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述论(1949—2018)

2020-03-03

关键词:藏戏少数民族诗歌

李 忠 伟

(赤峰学院 师范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当代中国对于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迄今已70年,相较于元代、清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仍略显单薄,但也取得很大实绩,具有明显特征,亦有很多待深入探究的领域。

一、宏观鸟瞰

当代中国对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呈现出各时段不平衡性。依据当代中国学者对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历程,大约可分为两大阶段,即1949—1978年,1978—2018年。前一阶段在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滥觞基础上,又有新进展,表现在对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名家及名作的搜集和整理上;后一阶段,文学文献整体成果更丰富,文学研究渐次展开,文学史编写从单一族别、分体文学史到文学通史、各体文学兼顾,并逐渐融入大中华文学史,研究方法在文学性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多元化。各体文学进展不平衡,根据各民族文学发展状况,诗歌研究取得进展最大,研究也相对较为深入;其次是散文,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古族小说;相对于元代戏剧而言,北方少数民族戏剧取得的实绩较少,主要集中在藏戏方面,其他族别戏剧研究则相对薄弱。

二、微观探研

当代中国学者对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整体来说,根据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实际状貌,聚焦于文学内部研究,侧重分析其文学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发掘其民族特征。现从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实际,以地域与文体相结合的角度分述如下。

根据明代北方少数民族诗歌发展历程,当代中国学者对于明代北方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关注的重点依然在作家及其诗歌文本自身,逐渐从诗歌文本研究深入到其民族特征、民族审美及民族文化。

当代中国对于明代北方少数民族诗歌研究,从单个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到少数文学史书写,均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分体、断代诗歌史的书写,尤其以梁庭望为代表的学者,具体成果集中体现为《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诗歌卷)(1)梁庭望.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这两部诗歌史,虽为诗歌分体文学史,但却以宏观视野,注重综合研究。就宏观而言,编著者认为他们“还注意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出现的文学现象与思潮,并且阐述这些作家及作品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赵志忠,梁庭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诗歌卷·总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2.就综合来说,他们特别注重综合研究,“所谓民族文学的综合研究,就是指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包括两层含义:对内是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对外是中国周边国家文学以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这两部少数民族诗歌史,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地域与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板块理论,将文化圈、文化区与地域区域综合,将全国少数民族诗歌分为4个板块:

一是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它包括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二是北方游牧狩猎文化圈,即森林草原文化圈。它包括东北文化区、内蒙古高原文化区和西北文化区;三是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区。它包括青藏高原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和云贵高原文化区;四是南方稻作文化区。它包括华中文化区即长江中游文化区、华东文化区即长江下游文化区、华南文化区即珠江流域文化区(3)赵志忠,梁庭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诗歌卷·绪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5.。

据此,他将少数民族诗歌分为中原、北方、西北、西南、南方,分别论述。

对于明代北方少数民族诗歌单个作家及作品研究依然是当代中国关注的重心,无论是民间长诗,还是文人诗歌,均是如此。整体而言,明代北方少数民族诗歌发展到了繁荣阶段,特别是民间长诗大量涌现,且门类繁多,有叙事长诗、抒情长诗、历史长诗等类型。

