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堂导入,激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2020-03-03古良芳
古良芳
(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四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1.使用引导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其关键,同时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高中阶段内,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弱,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实现对问题的把控,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课堂伊始,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不断引领其进行自主思考,并通过设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研究。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函数问题”时,部分学生无法进行深入理解。教师可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实行合理的教学游戏设计。如以语言为学生创建特定的情境“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将教室当做一个小型文具店,学生扮演文具店老板与客人。并使用我们手中学习用品当做交易货物,剪裁出不同大小纸张作为货币,请根据我提供的信息代入函数公式,进行交易,如第一名‘顾客’想要买2支铅笔,第二名顾客买22支,第三名顾客买23支,以此类推,第五名顾客买多少支呢?”。让学生先提升学习兴趣,并且在活动中能够集中注意力,通过游戏先对指数函数有一定理解[1]。此外,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努力落实引导式语言教学的目的,明确引导式教学的特点与性质。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养成勇于提问的精神[2]。如教师在函数单调性导入环节中,通过y=2x3与y=2x2一组函数,列出六个函数图像,其中一个函数分为四段。然后询问:请你观察这六个图像,他们的变化规律如何?该怎样描述呢?在观察函数图像的过程中,你否发现有一段函数是直的?并且有一段函数图像呈上升趋势,那么它的函数值是如何变化的?并在每一个转折范围中,函数值随x增大是如何变化的?等等,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即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变化呈什么样的规律?并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积极进行下一步学习。
2.讲述小故事,情境导入法
许多学生们在教师讲解一个新知识时都有或多或少的恐惧感,一提起新知识,学生们就标上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标签,因此教师们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讲述故事的方法,将学生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中,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虽然学生们已经成长到了高中阶段,但是故事的趣味性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学生们可以在故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感。选择讲故事导入的方法能够将数学知识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完全凸现出来,能够更加有效的帮助教师们导入知识点。
例如,教师们在讲述“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以引入丹麦国王与一位农民的小故事,故事的发生背景是人民十分贫困的时期,每家每户都没有粮食,无米煮饭,而国王是个十分自私的人,他认为如果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了农民,那全国的百姓都需要用他的粮食养活,自己就无法生存,所以拒绝给百姓施舍粮食。这时,一位极其聪明的农民想到了办法,他找到国王,拿出一块下棋的棋板,对国王说,可不可以第一天在第一块方格内给一粒米,第二天在第二块方格内给两粒米,每天给的倍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直到整块棋板都摆满为止。国王认为一粒米、两粒米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粮库,因此痛快答应了他,可是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国库却严重亏损,后悔不已。这时,学生们已经充分融入了这一故事情节中,教师们再引入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自然能够达到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们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生动手做,活动导入法
在高中数学阶段进行活动导入的方法,有点类似于其他理科课程的实验导入,教师们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将本节课需要动手操作的工具帮助学生们准备好,若是较大型的教学道具也可以只准备一套器材,在上课之前由教师在讲台前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十分直观的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
例如,在进行高二年级学习的“空间几何”内容部分时,教师们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小火柴棍,但是在给学生们发实验道具之前先进行提问。问问学生们六根火柴棍是否能组成两个三角形?三个三角形?四个可以吗?这时学生们一定会在台下思考,在脑海中幻想出火柴棍的摆法,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当然,一定会希望手中真的有火柴棍拿出来摆一摆,这时教师再将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棍拿出来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积极想象,自由发挥,将之前在脑海中描绘出的画面自己动手试一试摆出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也许会否定之前的想法,也可能验证成功了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慢慢可以摸索出关于空间几何内容的概念和定理,这样学生们自己动手探索的教学方法,比教师们在台上一个人讲台下学生们被灌输的方式有效许多,并且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加愿意动手操作。
总之,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课堂导入环节是一个十分值得教师们探讨研究的问题,教师们在设计导入情景是要充分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尽量选择最佳的导入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整节课的教学工作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