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2020-03-03李隆胜

今天 2020年13期
关键词:安娜名著课外

李隆胜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贵州 毕节 551700)

哲学家康德在其美学名著《判断力批判》里精辟地指出:“美,是无目的快乐。”这句名言一针见血而又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课外审美阅读的实质。审美阅读能给我们带来超越功利目的又充满精神愉悦的快乐,这种快乐远比肉体快乐更持久,也远比功利性的快乐更高级。审美阅读也非常切合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核心素养,若无课外阅读,学生只会考试,其视野必然狭隘,其心智就不会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里的“审美鉴赏”更无从谈起。

高中语文课外审美阅读不单单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不单是为了提高一点高考的分数,重要的是:课外审美阅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将来在社会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课外审美阅读会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审美的享受。试分点作浅析:

培养高中生课外阅读之语言美重在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是随心所欲乱选的,因为胡乱阅读只能泛滥无归,得不偿失。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理想材料莫过于那些中外传世名著了。这些不朽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洗,经过了万千眼睛的传阅,穿越了时空的隔离,穿透了语言的藩篱,涵养着学生的美的心灵。读《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这难道不是一种审美的高级境界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满含人生真理,又用优美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股劲气贯注其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犹如格言警句,千载之下读之,犹可想见孔子之伟大人格,这是超越世俗功利的一种大快乐。“饮疏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生读到这样的作品,又仅可以欣赏到美的语言,更能感受到美的人格。再如读《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浮生如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君子之交谈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这样的语言,比喻优美清新,想象奇特大胆,变幻中透出一种美感。学生读到这样的作品,怎能不激起内心的诗情和想象力呢?

如果说中国古代经典用格言警句,名言隽语来激发高中生的审美意趣,那么,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则用优美生动而又精警深刻的句子来激荡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知识和智慧的无限遐想。西方名著中兼具优美文采和深刻思想的首推莎士比亚、培根的作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的装饰,会把皱纹刻在美人的额头,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的质,什么都逃不了他横扫的镰刀。”一般而言,优美的诗句往往失之孱弱,缺乏思想的力度,而哲理的诗往往深奥隐晦,缺乏诗意的美感。莎翁的这几句诗几可横绝天下,令一切同类诗黯然失色。读这样的诗,必能令高中生心生无限遐思,同时受到审美和思辨的熏陶。在莎翁名剧《罗密欧为朱丽叶》中,有这样的台词:“名字代表什么?我们所称的玫瑰,换个名字还是一样芳香”、“简洁是智慧的品格,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样震撼人心又鞭辟入理的句子又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培根随笔》素来的短小精悍,含义隽永而著称,犹如一个高人,用极高的智慧给读者大众指点迷津。在随笔中,警策之句琳琅满目,信手拈来都能感动人心。诸如:“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友谊使欢乐倍增,痛苦减半”、“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伟大的人能同时具备这两者”。像这样优美精警的格言警句,不仅让学生“悦志悦神”,还有一种直指人心的震撼力,更能在生活中作为人生的指南,受用无穷。

外国人文经典名著浩如烟海,它们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兼具语言美和哲理美的除了莎翁和培根外,还有英国哲学家罗素、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德国哲学家教本华和尼采。这些都可以推荐给学生,让高中生沉浸在巨大的审美阅读的愉悦之中。

课外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美也是阅读欣赏中的重头戏。中外传世文学名著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犹如夜空中的繁星,让文艺的星空更加绚烂多姿。

《诗经》中是这样刻画当时大美人庄姜的:“手如柔美,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人用一连串比喻刻画了一个明眸皓齿、肤白貌美的倾国美人形象。尤其是最后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使一个活灵活现的美女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类似的还有曹植的《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采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揽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这样的写法和《诗经》如出一辙,只不过曹植的诗更加华美流畅,《诗经》则平正典雅。不管怎样,这样的课外阅读总能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享受。类似作品的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有杜甫《丽人行》,白居易《长恨歌》。

