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本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

2020-03-03鲁会平

今天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材

鲁会平

(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实验学校 河南 许昌 461000)

当前,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方面存在这样的困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章,但每每提笔写作时,既没有合适的写作素材,又找不到恰当的写作方法。老师也为学生推荐了大量优秀的文章,但多数学生在大量阅读之后却收效甚微,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细思量,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训练。作为语文老师,除了传统的阅读能力培养外,还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微写作提供更丰富的源头活水。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模仿写作的佳作。怎样在文本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

我们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知识面窄,阅读量相对较少,涉世不深,心智尚未成熟,写作能力普遍偏低。学生在写作时有的是找不到素材,有的是找到题材不知道如何选择。作文素材没必要舍近求远,完全可以回归课本,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在文本中巧借素材。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从课文中挖掘素材,切身体会写作的真谛。

在教学完《窃读记》后,我让学生写作自己的“第一次________”,有的同学写到了第一次捅马蜂窝的紧张激烈,有的同学写到了第一次听到一首歌的泪流满面,有的同学写到第一次当小老师的激动不已……在教学《背影》后,我让学生们明白,朱自清先生就是通过父亲很平常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让学生回忆你与亲人之间的点滴小事,写出真情实感来,而不是一写父母就是雨中送伞,一写父母就是半夜背你上医院看病,结果,学生有的写奶奶剥荔枝,有的写爷爷的轻声叹息,有的写父亲粗糙皲裂的双手,有的写妈妈的一个微笑……文章写得感情真挚饱满。

另外,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以作为我们写作中最好的素材。如表现民族气节的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孟子的“舍生取义”;论生命力坚强的有阐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描绘了春天万物篷布而旺盛生命力的《春》;还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钱学森、居里夫人等,这些都是我们学生写作时极好的素材,只要活用巧用,一定能使学生的作文写得更生动和充实。

以语文教材为依托,选择教材篇目中精彩的抒情句子和抒情段落,鉴赏这些抒情名句、名篇,归纳成功的抒情句子、段落成功的原因,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模仿写作。通过对典型句子、精彩段落乃至优秀范文的精细解读所积累起来的写作范式,很可能会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从而对他们的写作产生长远的影响。

2.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巧妙构思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结构上新颖独特,构思巧妙灵活的文章,如一线串珠、欲扬先抑、倒叙、插叙等等。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深思,从层面上引导学习谋篇布局,从局部处理上引导学习写作技巧,学生一定会在作文中借鉴模仿,从而创新,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把《阿长与山海经》、《最后一片叶子》《猫的故事》放在一起,为学生讲述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从情感变化、选材、详略得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实战演习,要求学生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以“不理解——厌恶——理解——尊重”情感变化为线索写一篇文章。一位学生写了他的父亲,在工地上打工的一位木讷的父亲,开始她一直认为她的父亲因为她是个女孩而不爱她,一次在饭桌上父亲皲裂粗糙的手给她拿馒头,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父亲意识到之后,总是用干净的筷子给她夹馍,后来,一次送她上学的路上,父亲先踩过泥泞的道路,为她留下能下脚的脚印,让她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动。

2.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锤炼语言

余映朝老师主张:“语文的教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味、赏析的教学”。学生读了那么多文章,但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陈旧,一说两腿沉重,必是“像灌了铅似的”,一说夜色漆黑,必是“伸手不见五指”。语文教材中,名篇佳句比比皆是,只要老师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炼字炼句,细心揣摩,反复品读,学生的语言才会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有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荷花;点点荷花似有似无,点缀在荷叶间,像一位娇羞可人的小姑年。微风吹过,高高的荷叶左右摇摆,不住地向我点头,甚是好看。我找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他对荷叶的描写,作者用了一个化静为动的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样既写出了荷叶的风韵,又写出了荷叶此刻的动态美。朱自清先生这样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拟人句“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又加了三个比喻,突出了荷花的柔美。通过对比,让学生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学习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不再呆板缺少灵动。

在文本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这样挖掘好文本,比如,在教学《第一堂课》时,抓住一些重点词让学生体会: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体会“颤”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他一口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追”的感觉……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关注文本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写作情感,通过不断的强化,学生也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句子来了:阳关温柔地翻晒着花草树木,也翻晒着老人们脸上的皱纹。早晨,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枚皱了皮的红枣,发表在老了的早熟上……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教材来教”,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用好教材”,对每一篇课文的分析都要关注到作文的材料积累和写作技巧,对每一个词语的鉴赏都关注到锤炼语言的功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定能实现作文写作质的飞越。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