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2020-03-03吴姣
吴 姣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红枫湖镇幼儿园 贵州 贵阳 551400)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幼儿的智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当前许多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过于重视对幼儿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于幼儿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教师充分将教学游戏相结合,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开展幼儿教学工作。
1.创设游戏环境
幼儿活动以培养幼儿某方面的能力作为设计依据,利用幼儿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突出游戏的教学价值,从而增强游戏化教学的意义,实现幼儿学习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创设一个符合幼儿需求的情景化游戏情境,必须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和课程需求进行设计,以便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所需。创设自由化的游戏情境最大的优势,就是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与游戏,使得游戏活动成为幼儿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关注幼儿的游戏体验和培养幼儿的游戏动手能力以及敏锐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幼儿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进步。
例如,在幼儿园的基础认知教育“走近人民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游戏化的课程体系,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像实际的游戏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我是小小收银员”的情境化游戏活动,通过在教室游戏角进行环境布置和游戏参与者角色的分配,设计一个符合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场景:要求幼儿依据自己的喜爱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和店员,使得幼儿可以通过参与游戏明白不同面值和人民币的购买过程。引导幼儿参与教学实际有利于深化幼儿对人民币的亲身体验,增强幼儿的课程学习质量,全面改善我国幼儿的整体教育水平。
2.挖掘游戏内涵
幼儿园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涉及到音乐、美工、数学等多种课程内容,这些课程本身就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具备一定的游戏成分。教师设计这些课程活动时,首先要深入挖掘课程游戏的内涵,了解游戏各个环节的创设目的,寻找合适的游戏切入点;其次要加强课程游戏优化设计,不同班级、不同幼儿都有其独特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游戏内容、游戏环节、游戏语言等;最后要做好游戏评价工作,遵循赏识教育理念相关原则,寻找和发现幼儿游戏活动中的闪光点,维护幼儿游戏兴趣。
如在中班“小青蛙”课程活动中,教师以猜谜为导入:“昨天老师看到一个谜语,想了一整天也没有想出来。谜语是这样的,妈妈有腿没尾巴,儿子没腿有尾巴,儿子长成妈妈样,断掉尾巴长出腿。打一常见的小动物。”幼儿很快回答“青蛙”。教师适时引入游戏:“小朋友们真聪明,谢谢你们帮我想出答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青蛙的游戏好不好。请同学们围成一个圈,老师在圈中间说‘小青蛙该睡觉了’的时候,大家就要闭上眼睛,发出打呼噜的声音,老师说‘快醒来’,大家就要学两声青蛙叫,并模仿小青蛙的样子跳两下。”在这个游戏创设中,教师以谜语创设导入情境,将幼儿思维引向“青蛙”这一课题,再组织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带着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兴趣,进入游戏环节,极大地刺激了幼儿课程学习神经,促进了游戏活动有效开展。
3.因地制宜开发游戏化课程资源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着重开发游戏化课程资源。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开始,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游戏可以对儿童的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应积极采用基于游戏的教学模式,以使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并充分释放他们的本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游戏教学:首先,在文学作品中开发游戏化课程资源游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例如,老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小蝌蚪找妈妈”,指导幼儿制作游戏和进行角色表演。幼儿可以模仿小蝌蚪,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积极活跃的思维。其次,开发社交领域的游戏化课程资源,并以游戏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幼儿教育的重点放在全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并引导幼儿开展模拟游戏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4.及时总结经验
一方面,游戏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娱乐性和开发性特征。然而,幼儿年龄较低,其自我控制能力远远不如成年人,如果游戏的娱乐性、开放性超出合理范围,那么极有可能导致不仅达不到理想课堂效果,更会造成课堂局面的混乱。因此,在应用游戏法对幼儿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经验,学习国内外先进案例,对教学工作进行反复思考,积极观察和总结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应加强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探讨交流,交流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本校的教师人员,更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其他院校的教师进行交流沟通,集合大量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广义智慧,构建幼儿教育教学联盟,继而不断提升自身对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水平。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维理念影响,我国大量教师人员认为教育工作是一项极为严肃和严谨的工作,提倡“严格施教、严厉督促”的教学方式,导致游戏教学法至今仍是一项学术界长期探讨的话题。与此同时,大量家长对游戏教学法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玩物丧志”等传统理念对其产生影响较大。因此,为防止以上现象对游戏教学法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教师、校领导需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游戏教学法对幼儿的积极性影响,继而转变传统理念对家长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要在教学期间和家长保持长期、高频率联系,在应用游戏教学法完成既定课程以后,以互联网微信群的方式向家长汇报孩子学习成果,阐述本节课应用游戏教学法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教学目标。
结语
总之,课程游戏化下的主题活动,更能发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主体作用,使其真正的成为游戏活动的主宰者。通过游戏活动推进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幼儿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