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与《战争与和平》在世界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光芒万丈,除了其精巧宏大的艺术构思和普遍深刻的思想内涵之外,还在于其中成功的女性形象刻画。《安娜·卡列尼娜》是这样描写安娜的形象的:“安娜的魅力就在于她的人总是盖过她的服装,她的衣服在她的身上绝不惹人注目,她那镶着花边的黑色衣服在她的身上就并不醒目,这不过是一个框架罢了,令人注目的是她本人:单纯、自然、优美,同时又快活又有生气……她看出了安娜眼里颤栗的、闪耀的光辉,不由自主地浮露在她嘴唇上的那种幸福和兴奋的微笑,和她的动作的轻盈优雅,准确轻盈。”这几段绝妙的文字是对安娜的出场的描绘,而且是通过一个比安娜年轻的青春美少女的眼光来观察的。托尔斯泰先花大量笔墨描写基蒂的美颜与活力,而这一切都是为烘托安娜的出场作的铺垫,更加烘托了安娜的美。因为安娜的美更成熟、更胜一筹、更有魅力。一个单纯自然而又充满活力的绝美少妇形象,更让读者感到一种沁人的心脾的诗意,一种震撼心灵的惊喜,更有五体投地的佩服。试问学生读了这样的文字,又怎能不怦然然心动呢?

以上片段是女人眼中的安娜形象,自然单纯,充满魅力。在男人眼中的安娜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读之同样令人惊喜:“他凭着袭上他的心来的狂喜和恐惧知道她在那里,她站在溜冰场的那一头正和一个妇人在谈话,她的衣服和态度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列文在人群中找出她来,就像在荨麻里找到蔷薇一样容易。由于她,一切都生了光辉,她是照耀周遭一切的微笑。”托尔斯泰反复地不断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安娜这一绝美的女性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古希腊史诗中绝美女神海伦形象,也不过此。

如果说安娜的形象是绝美的,那么在《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的形象则是优美的:“这双充满幸福泪水的眼睛,怯生生地、同情地,含着爱情的欢乐望着她。娜塔莎那张瘦削而苍白的脸,浮肿的嘴唇,实在不好看,而且显得可怕。但是安德烈公爵没看见这张脸,他只看见那双光辉的眼睛,那双眼睛是绝美的。在那双眼睛后面可以听见说话的声音。”这一段文字是主人公安德烈在战争中身受重伤醒来后第一眼看到娜塔的情形,经过了婚变的折磨,更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对恋人在战场上相遇了,没有风花雪白,也没有甜言蜜语,有的只是直面战争苦难的绝美爱情,有的只是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语言和形象,读之令人振奋,一种崇高感油然而生。

和托尔斯泰齐名的陀斯耶夫斯基也是描写女性美的大手笔,在其代表作《白痴》中也刻画了一个与安娜齐名的美女娜斯塔霞:“相片上的女人的确艳光袭人,她照相时穿一条黑绸连衣裙,款式非常优美大方;头发大概是荣褐色的,梳理成朴素的家常模样;眼睛黑而且深,脑门作沉思状;面部表情有些傲慢,她的容颜稍稍偏瘦些,也你还欠红润……这张美得异乎寻常而且还不同凡响的脸,现在使他更吃惊了,这张脸仿佛蕴含着无比傲慢和轻蔑,差不多是憎恨,同时又有一种信赖的表情,一种天真得出奇的东西。这炫目的艳色委实叫人承受不了:苍白的脸色,几乎凹陷的面颊,一双燃烧的眼睛——多么奇异的美!”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美是一种天然健康、自信魅惑之美,陀斯妥耶耶夫斯基笔下的娜斯塔霞的美则是一种病态的、逼人的、甚至蕴藏着些许邪恶之美。两种美交相辉映,一半是大海,一半是火焰。相较而言,读托尔斯泰作品如赴宴席,美味应有尽有,流连往返,读陀斯亦耶夫斯基的作品如饮烈酒、半醉半醒之间往往见宝。在高中生课外阅读中,这些伟大作品中的精美玉般的语言,怎么会不激起心中的审美情愫呢?

正如培根所言:“读书可以长才,可以傅彩。”精读伟大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既增进学生的书写力,还能增进他们的理解力,又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老子言“至誉无誉”,面对伟大的作品,一切赞美的语言都失之苍白,一切分析的论述也是唐突佳人,也许,让我们沉浸在审美阅读中去涵咏品味方为上策吧。有了这样的愉快的心境,学生才会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

猜你喜欢

安娜名著课外
小满课外班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小猫安娜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