出于绝望,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发生。
究其因果,男女双方的爱情观差异才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涓生现实而懦弱,在明知自己害了子君的事实下,依然绝望地、行尸走肉地活着;子君天真,也毁于天真,像被河水被污浊以后,终于发现现实的残酷,难以接受。
总结:
蓦然回首,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他留下的著作却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索研究。“他谱写的一曲情起情灭的生命悲歌,超越了当时《娜拉走后怎样》单纯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度,其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冲突、女性几千年历史因袭的惰性心理的揭示在 21 世纪的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说服力。”
而《伤逝》的故事直至今日,对于我们当下的青年男女仍有着警醒与劝诫的作用。其中蕴含的对于自由的渴望,爱情观的洞悉以及现实与爱情的牵连的道理,至今不朽。
参考文献:
[1]选自张莹《无法逾越的鸿沟--《伤逝》中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分析
[2]参考杨晖、周桂荣《花开花落为哪般———《伤逝》爱情悲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