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避免小学校园欺凌的产生
2020-03-03李兴贵
李兴贵
(贵州省福泉市实验学校 贵州 福泉 550500)
1.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
1.1 学生自身因素所导致。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成长都不完全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迷茫,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与同学达到很好的沟通,不懂得与人交往。还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丧失兴趣,觉得自己比较笨,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时,容易产生孤僻心理。因此,这类学生本身经常处于一个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的生存状况下,很容易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凌。尤其是在受到欺凌之后,由于自身的孤僻心理,此类学生也不愿意与朋友家人倾诉内心的想法和遭遇,这更纵容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在欺凌者心情不愉快时,容易再次找此类学生解气,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1.2 家庭教育存在缺口。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心理导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教育理念出现偏颇,为了让孩子不受欺负,怂恿孩子与别人对抗;或是对孩子欺凌他人的事实持默许态度。同时,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较多。还有一些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缺少耐心教育,方法简单生硬。
1.3 学校因素所导致。对于一些受到欺凌事件威胁的学生,作为学生的第一保护者,学校就应当承担起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责任。学校进行教育素质培养本没有错,错就错在教育方式缺乏了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心理抗压能力较小的学生来说,公开批评极易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从而给该学生造成心理阴影,成为众人欺凌的对象。其次,作为学校方,学校监管制度的缺失也是导致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学校没有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在发生此类事件后,不给予及时处理,这些都成为了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原因。
2.制止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对策
2.1 完善家校沟通渠道。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效结合的。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加强家校沟通的目的在于家长与学校双方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家长及时向老师如实反映情况,老师及时向家长反映青少年在校期间的表现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避免不良行为的发展。家校双方及时沟通、合作,让儿童快乐成长。
2.2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中小学德育和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一,平等。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只有在平等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愿意敞开心扉与人交流。第二,适时赞美,适度批评。以某学校初一三班的王某为例,了解王某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王某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孩子,他非常希望身边的同学认可他,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式,因此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为了帮助王某同学健康成长,避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会给他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班主任就会用“王某,做得很不错!”“很棒!你做事非常细心!”等积极的语言来表扬他,长此以往,班级里的学生对王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适度的赞美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非常值得所有的班主任借鉴。总之,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方式非常多,小学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然后采取积极措施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3 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氛围。未成年人身智发育不完全,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在学校里受到的思想教育还需要在社会上实践后才能化为自身的素质品质。如果学生在出校门后看到社会上个个都是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讲文明讲礼貌的人们,那么学生也会受到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得到思想道德上的教育,也会变得文明懂事。因此,通过严厉打击违法违纪、的一些不良风气,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氛围对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在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下,品学不良的学生想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的话也会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强烈的谴责,诸如校园欺凌现象发生也会减少很多。
3.结语
如果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对身边的欺凌现象进行扼制,共同监管,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也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社会相关部门制定强有力的措施,以法治理,共同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因此,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重视校园欺凌现象,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从而促进小学生勤奋学习、阳光交往、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