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入高中政治课堂
2020-03-03林静兰
林静兰
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政治课堂,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精湛与美妙,从而自觉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直奔主题,共寻共享
高中政治课程的《文化生活》,设置关于文化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的内容。讲《传统文化面面观》时,我让学生分组准备,各小组各显神通,把传统文化带进我们的课堂。
第一小组,是三个女生合唱《但愿人长久》,美妙动听的音乐结束之时,组长走上讲台,跟大家介绍这首歌:这首歌的歌词来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是作者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是对人生中无不散之筵席的感叹。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看来,这组同学的唱翁之意不在歌,唱歌只是渠道,目的是为了增加大家的古典文学知识,激发大家对古诗词的兴趣。
第二小组,带来的是现场的书法表演。写书法的同学笔力矫健,线条富有弹性,引来同学们的阵阵喝彩,还有同学当场就想拜师学艺。该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强调: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借此倡导大家重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还要重视中文的书写,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小组,带来的是二十四节气歌。该小组的同学介绍: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一节课虽然匆匆而逝,但学生热情高涨,收获满满。
二、潜移默化,滋润心田
高中政治教学,除了文化生活部分直接切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板块都可以把传统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入教学之中。
例如,讲政治生活的《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我引用了先秦孔子《论语·子路》中的名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立场。讲经济生活的《效率与公平》时,我引用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点。讲哲学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我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借此引导学生处理好成长与成才,求知与修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开拓思维,继承发展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革故鼎新,为其注入时代精神。
讲《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时,笔者跟学生共同探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强调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思想推崇“忠恕之道”,推崇以诚待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如果大家都尊崇这一思想观念,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也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认为人与人作为不同的个体,你欲立的,你欲达的,也许并不是我欲立欲达的,而你不欲的,也许正是我所欲的。比如共享经济,是基于不同人对资源的需求程度,偏好不一样,因而才能出现一部分的闲散物品其使用权暂时转移,被他人所使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如果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共享经济是否就不用发展起来了。此时,我肯定和赞赏学生的思考与分析,鼓励学生要掌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敢于质疑,促进创新和发展。我进一步分析,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行动滋养,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使之体系化、规范化,为治国理政、为为人处世提供有益启示。其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在今天对我们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但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理解,教条式地对待传统文化,而应该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作为中学的政治教师,我们可以精心地设计打造,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放飞青春梦想。
责任編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