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模式研究四十年:回顾、反思与前瞻

2020-03-03闫守轩张铭芳

关键词:建构理论教学模式

闫守轩, 张铭芳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教学模式兼具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双重特征,教学模式的合理建构和优化实践是推进教学变革的重要基础与关键。通过回顾与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之得失,探寻教学模式研究、实践之路向与趋势,推进我国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发展。

一、教学模式研究回顾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四十年来,如何使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以提高教学质量,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深入讨论。

(一)理论研究:教学模式基本范畴与形成阶段研究

四十年来,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于教学模式概念的研究。对于教学模式的缘起,大部分研究者将其追溯到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并进行系统研究。乔伊斯、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由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活动指导等各环节组成的教学计划或范型”(1)乔伊斯,韦尔.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华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研究者以介绍和引进西方教学模式理论为主,将教学计划纳入教学模式范畴。之后,随着学界对教学模式的广泛认知和深入探索,教学模式的概念界说逐渐走向多元化,大体分为四种观点。其一,理论取向。这种观点倾向于从教学模式的静态性、动态性及中介性特征对教学模式加以界定。其二,结构取向。这一取向将“模式”概念转至教学理论,突出在理论指导下,各种教学活动建立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其三,过程与程序取向。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是一种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样式,形成于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其四,方法与策略取向。这一取向认为教学模式在方法和策略层面上与教学方法相似。

二是关于教学模式类别与结构的研究。四十年来,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成果颇丰。学界起初对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将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个别化、社会互动、行为控制四种类型的观点比较认可。随着对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和概念延伸,其种类也开始多样化。如有论者根据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将其划分为五大类,即以传授知识和认知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往性学习、交流—互动、协商、讨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为目标,以增进学生情感体验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差异性为目标的教学模式(2)吴晗清.新课改以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及对它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9(3):11-15.。有论者根据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对其进行分类。例如,在建构主义视域下,将教学模式从知识组织与表征、问题解决、情境认知与意义建构、活动的发展性四个方面进行分类(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4.。还有论者一方面根据建构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将其划归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理论模式到实践模式再到理论模式的过程,另一方面根据教学模式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适用范围将其划分为一般性的和学科性的(4)李尚明.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3-77.。

三是关于教学模式形成阶段的研究。对教学模式发展历程与阶段的研究,不少研究者以时间为基点,将教学模式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初兴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如有论者提出,教学模式起初以介绍和引进为主,随后以理论探讨为主,研究其概念、结构、特点、分类、选择与运用、建构、国内外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及教学模式本土化研究等诸方面理论问题,最后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如何具体建构(5)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1-55.。此外,还有论者把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划分得更为具体,即引进、实践探索、借鉴及建构等阶段。在这一划分阶段中,理论研究和学科教学模式建构阶段呈现出由一般教学模式转向具体学科教学模式的特点,在实践建构与区域推进阶段,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形成热潮,区域性教学模式也受到人们的追捧(6)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60-67.。也有论者以某一时期教学实践的特征为逻辑起点,将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对舶来品的排外、观念上的接纳、引进介绍、自主创新、过度繁荣,到注重科学建构几个时期。其中,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不断涌现出一批以学校为代表或以区域性为表征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体现素质教育和学科素养的教学模式(7)胡继飞,古立新.论教学模式继承与创新的路径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37-42.。

(二)实践探索:教学模式建构与运用研究

教学模式的落脚点在于教学实践,探究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与功能范畴,是为了建构与实际教学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具适用性和推广性。关于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有论者指出,教学模式具有灵活的建构格式、多元的建构途径和方法(8)吴也显.教学模式研究的方法与过程[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4):38-39,7.。在方法论视角下,国内外的教学模式建构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演绎法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提出假设,通过实践检验进行调整而形成的。如备受人们关注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就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明确目标取向,经过具体的操作程序以及实施条件,最后通过评价体系检验和调整在实践中的偏差。诸如“交互式”教学模式、“竞争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活动式”教学模式、“合作式”教学模式等实践运用大体以演绎法进行建构。归纳法是以经验为起点,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对自下而上的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如情景教学模式是在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基础上形成的,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的个人—学科—全校推广这一建构过程也是归纳法的具体体现。

关于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众多中小学纷纷进行实践探索。如清华附小以“1+X课程整合”为主题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北京十一中学以整合选课制、走班制和多元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模式改革措施;杜郎口中学采取“三三六”自主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模式改革举措之一;洋思中学以独创的“泰微课”辅助预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环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古往今来,不管是讲授式、启发式、问答式、范例式等典型的教学模式,或是当前中小学改革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基本呈现如下特征。第一,以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尝试运用。如我国早期的教学模式以引进和借鉴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法、布鲁纳发现教学法、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杜威“五步”教学法为主。第二,借鉴优秀案例,创新运用。有论者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反思传统的“教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证研究论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9)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24.。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土化运用。如武汉市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本土教学现状,全面启动“创新素质实践行”教改实验,探索集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法于一体的教育范式(10)辜胜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03(8):55-60.。

