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探析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

2020-03-03苑丽英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目的论译者原文

苑丽英

(太原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12)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多方面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趋势也愈加明显。其中,作为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展现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的国产电影也获得了越来越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的机遇。近年来,有众多国产影片成功地获得了国际的认可。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把电影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专注于电影这一独特艺术在世界文化相互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电影片名作为一部电影的名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票房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了电影的商业价值,因此,电影片名翻译越来越得到了国内外翻译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但是,纵观电影的翻译研究,对国产影片的翻译研究为数不多,其中对于国产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本文试图以国产影片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结合目的论的翻译思想进行相关研究。

一、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由汉斯·弗米尔在功能翻译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翻译模式。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其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应该由译文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即“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1]。弗米尔提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这一理论的提出使译者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理论的桎梏,翻译研究也进而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虽然可以不受以原文为中心的束缚,但是也不可以任由译者自由发挥,在翻译行为过程中,译者必须围绕三个基本法则进行翻译。

一是目的法则。目的法则的核心含义是翻译活动应该以目的为导向,在翻译行为中,译者须把翻译目的置于首位,围绕该目的调整翻译策略。目的论的核心理论就是,译者采用哪种具体翻译策略或技巧取决于译文的预期目的。

二是连贯法则。连贯法则认为,译文必须遵循内部连贯,即符合语内连贯,即译文必须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背景和文化,以便让目标语读者接受并理解译文。简而言之,译者最终呈现的译文必须符合目标语语境和目标语为母语的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而能够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并接受译文。

三是忠实法则。忠实法则指的是译文要以原文为依据,不能脱离原文,要保持与原文信息上的对等一致,不能形成误解,必须与原文具有连贯性,即保持语际连贯。语际连贯的本质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至于具体的忠实度或者实现忠实的具体形式仍然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来决定。

以上三个法则中,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即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这两个法则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如果三个法则出现冲突,那么其他两个法则无条件为目的法则让步。这一观念的提出,帮助译者挣脱了语言学观点所主张的翻译要尽可能达到源语言与目标语的字与字对应的观点的束缚,使译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围绕译文预期目的,选择采用多元化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二、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现状

综观近年来登上国际舞台的一些国产影片名的英译,其中不乏一些传神的翻译,使影片增色不少,但总体现状却不容乐观。分析近年来多部国产电影片名的英译,总结中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现状,大致呈现如下特点。

(一)过分遵循或太多使用字对字的直译

近年来,许多中文影片名的翻译从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出发,讲究以源语言为中心,采用了直译的手段,而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的巨大差异,结果导致翻译出来的影片名对外国观众来说不知所云,对于本国观众而言也很茫然,未能达到影片的预期目的,更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例如,经典国产抗战题材电影《烈火金刚》,英文名译为 “SteelMeetFire”,即《钢遇上火》。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雄史更新、丁尚武等人带领着游击队员们在敌后与日伪展开了神出鬼没的战斗,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但是,影片名只是简单直译,使外国观众无法从片名上获得影片内容的相关信息,未能成功地激起观众的观影欲望。再如,国产喜剧《跳舞吧!大象》,英文名为 “DancingElephant”。影片讲述的是芭蕾舞少女黎春夏因遭遇车祸陷入昏迷十五年后醒来,为了完成当年错失的表演,而不顾一切地重组“四小天鹅”组合,并重返舞台的故事。其中文影片名只是采用了一种修辞手法,而影片内容与大象是无关的。译者未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未能在译名中恰当表达出这一修辞手法,会使国外观众不知所云。再如以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为原型的大型动画电影《白蛇: 缘起》,同样直译为 “WhiteSnake”。观众从影片名无法获得影片的文化起底,仅仅会把它看作一部动物类的影片。类似滥用直译的中文影片名近年来还有很多,如经典影片《刘三姐》,英文名为 “ThirdSisterLiu”, 影片《白毛女》的译名为 “TheWhite-hairedGirl”, 《赤壁》的英文片名是 “RedCliff”, 这样的译名使电影所展现的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荡然无存。

