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培养思维能力的几点尝试
2020-03-03谢彩霞
谢彩霞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度关注,在情境创设、读写训练、质疑讨论等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149-01
最新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汉语言文字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反思,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 在情境创设中反思,激发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具有情境渲染与烘托作用,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情感上的,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在教学情境中诱导反思,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执教《山谷中的谜底》时,就精心设计了山谷奇观的教学情境。在课的导入环节,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高山雪松的模拟景观。然后边欣赏美景,边朗读课文,引导同学们一起探寻“谜底”。接下来,我用板书总结:形成这个奇观主要两个原因,一个是环境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另一个是雪松有独特的本领,它善于弯曲和反弹。所以能在狂风暴雪中生存下来,真了不起!这时候,教师就诱导大家思考问题:可是有人却对雪松弯曲的本领不屑一顾,一是说“雪松一遇到困难就低头”,二是说“它弯曲就是投降,就是苟且偷生”,三是说“雪松根本就是一个懦夫”。于是,大家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抢先说:“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雪松才弯曲的,它弯曲的目的是为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反弹。”有的同学说:“雪松经过风雪的洗礼,变得更加苍翠挺拔,说明它是最后的胜利者。”雪松的弯曲本领不仅是一种生存技巧,更是一种智慧。还有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中的四个“反复”,然后说这表明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非常顽强的意志,怎么可能是懦夫呢?另外,除了多媒体手段,还可以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主人公对话来创设情境,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晏子使楚》的时候,我们可以灵活处理,让学生扮演书里的主人公晏子,老师自己扮演楚王,三次刁难晏子,晏子逐一沉着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用演课文的方式来激发思考,引导争论,确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受到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就能获得正向的提升。
2 在读写结合中反思,发展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交替出现,唯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全班学生边学习边提问,让问题伴随整个学习过程。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善于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读写活动中形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在《麋鹿》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我重点组织大家学习麋鹿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我引导说:麋鹿有一个奇特的别名叫——四不像,大家还记得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四不像”的吗?接着,我用板书提示: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然后我转过身来,对大家说:让我们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如何描述这个奇特的四不像的。我们来感受一下如此奇特之鹿,怎样成为神话小说中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与独特呢?紧接着,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继续为我们详细介绍麋鹿外形的独特之处,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写外形各方面特点的语句。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当学生读到麇鹿的长尾巴的功能时,不禁恍然大悟。有位学生感叹说:原来这条独特的长尾巴,恰恰印证了达尔文关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呢!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将自己的读与思成读后感。有的学生写了《小麇鹿的长尾巴》的小作文,还有的同学选择了麋鹿的另一个特征,写出了《小麇鹿的宽蹄子》,各有特色,各有趣味。
3 在质疑讨论中反思,提升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有学生独特的个人见解。有一次,笔者听到一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她就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西沙群岛真的富饶吗?何以见得呢?”确實,只有积极诱导学生不唯书、不迷信权威,才能形成个性化阅读的好习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好课文,能够用来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总结阶段十分重要,特别引导学生针对局部,或者扣住全篇,在分享学习心得的同时,提出心中的疑惑。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有全新的发现,让学生思维站上新的高度。
教学《詹天佑》一文中,学生虽然对詹天佑非常敬佩,但仍然有少数学生质疑说,“人”字形线路虽然解决了坡度大的难题,但是毕竟路程远了许多,毕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了。因为科学发展没法一蹴而,看似美好的东西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标准、要求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的事情。事实上,语文教学的思维培养任务,本身就包含了教育学生全面看问题、辩证看问题和历史地看问题,本身就肩负着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落花生》课文的时候,教师的常规性问题是顺着作者的意图,鼓励学生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样子长得不咋的,但是很有用啊。但有的教师教出新意,偏偏进行逆向思考,组织逆向讨论:“桃子、石榴、苹果等,外貌好看又有用,难道就不好吗?”于是,学生点燃了思维火花:“桃子、石榴、苹果等虽然外貌好看却不是炫耀,一样对人有贡献,当然更值得我们学习啦。”
总之,只要我们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既可以在情境创设中反思,也可以在读写结合中反思,更可以在质疑讨论中反思。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自觉扬长避短,直至让反思成为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建东.让反思成为伴随学生左右的一种习惯[J].小学教学研究2018(4).
[2] 张柏林.走进学本课堂[J].小学科学,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