蒙古族文学在元代以后进入冰雪期,但文学依然继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故相应研究也有巨大进步。其一,蒙古族祝赞词。当今学者重视从文化视角研究其渊源。认为:“成吉思汗去世后,设立‘八白室’(仿成吉思汗生前所居的八座白色宫帐建立的八座白毡帐)灵堂祭奠,形成定例。在历代的祭祀中,都有祭祠、祷词、迎福词、祝赞词,加上有关仪轨,形成抄本经卷之汇集。由于以磁青纸金字抄写,通称《金书》,又称《金册》。最早《金书》为元顺帝时在大都所撰,后汇集于明代,到康熙、乾隆时还有新抄本。这些金宫祭词都是优美的诗歌。”(4)梁庭望.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292.《镇远黑纛祭词》赞颂黑纛,歌中对黑纛(亦称金纛)颂扬备至,足见金纛在蒙古人心中的非凡魔力,故其祭纛仪式,他族不得与闻,这是民族神圣的旗徽,一个充满神秘感的象征性符号,具有凝聚部众的威力。《金书》中多有英雄赞歌,《伊克乌其克》(简称“乌其克”,意为大祭词)就是直接表彰功臣的,在四季祭典上必须吟诵。鄂尔多斯万户护驾辇和保卫八白宫有功,《乌其克》对其赞颂。此外,还有婚礼祝词,《洪锦祝颂册》(5)荣苏赫.蒙古族文学史:第2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71.最具有代表性,它大约形成于14、15世纪,全卷长达一千多行。其中所反映的游牧民族特有的婚俗,饶有情趣。如《初次求名问庚》,是婚礼中一项仪式,蒙古族人很爱惜姓氏名称,它往往负载一个氏族的光荣史。其二,佛经跋诗。蒙古族在明代由于引进佛教,在佛经翻译过程中,文人所做附于经文的跋诗,是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所独有的诗歌样式。跋诗作家主要有:席勒图固什、释迎端如布、贡噶斡节儿。席勒图固什跋诗附录于藏经《甘珠尔》,计17首。第1~5首描述佛教传播蒙古地区和历代汗王扶持佛教的情形,第6~10首交代提请译经人和译经时的情况。第11~17首赞颂佛法威力、法苑昌盛,同时述说译经的缘起、功德和祝愿。《嘛呢堪布》经席勒图固什的跋诗计56首。第1~4首为顶礼诗;第5~16首描述观音菩萨的来历;第17~26首描述吐善种始起源于狱猴的传说;第27~38首赞颂吐蓄王松赞干布的丰功伟绩;第39~56首描述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过程以及作者的祈祷祝愿。释迎端如布的跋诗主要有附《莲花生大师广传》跋诗一篇,27首,第1~6首为顶礼诗;第7~21首综述佛教从印度传到西藏、又从西藏传到蒙古的历史;第22~27首交代详经缘由和表达祈愿祝福。贡噶斡节儿的跋诗主要为蒙译《甘珠尔》第一卷、第92卷卷末附有的跋诗。这两组跋诗各10首,内容不外顶礼、记述佛教由印度传到西藏和蒙古的历史、祈愿祝福等,其中有特点的是对明代蒙古最后一位大汗林月汗的赞颂。固什囊苏的跋诗见于金字《甘珠尔》第一卷后所附第二篇跋诗,共17首,第一首为顶礼诗。第2~6首概述佛教自印度、西藏传播到蒙古地区历史,突出歌颂了林丹汗。第7~15首记述金字《甘珠尔》经泽写的始末。第16~17首为祈愿祝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赞颂译写金字《甘珠尔》经的总负责者默格莲公主和多乃国王诗(6)荣苏赫,赵永铣.蒙古族文学史:第2卷[M].包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467-474.。