(二)迎合英语观众,过多效仿国外影片名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也有很多译者关注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文影片名的时候会特别重视目标语国家观众的已有背景知识,出现了一些国人看不懂、外国观众更不知所云的影片名翻译。例如,由喜剧巨星周星驰主演的系列喜剧《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英文片名译为 “ChineseOdyssey1:Pandora’sBox” ,即《中国的奥德赛1: 潘多拉宝盒》。看到这样的片名,西方观众应该很容易猜测到影片大概内容,因为《奥德赛》是《荷马史诗》中的一部,讲的是英雄奥德修斯海上的冒险故事。[2]而该影片是以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品《西游记》为依据来拍摄的,译者选择《奥德赛》来吸引西方观众观影,这样的译名是不恰当的。再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英文片名为 “I’mNotMadameBovary”,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李雪莲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她为了纠正这一说法,经过十多年的申诉,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回公道的故事。通篇内容涉及的是“潘金莲”这个名字,而从未出现与包法利有关的信息,译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理解而采取了该译名,但事实上效果并不乐观。这都是译者用西方经典的文化文学作品来取代中国文化文学作品的尝试,以求达到“入乡随俗”。类似的影片名译法还有很多,如《黄飞鸿》,英文片名为 “OnceUponaTimeinChina” (《中国往事》),不难看出,该译名效仿了美国一部名为《美国往事》的影片名,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大佬的故事。译者从黄飞鸿的成长过程看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为了激发西方观众的观影欲望而采用了西方文化中观众熟悉的表述进行了翻译。

(三)忽略了语言差异,译文缺乏语言美感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和汉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英语重视直截了当、言简意赅,讲究的是委婉和韵味,汉语表述尤其注重对仗工整,以求意境美、音韵美、句型美等。但是,在很大一部分中文影片名的英译中却是缺乏美感的。例如,著名的浪漫爱情喜剧片《北京遇上西雅图》,英文片名译为 “SeekingMr.Right”。该片讲述的是只身来到西雅图待产的“拜金女”文佳佳与月子中心司机Frank之间的浪漫爱情奇遇故事,从中文片名来看,观众不难感受到浪漫的气息。然而,译文却很直白,丝毫没有了原来的浪漫气息,丧失了原来片名的美感。再如,由邓超导演并主演的剧情片《银河补习班》,英文片名为 “LookingUp”,似乎看不到原名的影子。该片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从中文题目的“银河”,观众不难感受到时光的漫长,而译名似乎缺乏了这种语言的含蓄美。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霸王别姬》译为 “FarewellMyConcubine”,《花样年华》译为 “IntheMoodforLove”,《唐伯虎点秋香》译为 “FlirtingScholar”等。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加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为密切,中文影片也越来越多地登上了国际电影节的舞台。其中不乏一些优秀影片因为英文片名的欠缺而与大奖失之交臂。比如,影片《孤男寡女》,作为2000年度香港地区票房最高的华语片,片名被译为 “NeedingYou”, 最终败于当年经典影片《卧虎藏龙》。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影片名翻译技巧

弗米尔指出,目的论对于翻译的重要贡献就是“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替译者松了绑,让他们不必局限于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却常常是毫无意义的直译”[3]。目的论的翻译三法则,其中最高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的目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就应该随之改变。这一观点为一些特定语境翻译中所出现的“增、减、改、编”等翻译现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对于电影片名而言,它既能够体现电影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电影制作者用来进行宣传、吸引观众眼球、进而提高票房收入的重要标识。简而言之,电影片名具有四大功能: 文化传播功能、审美艺术功能、商业效益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因此,结合目的翻译理论的翻译理念,笔者在分析了近年中文影片名翻译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适合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技巧和策略。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指的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尤其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4]就汉译英而言,直译指的就是在不违背英语文化原则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翻译方法。但值得提出的是,目的论提倡翻译活动要服从于目的法则,即要以达到文化信息交流的目的为准则。直译所看中的字面结构对等是要在能够保留原文意思,避免造成误解的前提下来实现的。综观近年来一些成功的中文影片名的英译,其中不乏一些直译运用很好的例子。如由吴京执导的动作军事片《战狼Ⅱ》,讲述了被开除军籍的冷锋遭遇人生滑铁卢,本想漂泊一生,却无意中被卷入了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无法忘记军人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的故事。译者结合中西方文化中军人形象的共性,采用了简单的直译法,译为 “WolfWarriorsⅡ”,很恰当地表达了影片的原本含义。类似直译成功的中文影片还有很多,如《流浪地球》(WanderingEarth)、《疯狂的外星人》(CrazyAlien)、《疯狂的石头》(CrazyStone)、《狼图腾》(WolfTotem)、《红海行动》(OperationRedSea)等。这些直译的影片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原名的含义,为影片的成功宣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述,需要在译文中摆脱原文的禁锢,重新寻求另一种能表达相同意义、达到相等效果的表达方法,或根据影片内容和情节对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等进行较大的改变或调整。这种译法是在直译无法恰当表达翻译目的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比如,《地久天长》讲述的是两个家庭因为一次意外而产生矛盾,甚至其中一家由北方远走遥远的南方,相隔三十年后再度聚首的故事。译者从影片内容出发,选择了意译法,名为 “SoLong,MySon”。再如电影《刮痧》,由于“刮痧”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如果直译为“GuaSha”,西方观众会一头雾水,为此,译者适当地增加了一些词汇,采用意译法译为 “GuaShaTreatment”,简单地在原名后加以英文解释,不失为一个传神之作。类似的经典意译中文影片名还有很多,如《中国合伙人》(AmericanDreamsinChina)、《人在囧途》(LostOnJourney)、《城南旧事》(OldDaysInSouthernBeijing)、《南京,南京》(CityofLifeandDeath)、《无问西东》(ForeverYoung) 等。这些意译的影片名选择恰当的增减方法使影片既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又激发了西方观众的观影欲望,为这些中文优秀影片迈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三)音译法

