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2020-03-03廖冬霞
廖冬霞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他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中,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态度不同:“我要学”和“要我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的承担对象不同。教师当然应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课前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能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一般性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完成作業,到社会活动中发现语文资源,拓展学习空间,验证语文能力。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自主即主动,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皮亚杰认为,对于学生个体学习而言,一切知识来源于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的教学就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尽管学生是认知者,老师是传授者,但是教师同样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细心观察学生,关心、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的、民主的交流互动,善于发现师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中彩那天》一文时,设计了“你认同父亲的做法吗?这样一个辩论赛式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主持人是学生,辩手是学生,评委是学生……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意识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为了竞聘主持人以及成为一名优秀的辩手,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读起课文,研读起自己查阅的丰富资料。顿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辩论赛中,学生获得自尊和自我成就的需要表现得更强烈。教学设计上的创新,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了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在辩论赛过程中,学生进入情境,俨然成为一名优秀的辩手,措词、表达时很注重语言的严谨性、逻辑性。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和活动中去,学生并末因我是教师而赋予我优先发言权,在辩论过程中对于我的发言,学生亦是耐心、细致地倾听,针锋相对地反驳,这个时候学生与我是平等的、民主的进行交流。可见,学生已融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另外,学会评价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使被评价的学生得到激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中“导”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中,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老师是否可以在全班评价后再让学生深入研读,而在学生们再次练读时,可以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这样,既可以给面上学生们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