明代蒙古族出现了传记和传记文学。这些文学从体裁看,可以归入散文,但其虚构成分,又可视为具有小说因素,这些特征类似于汉族史书《吴越春秋》《越绝传》。明代蒙古族出现了《阿拉坦汗传》(传记)、《名为黄金史之成吉思汗传记》(独立传记文学)。从内容和形式看,蒙古族传记文学承袭了历史文学的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征。主人公均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其中又分世俗人物和宗教人物。传记主人公生平事迹基本属于历史事实,但某些史实被神化、夸张,具有了神话传奇色彩,或干脆将虚构的传说故事写入传记,形成历史事实与传说故事相结合的特点。蒙古族传记文学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新文体。蒙古族历史文学和印藏高僧传记都有自己韵散结合的文体传统,将二者结合以后,即形成一种新的散韵结合文体,即蒙古族文学简洁朴素的叙事方式与印藏高僧传记镶嵌诗的结合统一。《名为黄金史之成吉思汗传记》(成吉思汗传)成书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口传特征明显,全书基本为传说故事的连缀。荣苏赫指出其特点:历史事实的传说化,除个别词句外,基本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语言修辞保留了蒙古族历史文学古朴的风格,文体虽与印藏高僧传记相似,均为散韵结合,然并非印藏高僧传记镶嵌式散韵结合,而是在质朴的叙述中插入类似传统谚语的双行、四行韵文(7)荣苏赫,赵永铣.蒙古族文学史:第2卷[M].包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604-607.。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蒙古族首部用蒙文创作的小说《乌巴什·洪台吉》,也是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是书最初以抄本在蒙古各部族中流传,收入《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8)策·达木丁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M].包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郎樱等论及它历史战争小说特征时,主要从人物、写作技法、写作形式来分析。人物形象:乌巴什·洪台吉,从侧面通过几个细节,去揭示他性格的本质特征。战前:进军、退兵反映他少谋寡断、恃强凌弱;残杀小牧童、逼迫巴罕,看出他刚愎自用、冷酷无情;特别是关键细节,多侧面、层层深入刻画其本性残暴、贪婪、背信弃义、愚蠢虚弱;他还有多面性、复杂性——临终命令,军人风采,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留恋。小牧童塑造得勇敢、坚强、机警。就小说技法来说,它继承了英雄史诗、英雄故事和民间文学诸多刻画人物和表述故事的方法,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和浓郁的浪漫情调。它没有对战争进行正面、全过程的具体描写,只是从小牧童的视角切入,并通过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完成主题的表达。作品短小精悍,思想容量大,达到了借斑窥豹的效果。就作品形式来说,行文朴素流畅,韵散结合,并适当融入一些谚语、格言、祝赞词和民间歌谣。散文多用以叙述故事,诗歌主要用来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情感,二者有机结合,使行文疏密相间,节奏感强,别有一番韵致。撰写者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出现的历史意义:小说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随之又从根本上加以突破,并摆脱了史传文学的影响和束缚,真正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小说结构首尾完整,矛盾冲突尖锐激烈,通过对情事的想象、虚构,典型形象的塑造,表达了鲜明的主题思想,使小说创作产生了质的飞跃(9)张炯,邓绍基,郎樱.中国文学通史:明代文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147-151.。恩和塞音则突出了“主要情节虚构”“将人物性格作为作品中心”,采用蒙古古代诗歌、细节描写具有民族生活气息(10)恩和赛音.《乌巴什·洪台吉》略论[J].民族文学研究,1985(3):77-82.。席永杰教授也赞同它为小说的观点(11)席永杰.试论《乌巴什·洪台吉》在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1.。但学界有人则还是倾向于它是史诗,如包玉琼运用神话传说、史诗学、民俗学、历史学等理论,采用比较研究,认为它初期为史诗,虽经文人加工,但史诗语言诗性特点保留,民间文学特点并未丧失,故属于民间文学作品(12)包琼玉.蒙古乌巴什·洪台吉的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从某种程度说,亦言之有据。但对于广义的混沌的中国古代文学而言,特别是对于相当于早期的中国古代文学而言,《乌巴什·洪台吉》的体裁应当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兼具两种文学体裁,或者说,它是一部以史诗形式写成的小说。

明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和察合台文学,文人创作的长诗,著名的有帖木儿汗国的鲁提菲、赛卡克、阿依塔、纳瓦依和叶尔羌时代的赛义德、拉失德、米儿咱·海答等。

鲁提菲(1366—1465),有《鲁提菲集》和长篇叙事诗《古丽和诺鲁兹》。郎樱等高度评价《古丽与诺鲁兹》和鲁提菲的诗歌艺术成就:《古丽与诺鲁兹》等鲁提菲的诗作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隐喻方式关注社会生活,这也是15世纪维吾尔族诗坛的特点之一。……鲁提菲的诗作在思想境界、语言的精美、诗歌韵律的讲究、诗歌艺术魅力诸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3)张炯,邓绍基,郎樱.中国文学通史:明代文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383.。

维吾尔族诗人赛卡克诗反映了统治阶级无止境的奢望和他们不间断的仇杀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其诗作由十部史诗构成,收在《赛卡克诗集》中,每部诗中有一个主人公,描写的都是帖木儿及其后裔从互相攻伐到分道扬镳,具有历史的价值。赛卡克留下的50首抒情诗文笔优美,思想深邃。郎樱指出赛卡克“格则勒”诗歌特点:“节奏鲜明,每个诗行有7~9个音节,每两行为一节,每首‘格则勒’均由7节共14行诗构成,押脚韵,前两行诗押同韵,以后隔行押韵,一韵到底,诗歌形式十分规整;诗歌语言清新隽永,优美动人,意境深远,极富艺术魅力。”(14)张炯,邓绍基,郎樱.中国文学通史:明代文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378-379.

