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评价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与价值
——以开展“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为例

2020-03-03李根

辽宁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同伴个体习惯

李根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标志着教育评价体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评价方式的转变彰显着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班级管理中,个体自评、同伴互评、教师与家长参评以及多群体参与的评价方式给班集体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民主与自由,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基于此,笔者在汲取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班级管理和教育实践,紧扣学校“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的开展,侧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尝试探索多元评价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和价值归属。

一、个体自评:在剖析自我中彰显主体价值

个体自评是对照自身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积极主动地在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实施的一种阶段性评价方式,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个体自评植根于多元评价理念,是个体认识自我、影响自我,彰显主体价值,促进集体发展的一种积极手段。这是个体自评的意义所在和价值归属。正如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班集体建设和学习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以及对自我的深入剖析,不仅关乎个体成长的需要,而且还关乎主体价值的彰显。所以,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培养民主、自由的评价意识,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调动个体能动性展开的自我评价,是其发自内心而指向成长的关键。

以“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的开展为例,这是笔者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之一,其活动初心是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改掉不良习惯,实现常规和学习中的好习惯和小目标。以活动为载体,我们设计了“21天好习惯打卡”记录册。因为打卡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设计记录册时,对学生个体自评的关注就显得格外突出。学生个体自评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学生根据活动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自我改进解决问题;二是学生针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解决的措施,预设达成的效果;三是学生每日打卡自评,针对前期制定的养成习惯的目标或达成的目标,记录每天的实施情况并简要评价;四是“21天好习惯打卡”结束后,学生针对习惯或目标整体达成情况进行自评,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小王曾是班级里常年迟到的学生,一学期在校九十天左右,几乎迟到六十余天,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如此。升入六年级后,作为毕业班的学生,经年累月养成的迟到习惯严重影响到他的学习。“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的启动和开展为小王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方向。结合自身情况,小王尝试了个体自评实践。首先,他结合“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的目标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自己可能达成的目标;其次,紧扣每日的打卡活动,坚持落实好习惯养成;最后,利用21天后的总评,回顾和反思整个打卡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并开启第二轮“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继续强化和巩固打卡成效。通过一轮又一轮的“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他在自我评价中深刻剖析自己,全方面认识自己,综合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其实,学生都渴望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受教育现实、自身情况以及评价方式的影响,“最优秀的自己”的实现过程变得充满艰难和坎坷。然而,个体自评的出现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心中所想的可能。学生深入剖析,准确定位,动手实践,必将逐渐成长起来。

依托“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在个体自评中,将评价过程化、成长细节化,将个人发展融于个体评价中,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得到自主发展,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促进其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同伴互评:在相互督促改进中共同提升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同样也缺少不了同伴的扶持。俗话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正是这个道理。在班级这个群体中,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同伴的影响至关重要,他们可以成为彼此成长的帮助者和督促者。尤其是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同伴参与评价,是对个体自评的补充和完善,既丰富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避免了自我评价的局限性;又增强了评价的实效性,让同伴间在相互督促和改进中都得到提升和发展,让评价双方在评价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以“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的开展为例,个体自评以后,接下来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同伴互评。利用课余时间,每周三次的暮省课时间,以及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时间开展同伴互评,有利于推动“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课余时间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换记录册,查看彼此间每日打卡的填写和落实情况,评价同伴打卡活动的开展情况;每周三次的暮省课时间,值日班委整体反馈全班学生的每日打卡情况,选取每日打卡情况较好的同伴进行“点赞”;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班长总结全班学生一周打卡情况,及时指出一周内出现的突出问题,同时也紧扣班级内开展的“每周之星”表彰活动,树立身边的“每周打卡之星”优秀典型,为下一周打卡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余时间、暮省课、班会课,三个时间段;组内同学、值日班委、班长,三类同伴;组内互评、集中点评、表彰激励,三种形式。彼此交织,相互补充,让同伴互评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同伴互评的效果变得效果显著。

小孙同学正是这一环节涌现出的优秀典型。以前她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人显得有些自卑。“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让她找到了展现的舞台。她变得积极主动,与同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班会课上,当她站到讲台上领取“每周打卡之星”证书时,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同伴的支持与鼓励让她在奋斗的路途中更加坚定。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同伴互评,才让一颗被深深包裹着的心重见了光明,绽放了光彩。小孙同学的成长仅仅是践行同伴互评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还会有无数像小孙一样的学生在同伴互评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自我评判和认知固然重要,同伴的支持和引领更弥足珍贵。他们往往以另一种形式,督促着学生改正问题,鞭策着学生积极上进,鼓舞着学生充满自信,促进着生生间的协同发展。

立足“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打的是卡,收获的却是成长。同伴参与互评,改变的是评价形式,获益的却是所有参与其中的学生。同伴互评,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发现之处,学习别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既让问题看得见,又让优秀看得见,更让彼此间在相互督促和改进中共同收获成长。

三、教师与家长参评:在多方参与指导中收获共育实效

教师是班级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家长是班级的参与者、支持者和配合者。两者的角色和职责不同,决定了其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这恰恰构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补的优势。基于此,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既是必不可少的,更是至关重要的。二者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会让评价发挥更显著的作用,而且还是收获家校共育成效的关键。

以“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的开展为例,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等三方力量的参与,才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作为班级的实际管理者,班主任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无论是在活动前期方案的解读,具体活动的安排,学生打卡思路的指导和引领,还是在打卡活动中对学生完成情况的即时反馈,抑或是对学生自评、互评方式的点拨,甚至是在活动后期的总结、提升等环节,都离不开班主任的参与。与此同时,家访、家长会、QQ群、校信通以及各种书面评语资料等,也都是班主任参与评价和反馈的重要形式,其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指引着学生向着“最优秀的自己”不断迈进。而作为班级管理重要辅助力量的科任教师,亦是此项活动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他们不仅要事先了解“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的目标,而且还要密切关注涉及自己任教学科的学生打卡情况。教师要立足自己的学科和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好活动,既要有打卡活动过程的检查,更要有每日、每周或打卡活动结束后的反馈,重视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促进活动成效的彰显。

作为学校教育的“亲密战友”,家长的参与是学校教育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伊始,各班会给学生下发记录册,整个21天打卡周期内,记录册都由学生自行填写、保管。如遇同伴互评或教师抽查时,也是即时使用,用完归还。所以,活动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家长参与和配合评价的开始。家长要利用孩子放学回家的时间,查看每天的打卡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导改正方法。借助记录册上的每周家长评价栏目,及时监测孩子的好习惯养成情况或者小目标实现情况,不断鞭策激励,助力孩子打卡活动的持续开展。另外,定期与教师就打卡活动和常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探讨,也是家长参与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促进学生提升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聚焦“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等三方力量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聚焦,是凸显家校共育实效,助力学生成长的关键。通过活动,实现了育人效益的最大化,不断丰富了评价的形式,让评价真正在多元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个体自评,同伴互评,教师与家长参评,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形式,在深入剖析自我中彰显主体价值,在相互督促改进中共同提升,在多方参与指导中收获共育实效,这或许就是多元评价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所彰显的教育价值。其实,教育中的评价还远不止于此,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但有一点必须时刻铭记,那就是评价要服务于学生,要指向于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猜你喜欢

同伴个体习惯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上课好习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寻找失散的同伴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