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好科学课
2020-03-03刘莉芝黄建军
刘莉芝 黄建军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四完全小学 湖南 郴州 424300)
引言
小学科学课1998年正式成为小学课程,当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科学课已经成为了小学课堂的主角。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学科,而科学素养的形成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它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这门学科含盖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知识多,内容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身为一个科学老师,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科学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呢?现结合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见解。
1.科学课的特点要把握好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师的最高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是教学的核心,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去理解科学的本质。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理解的核心,是成功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因此,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总会安排一节学前教育课,就是不急于讲新课,而是提出一些学习要求,强调课堂纪律,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孩子们牢记二十个字:“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以教学《水从哪里来》一课为例,这是新改版的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学生头一次上科学课。学生除了好奇和新鲜感,更多的是陌生感和畏惧感,这时候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带孩子们来到学校操场的大树下,走出教室的孩子们欢喜雀跃,带着浓厚的兴趣,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去观察大树上有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地作好了记录,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种方法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乐此不疲,在大自然中去观察花鸟虫鱼、风雨云雾、岩石矿物、等等,学生学会了在课堂上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了起来,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2.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提高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兴趣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2]。在备课时,要善于发现兴趣的引发点和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着手,让好奇推开科学之门。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为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摩擦过头发的塑料棒靠近细碎纸屑时,塑料棒会吸住细碎的纸屑,这种现象立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然后我再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的现象说一说,学生说出了冬天脱毛衣时听到有小小的噼啪声;拉门把手、开水龙头经常会“被吓得缩回了手”,还有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会飞起来,怎么也梳不好。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理解了科学知识,记住科学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课堂教学的手段要合理运用。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不再当观众[3],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主角。新课改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彻彻底底的素质教育,化传统、静态、封闭的课堂为现代、动态、开放的课堂,课堂是生动的,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科学教师们怎么合理运用那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呢?多媒体课件、堂堂网教学资源,乐教乐学平台是我们常用的现代教学手段。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让课堂容量最大化,学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课堂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在课堂中也能感受到课堂外面的世界,教师运用这些教学手段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深入浅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材中有很多自主探究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进行科学地探究,有些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来教学。如:《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降水量的测量》、《云的观测》及宇宙星空等相关知识,也许老师反复多次的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的问题,运用网络或多媒体就能做到,让学生看看,教师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这样就容易理解了,而且更有兴趣,直观又生动,虚实互补,轻轻松松解决了学生心里的谜团,效果良好。
4.学生良好的信心要树立
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表扬,所以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和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说的很好。”“你们真棒!“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真了不起”……这些鼓励性语言,给了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评价,既抓住了学生的心,更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
5.让知识有发散点
学好科学课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做实验,在实验中求真知,还要做好记录,归纳总结。一个会观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心人,这也是学好科学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爱观察的人也必定是个会思考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教师要把握好思维的发散点,把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挖掘出来。如我在教《维护生态平衡》(科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节课中运用了这样一段话作为引言来揭题:“同学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吧!”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地球上如果没有了植物,氧气就会减少,气温也会升高。”有的说:“地球上有了植物,动物才有自己的家,它们就有食物了,才不会饿死”有的说:“如果树木被砍伐了,会导致水土流失,山洪爆发”还有的说:“破坏了生态平衡会发生沙尘暴”……孩子们的回答也带动了我的情绪高涨,我高兴地说:“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借此机会进行保护生态环境,不乱砍滥伐的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当然,我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如教学设计不够巧妙,教学内容欠丰富,展示的世界还不够大,教学手段的运用欠妥,多媒体使用不到位,有时课前实验准备不充分,导致演示实验效果达不到预期等。如在上《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时,由于我制作的教具不够精细和规范,再加上加热时间过短,最后导致演示实验失败。
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加强教学思路的改进,多与同事之间相互学习、合作、交流与研讨。
总之,钻研教材,熟悉学情,把握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敢于发问,敢于联想,敢于探究的精神,努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上好每一堂科学课,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激情和体验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