阿塔依,维吾尔族人,生于15世纪初,为明初杰出诗人,与鲁提菲、赛卡克齐名。他以爱情作为诗歌主题,作诗甚多,但只流传了一个手抄本。诗中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通过赞美现实生活的美好,鄙弃虚幻的天国,抨击苏菲派的教士。其诗作隽永、细腻、明快、流畅,使用的是阿鲁孜格则勒形式,铿锵和鸣。特别是他常用“美女”,把“美女佳丽”作为美好的事物去追求。……他追求真、善、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屡遭非难。他的不满与彷徨的心境,流露于笔端。朶达依(1403—1493),为察哈台汗国时期突厥语民族有广泛影响的诗人,是察哈台文学的代表之一,其诗寄托了政治清明的理想,内容健康。

纳瓦依(1441—1501),是察哈台时期突厥语族民族最伟大的诗人,学者认为他的《四卷诗集》取得巨大成功,题材上打破了以往抒情诗囿于爱情的狭窄范围,涉及了社会生活,反映哲学、社会学、政治、道德等。尊重人的尊严,人高于一切,是《四卷诗集》中的强音。纳瓦依通过“我”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追求,以对抗当时的禁欲主义。

《五卷书》又称《五部诗集》,又称《海米赛》。包括《君子神往》《帕尔哈特与希琳》《莱丽与麦吉侬》《七星图》《斯坎德尔的城堡》五部长篇叙事诗,约53 000行,是纳瓦依创作巅峰的代表作。

《君子神往》又称《正直者的惊异》,是哲理叙事诗,共有63章,3 973行,每章叙述一个问题。纳瓦依运用许多传说故事、寓言、民间歌谣等来说明他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哲学观点和伦理观点。批判了中世纪的封建专制主义,揭露了宗教上层的虚伪和暴君残暴统治,辛辣地嘲讽了贪官污吏,描绘了其荒淫无耻的丑态,论述了善恶有报。

《帕尔哈特与希琳》有54章,11 560行,叙述了主人公帕尔哈特与希琳,为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而双双殉情,控诉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莱丽与麦吉侬》38章,7 228行,写名部落首领女儿莱丽与小部落头人儿子麦吉侬青梅竹马相恋。但莱丽之父却要将他嫁给粗野庸俗的萨拉木之子,这对情侣以死相抗的悲剧。诗以悼词形式呈现。

《七星图》又称《有趣的故事》,构思奇巧,萨珊尼国王赫拉姆重金从秦国商人手里购得美丽绝伦、能歌善舞的美女迪拉拉姆,蜜月中携她出猎。诗人警告统治者骄奢淫逸绝没有好下场。

《斯坎德尔的城堡》共89章,14 360行。诗人借斯坎德尔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的抱负。纳瓦依诗歌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尤其作品中鲜明的是非观。

察合台中期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有赛义德和拉失德。前者诗无传,后者有《拉失德诗集》《拉失德格则勒诗集》《斯拉丁纳曼》《麦许克纳曼》两部长诗,惜已散失。柯迪尔汗有《柯迪尔汗诗集》。他与王妃将木卡姆整理为16章,从纳瓦依等诗人的作品中选词,赋予木卡姆新颖的形式和内容,使这一瑰宝流传至今。米儿咱·海答儿(1499—1551),《拉失德史》既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散韵结合体,特别是涉及个人活动和战场上对阵,往往用韵文渲染,诗行尽情发挥。阿亚兹别克《世事记》,作于1533年,64章,2 650行,格式为当时最流行的马斯纳维双行体。《世事记》情节奇特曲折……这部长诗似梦非梦,亦梦亦真,采用了神话的拟人化手法,情节的设计特别离奇。表达了阿亚兹别克的哲学观,即一切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眼前的欢乐、愉快、激情,都只是暂时的,变化是绝对的。阿亚兹别克对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有所领悟。但他的诗深层的含义,我们所向往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原本就是虚幻的,这多少有点佛教万事皆空的哲学观,其中必有隐情。杨波通过叙述学阅读我们发现《世事记》存在几个叙述学的疑问,文章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事意图等方面对这些疑问进行了解读。可以发现《世事记》是一部充满叙述智慧的民间叙事长诗(15)杨波.《世事记》中的叙述学疑问及其解析[J].兰州学刊,2011(1):216.。王铁则重点研究了的主题,他认为该诗有三大主题:对命运多舛的怨情,即是对战乱的谴责。对明君的歌颂与劝导,正是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对真挚爱情的描述,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与价值观念,以及以伊斯兰教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16)王铁.论察合台语早期维吾尔叙事长诗《世事记》[J].西域研究,1999(2):77-79.。