(三)理论争鸣:教学模式研究的论争与辨析

研究者对教学模式基本范畴并非全部推崇,其中不乏否定意见。一是关于教学模式概念的论争。研究者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有理论、结构、过程与程序、方法与策略等界说。而有论者认为教学模式不是教学结构,其观点是:教学结构因以教学为基础而具有客观性,教学模式因人们在认识论基础上对教学规律的探索而具有主观性,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指出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教学策略的模仿性、程序性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方法在一般教学论中指讲授、实验、练习、演示,而教学模式是关于教学的理想图景及其实施策略(11)徐继存,王传金.教学模式研究:何去何从[J].克山师专学报,2000(2):75-83.。还有论者提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一种相交关系,既有从属又有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或策略一般采用单一的方法和手段,而教学模式则是多元的组合与运用,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而实现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即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12)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J].现代教育技术,2008(7):5-8.。基于此,教学模式是通过提炼和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而形成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操作活动。二是对教学模式建构的批判。一般而言,教学模式用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进行建构。然而,有论者认为在教学程序上被模式化了的教学模式,在解释学层面是一个伪概念,在技术学层面,不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工具,也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恰当中介,故而缺乏某种程度上的意义建构(13)杨开城,张晓英.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8(4):12-16.。

(四)现实叩问:教学模式研究的限度与路向选择

一般意义上,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和深化发展中,这其中不仅存在很多自身的不足,同样也面临各种现实困境。教学模式的研究限度与路向选择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的把握不够。研究者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学理分析程度不高,片面解读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从而导致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模糊不清”和实践研究的“措手不及”这一异化现象。面对如上困境,有研究者提出要开展教学模式的元研究、全面认识教学模式的内涵、强化教学模式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教学模式观等多方面教学模式研究的未来走向。二是质疑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在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因缺少对具体学科和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导致实践操作的针对性不强。为解决这一问题,有论者提出要找准切入点,增强教学模式实践的操作性(14)李保强,肖夏.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8):47-49.,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与程序,加强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15)余清臣,徐苹.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5-18.。三是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兴教学模式的矛盾与破解。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模仿—改造—建构中逐渐形成,传统教学模式已然存在不适应性,并且,当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媒体发达,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16)李允.繁荣背后的危机: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同质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43-48,55.。基于此,研究者认为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批判性继承,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建构新兴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建构(17)田爱丽.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6,37(10):106-112.。

二、教学模式研究反思

四十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由初兴、发展,走向深化,由单一走向多元,在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深度及维度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存在一些研究之不足。

(一)教学模式研究取得的成就

1.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形态

我国教学模式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引进介绍、尝试借鉴、自主建构、本土化运用等沉淀,不论在研究范式上还是在研究领域上,都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界定范围,有理论说、结构说、方法说、程序说、策略说等不同角度的研究。其二,教学模式内涵研究丰富。在基本研究范畴中,对教学模式的本质、结构、特征、分类、功能、意义与价值、选择、建构与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研究。其三,教学模式的建构有了基本的原则和操作程序。即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特定的功能目标(一般性目标或具体性目标)上,通过具体的实现条件,形成实施过程,最终以评价体系加以检验和反馈。其四,教学模式外延研究多元化。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研究,其外延研究成果也颇丰。如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关系,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运用,教学模式的主体间性关系,等等。其五,研究者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著作,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构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在研究者的理论打磨和实践检验中逐渐成形。随着教学模式功能与特征的广泛延伸,我国逐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模式引进阶段,掀起了一股教育实验热潮。据统计,当时出现的典型教育法有18种,并且,这番教育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结构程序,如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顾冷沅的青浦教改实验、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18)苏春景.关于我国教学法改革实验的统计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2):55-62.。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教学模式理论研究阶段,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呈直线上升趋势,教学模式的建构由一般教学模式的研究转向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建构主义思想在这期间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影响力甚大。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在1997年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体系之间的相互适应性(19)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模式研究主要涉及它的建构、运用与推广,同时也涌现出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建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及教学模式区域化推进的构想等形式多样的研究主题。

(二)教学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

系统反思教学模式的既有研究,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有效性方面仍存在以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1.形成阶段的模糊性与概念泛化