音译本义指的是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那么,在中译英的过程中,音译指的应该就是用与英语相近的拼音或发音把汉语翻译过来,这种翻译方法常见于人名、地名的翻译。这种方法用于中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时,一般也适用于以人名、地名等作为名称的影片,这样有助于保留中文的文化背景,同时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近年来的中文影片名英译也有不少采用音译,直截了当地传达了影片的信息。例如中文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的故事。其英文译名为 “NeZha”, 没有采用其他译法,而是简洁明了地把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名称呈现给西方观众,这样更有利于观众接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中文影片名成功采用音译的例子也有不少,如《林则徐》(LinZexu)、《周恩来》(ZhouEnlai)、 《花木兰》 (Mulan), 等等。这些中文影片名采用了直接音译法,即采用汉语拼音来翻译,很好地传达了影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既吸引了中国观众,又赢得了国外观众的眼球,也有效地帮助了汉语拼音的国际化传播,增强了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创译法

创译法重在“创”字,指的是在直译、意译和音译等方法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原影片名的含义时,译者需要结合影片内容、情节、风格等对影片名进行再创作,即重新命名的一种翻译方法。[5]究其根源,创译法隶属于意译,是最能体现译者以翻译目的为主的目的论翻译理论的一种方法。因此,创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为导向,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西方观众的理解困难,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采用英语表达出中文影片的情节和思路,是译者灵活运用英语对中文影片名的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当然这种方法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精通中西语言文化,两种语言的转换也要达到灵活自如的水平。采用创译法使影片名再放光彩的中文影片也有不少。如曾经由于饱受争议而档期推迟的剧情片《狗十三》,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该片的片名可以说是相当汉语化,其中涵盖了一种对影片反映的内容的戏谑。想要直接翻译其片名并且激起西方观众的观影欲望着实太难。因此译者大胆采用了创译法,根据影片主要内容将译名定为“EinsteinandEinstein”,使得中西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融。类似采用创译法的影片还有张艺谋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译名为 “TheFlowersofWar”, 《大城小事》译为 “LeavingMe,LovingYou”,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译名为 “TheAppleofMyEye”,《老师·好》英译为 “SongofYouth”等。这些影片名的英译都是译者以翻译目的为中心,摆脱了原有片名的束缚,舍弃了字对字一一对应的翻译方法,从影片内容出发,对影片名的再一次成功创作,实现了电影片名的美学和艺术价值,不失为中文影片名翻译中的典范。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一张金字名片,它承载着影片的情节和内容,融合了信息传递、文化传播、艺术美学的体现以及商业价值等多重功能。可以说,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与影片名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国际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按照“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路演艺界人士拍出了不少高水平的中文电影,使中国电影得到了长足发展。众多中文电影要走向国际化,这就对影片名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幸目的论的提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因此,译者在进行中文影片名的英译时要以翻译目的为中心,心中装着观众,恰当选择多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从而使中文影片英译名更好地反映影片内容,吸引观众,实现商业价值,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目的论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让句子动起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