这一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诗人有共同特征:一、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歌——“格则勒”成为维吾尔诗人诗歌创作普遍运用的诗歌形式。二、诗歌语言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三、这一时期的维吾尔诗人多为“双语诗人”(17)张炯,邓绍基,郎樱.中国文学通史:明代文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380.。

维吾尔族史传文学《拉失德史》,又名《中亚蒙兀儿史》,成于1545年,用波斯文写成。它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以富有诗意的语言表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以富于情感的诗歌语言议论或抒情。它运用文学手段表现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性格,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再现历史,是历史与艺术融合统一。这种特征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颇为相似。

此外,维吾尔族传记文学还有纳瓦依的《文坛荟萃》。是书以察合台语写就,记述了作者的前辈和与之同时代的459位作家生平、作品,有35人用维吾尔语进行创作,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坛和突厥语传记文学的发展不可或缺。此书是典型的历史传记,系维吾尔族两种传记文学形式之一。

另外,明代维吾尔族也有诗人所作的序跋、杂著。这类作品主要有可迪尔汗《克得日诗集序言》纳瓦依《心之所钟》《天课书》。《克得日诗集序言》用波斯字体阿拉伯文写的,诗体格式包括玛斯纳维双行诗、柔巴依、克特额、乃孜木。《心之所钟》成书于1500年,为作者人生经验总结,体现其社会政治观、道德观和哲学思想。第一部分40章,描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210章,包括走路、道德要求,还有3 125条箴言、警句。《天课书》成书年代不详,有序。正文为清真寺、修道院交纳天课。

明代西北地区拉布乌孜的《拉布乌孜故事集》,又名《圣贤传》,以生动的传说,插入大量的格言警句,散文中夹杂着优美的韵文,富于哲理性。

明代哈萨克族亦有小说兼长诗《阿勒帕米斯》,整体看,它符合小说特征,但以长诗形式书写。这部哈萨克英雄史诗情节的发展,以人物为中心,按自然时序描述英雄人物的出生到征战疆场、建功立业的一生。这一结构模式,由祈子、考验、勇士征战三个相对稳定的结构板块构成。一是无子嗣老人受辱母题和妊娠奇特反应母题众多母题组成;二是英雄非凡成长和英雄经受考验;三是英雄出征、英雄酣睡、英雄被俘、英雄被救、家乡劫难、英雄乔装(变形)。人物形象塑造:歌颂英雄人物超凡形象——非凡的神性。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时,往往运用兽形类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英雄史诗的语言优美,富于民族特色。……诗行中常采用丰富优美、流畅易懂的形象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游牧生活画卷。其中还融合、穿插古代民歌民谣、赞词、谚语、挽歌等传统的文学样式,大量地采用铺陈、夸张、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使英雄史诗既气势雄浑,又富有草原情调(18)张炯,邓绍基,郎樱.中国文学通史:明代文学[J].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404-405.。黄中祥特别指出其所蕴含的民族特征,阿勒帕米斯的奇异诞生;阿勒帕米斯的婚姻;古老习俗歌的展现;信仰习俗的遗迹(19)黄中祥.民族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的民俗特征[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5):21-22.。

明代哈萨克族著名诗人还有阿山海格、哈孜吐干·苏依尼西、夏力克孜·特列尼奇、杰姆别特·波尔托哈西。对于这些诗人诗作研究,多以文学文本研究为中心,分析他们各自具有的特色风格。阿山海格是哈萨克15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他的诗作始终在思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爱说公道话,谏言献策,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强调爱国主义,歌颂了作为人的美德,严厉批评了那些因为富有而奢华骄横的人,建议他们要团结人民。哈孜吐干·苏依尼生活在15世纪,其诗一部分收录到依·别力赞《突厥教科书集》,另一部分收录在哈布都拉·木西塔克《哈萨克诗人的主要诗歌》中,他的诗具有质朴的语言,炽烈的情感,大胆的比喻,鲜明的意象和富有民族特色,最大特征善于描绘,在格式上诗人首先是用四行一段的形式,语言较为缓和,接着便自然过渡到多行诗,使用了双行押韵格式。出现了押韵的自由体形式,但绝大部分是以混合押韵形式出现。有时使用八音节,有时使用七音节。押韵的形式不受模式的限制,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夏力克孜·特列尼奇(1465—1560)哈萨克文学代表人物,流传至今的诗有600多行,其中很多诗句都成了哈萨克民族的名言警句,《青山无鹰》《绿叶沟》《兔子啊,兔子》《梆十尔肖班》等都是哈萨克文学中的名篇。他的诗语言简练质朴,达到了哲理性和形象性的高度统一。杰姆别特·波尔托哈西(1598—1628年),著名的哲饶诗人。流传下来的有《献给叶斯木汗》《平安者》《束缚》等,其中《献给叶斯木汗》气势恢宏,慷慨豪迈,堪称诗人的代表作(20)赵嘉麒.哈萨克文学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219-234.。