就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脉络而言,仍需进一步厘清。研究者在历史的考究中追寻教学模式的形成阶段及特征,认为教学模式研究大致经历了引进介绍、理论探索、实践建构三个阶段,这其中也存在几个模糊问题。第一,每一阶段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一般来说,阶段划分的起止点应以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或显著性特征为依据。如有论者把1981年作为我国正式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始之年,这源于把美国学者出版的著作作为我国最早研究教学模式的依据。但在教学模式发展后期,阶段划分的时期各有不同,有以理论探讨为节点,也有以理论研究和学科教学模式建构相结合为节点。第二,阶段划分的片面性。任何一个非本土化教学模式都可能经过引进、借鉴、运用的过程。当人们面对新的非本土化教学模式时,难免会片面解读、盲目模仿,造成阶段划分的模糊性。再则,各个时期都存在对基本理论与实践运用的重新审视,如果一味地将教学模式研究简单划分为理论研究阶段与实践研究阶段,势必有将两者割裂开来研究之嫌。此外,教学模式的基本范畴和内在从属概念仍需进一步明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程序”当属教学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将这几个概念的内在关系相互区别开来有利于完善教学基本理论,也是界定“教学模式”概念的基础。而研究者在何为“教学模式”问题上仍存有争论,这将很难在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上达成共识。

2.实践运用走向形式化

从文献研究来看,研究者对教学模式的建构存在构想之意,虽然建构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却不显可观成效。一些研究者所建构的教学模式可能存在拿来主义嫌疑,与自身的教学环境并不适应,难以进行实践教学和推广。还有的面临着理论基础的空洞,或者操作程序的繁杂,致使建构的教学模式不了了之。综合而言,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回应时代要求,却盲目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改革举措之一即指向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在这一时期成为研究的热潮。然而,建构需要一定的操作程序和系统性的理论基础及实施条件。实践运用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考量,建构的教学模式将有可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放养式”实施。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理论指导,还需要教学主体的协同配合。教学实践的对象是以师生为主体,要使实践运用顺利开展,设计蓝图的专业人员应构建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进行实时反馈,否则,教学模式实验将有可能付诸东流。

3.“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的缺失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形式多样。但是,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有研究者探讨了基于网络教学、个别辅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但是,相关研究大体是线性的、单一化的,倾向于构建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某一具体形态的教学模式研究,对如何发挥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最大优势的研究较少。如“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最优化发展策略、新型教学模式如何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教学模式研究前瞻

系统、深入检视四十年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今后教学模式研究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作更加深入的探索。

(一)加强教学模式研究的学理分析

首先,要深入教学模式的历史脉络研究。厘清教学模式的形成阶段,需要对教学模式的起源、演变历程、历史作用等作一系列的研究。研究我国教学模式的缘起和历史演变,应该对某一特定时期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特征、功能范畴进行系统梳理,根据其显著特征,从不同视角进行理性思考;研究教学模式的历史作用,应遵从教学模式在某一阶段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宏观影响和微观探索,加以概括性提炼。其次,要澄清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对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的把握,是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内涵。虽然研究者对概念的观点和看法各有不一,但人们在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上应达成较一致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完善教学基本理论,提升教学模式的一般概念。再次,要对教学模式的学理问题做全方位、系统化的分析。任何一项研究的学理问题往往都是最基础的问题,把握基本问题能够为实践运用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推动实践的顺利开展。因此,只有对教学模式做全面、系统的学理分析,才能为未来研究提供基础与方向。

(二)深化教学模式实践运用研究

实践运用研究有利于提高理论基础研究,消除教学理论模式化,促进教学实践动态、平衡发展。教学模式的建构最终应回归实践,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实践运用的效果。据此提出几点策略。第一,建立整合性的实践运用研究,挖掘教学模式实践运用的本质问题。在我国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中,要让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和接受者真正理解其内涵、有效发挥教学模式的价值,应整合已有实践案例,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和效果,分析不同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探究教学模式运用的本质特征。第二,科学合理地建构教学模式,淡化教学模式同质化“痕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特征、实施程序和建构理念,形式各样的具有同质化表征的教学模式,成了教学模式繁盛背后的危机。因此,应采用合理、适用的方式建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化解教学模式同质化危机。第三,建构教学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教学模式实践运用的具体化研究。评判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成效,需要建构一定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归纳总结教学模式的共性特征,使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与一定的理论逻辑相匹配,促进教学模式的合理化运用。其次要从微观视角对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评价,把握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具体来说,教学模式实践运用关乎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策略,对这些因素做具体化评价研究,有助于奠定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促进教学模式实践运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三)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模式融合研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变革提供了一个新契机。各种新兴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融入课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云课堂、深度学习的出现使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翻转”。要让教学模式与新兴信息技术相互融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增强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建构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实然性的变化,教师应适应由实体课堂到虚拟课堂教学场域的转变,学生应自觉融入信息化与自主化学习氛围,适应由现场学习到线上学习的学习平台的转变。其二,建立弹性教学机制,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新兴的教学模式,学校应建立基于教师“实—虚”相结合的教学以及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分层管理模式,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管理体系,促进新型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其三,注重科学建构理念,提高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打破传统的建构程序,开发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科学、合理、有效的建构理念运用到教学模式实践中,提高教学模式的操作性和推广性,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

猜你喜欢

建构理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