明代西北地区戏剧,主要是有甘肃永靖傩舞哑剧以及卫藏藏戏。甘肃永靖傩舞哑剧,系古老的傩戏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主要剧目有《七月跳会》,其中有《三回回》,该剧演给汉人看。其中对于饮酒的争议,曲六乙先生解释较为合理:“明代军屯的编演者,对胡人、回回两者在历史上信仰习俗的衍变和界限,包括喝酒与禁酒之类都不甚清楚,以致把喝酒嗜好强加在他们身上,造成了历史的误会。”(21)曲六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上卷[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4:184.藏戏的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是藏戏的母体。关于这两种藏戏起源、发展,根据曲六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明代均是二者的形成和发展期(22)一般认为白面具藏戏产生在15世纪汤东杰布和七姊妹在修筑铁索桥募捐过程中所创造的蓝面具藏戏之前。14~15世纪之间,应该是包括白面具、蓝面具两种藏戏先后形成和发展期。见曲六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上卷第190和193页.。关于白面具藏戏形成及论争,可参看《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蓝面具藏戏奠基人物是汤东杰布。汤东杰布(1361—1457),从《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看出,汤东杰布表演手法不断加强,逐渐地戏剧化。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结合的藏戏,如《诺桑王子》等(23)曲六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上卷[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4:194-199.。蓝面具藏戏丰富了唱腔和伴奏音乐,各种人物带有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面具,对面具艺术进行了发展创造。蓝面具藏戏演出艺术形态,曲六乙先生《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上卷论述简明扼要,兹引如下:演员的表演有歌有舞,念白很少。音乐方面,曲调有表达愉快、欢乐的“达仁”,表达悲伤、愁苦的“教鲁”,乐器有皮鼓、铜,击节以伴奏舞蹈。“顿达”“切冷”“德东”“切格”“波多钦”;造型方面,都要戴面具,面具用布或胶绘制;角色的服装方面,男演员一般着长衫,腰间束带,女演员一般都是穿华丽的裙子。

藏剧艺术中有浓厚的宗教因素,以《智美更登》为例可知。赤美更登宣扬佛教的利他主义,它来自佛教故事,原载《大藏经·方等部》等经书中,原题为《佛说太子须大拏经》。藏剧研究著名专家刘志群亦主张蓝面藏剧为戏曲艺术,他通过“八大藏戏”(《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苏吉尼玛》)分析,认为蓝面藏戏“已经突破宗教祭祀的内涵,如样式形态众多的正戏人物角色面具,基本上按照世俗人物面貌和性格特征来造型。……蓝面具戏已经大大超出了傩戏范围,应该称为戏曲艺术。”(24)刘志群.藏区民族戏曲傩艺术形态辨识[J].西藏艺术研究,1993(2):60.

综上可见,当代中国对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历时70年,逐渐呈现繁荣景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即:阶段性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后30年成果最为丰硕;各文体研究不均衡,以诗歌研究最为深入,散文研究相对薄弱,小说研究集中于蒙古族,戏剧研究聚焦于藏戏;研究方法逐渐呈现多元趋势,以文学内部研究为最突出特征,注重作家作品与民间史诗的个案研究,分析其民族性特征,历史小说争议较大,戏剧研究关注文化与美学领域。文本研究略显单薄,对各体文学研究宗教因素日益被关注。但明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仍需要大力发掘整理文学文献,加强口传文学研究;以文学性研究为根本,深化综合性研究,聚焦于各体文学的交融互渗,补足短板。

猜你喜欢

藏戏少数民族诗歌
诗歌不除外
藏戏面具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诗歌岛·八面来风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