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写作主体,提供写作支架
——高中写作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2020-03-03徐悦悦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建构支架课堂

徐悦悦,任 强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引言

从社会发展来看,由原始的结绳记事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便捷通讯,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表达与交流。从学校教育来看,写作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分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12个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第2项就是语言的表达与交流。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也有“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与写作相关的内容[1]。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在当今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在真实的高中写作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写作教学存在哪些问题?现有的写作教学模式是否真正有效?写作课到底处于语文教育中的什么位置?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高中写作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层面而言,任何教学实施的成效都与学生、教师和教学过程等因素密切相关。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写作呈现出的最显著的问题就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不想写,这是由于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产生的直观表现。其二是不会写,这是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能力归因。[2]学习动机和学生能力构成了学习发生的基础和条件,而造成这一条件弱化的关键原因就是教师和教学过程两个直接相关因素。

(一)课堂主体不明确

当代新课标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然而这种教学理念并没有完全落实在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真实写作课堂中,教师无法从学生的“贴身管家”角色中完全转变出来。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我讲你听,我改你看”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也导致了学生写作的动机缺失,丧失了写作兴趣。

1.“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教学指导启发学生把握写作的关键点。然而在真实的写作教学中,较多的教师还是采取“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首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无法把比较抽象的写作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因而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不伦不类。其次,写作是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表达的过程。教师过多的讲解会减少学生对于“如何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丧失写作兴趣。学习动机的缺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思考,不愿动笔。

2.“我改你看”的批改方式

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中,比较多的教师仍然习惯性地采取“我改你看”的批改方式。一方面,教师费时费力的批改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缺乏针对性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却不知道如何改正。另一方面,高中繁重的课业批改负担使得很多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评价反馈。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草草应付公事。作文批改方式的多样化也应该是高效写作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全批全改的模式只能让学生停留在粗浅的理解层面上,学生作文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3]。

(二)没能提供有效的写作支架

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为了帮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的过程,教师围绕写作结果所创设的所有过程性的教学活动就是“写作支架”,包括写作程序支架,写作概念支架,写作策略支架等等。[4]学生写作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不会写”,而导致其写作能力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写作的支架式指导。从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两大重要方面来看,首先,阅读作为最直观的辅助手段,没能发挥其支架的作用;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缺少生活化指导,使学生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支架。

1.阅读没能成为写作的支架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叶圣陶、夏丏尊先生认为写读书笔记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5]。可见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大量阅读优秀的作品,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又能为写作提供支架。

然而在高中写作课堂中,就普遍存在“读写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从教师角度而言,很多教师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在进行阅读和写作课的时候,教师仅仅是简单地布置下完成读书笔记的任务,就让学生自己挑选杂志阅读。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和投机取巧的想法——课上随意记上几笔应付作业,读书只是看个热闹,读完也就抛之脑后。

因此,在进行接下来的写作课的时候,就不能避免的出现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情况。从课堂的时间局限性来看,短短三四十分钟很难进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更不要说读完有什么感想可以抒发表达。对于写作来说,仓促的时间只能完成仓促的文章。很多学生课堂写作只会套用固有的模板,难以完成高质量的作文。

从学校软硬件设施角度来看,很多学校阅读课上提供的书籍都是搁置很久的杂志小说,缺少经典性和可读性。这也直接导致学生不能通过看书引发积极思考,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而在这种阅读和写作割裂的教学模式下,完全不能突出阅读对于写作的支架作用,所以也就不能“下笔如有神”了。

2.日常生活没能变成写作的有效支架

真实的生命体验是写作第一手的素材来源,也是过程化写作指导的重要环节。在生活中创设写作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取写作的素材,又能够锻炼学生写作的真实性。然而在写作教学中,相当多的老师忽视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没能利用好零散时间创设合理的写作活动,使学生写作缺少有效地支架式指导。

第一,学生写作的过程也是他对生活的世界认知建构的过程。然而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缺少真实的生活体验。这导致了学生写作缺乏内在驱动力,写作只是应付公事,作文陈词滥调,缺少创新性和真实性。所以很多学生面对一篇习作,难免出现“不想写”的心理状态以及“不会写”的写作困境。

第二,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都直接点明了生活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6]。然而传统写作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和写作的功能性、结果性的建构,而忽视了写作原本的表达交流的功能。这种缺少内涵性与真实性的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写作中无法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有效的写作支架。

二、突出写作主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针对当前高中写作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重视写作课的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动态生成的课堂。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就是构建交流,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堂有章可循。对于课堂主体而言,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认为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基本策略。但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需要在教师有意义的问题的引导之下,通过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建构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模式。

下面,我们以在山东某中学的高一年级的写作课“亲情”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在写作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课开始之前,教师先布置下任务——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真实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为课堂作文教学提供素材。课堂伊始,先通过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为父母做的事,通过亲身经历把学生带入到亲情的氛围当中。然后教师先通过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引导提问让学生说一说听了歌曲,你脑海中产生了怎么样的画面。学生热烈讨论过后,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为父母做了一件小事,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又为你们做过什么?你们经历过哪些被亲情包围的事例?”由此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了热烈讨论。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事例,教师加以指导点拨。最后,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下水文”对学生给予启发。

整堂写作课内容充实,课堂连贯。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创设情境,课中问题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过程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解决了学生“不想写”这一动机缺失问题。

(二)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堂高效的写作课是要由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共同建构的。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思考。

1.创设模拟情景

在高中写作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创设模拟情景。教师在引导中要注意贴合学生生活环境,从生活化情景模拟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敏感性。例如在进行“亲情”为主题的作文讲解中,要注意把握生活中的小事,通过角色转变来的情景创设进行换位体验。这样既可以提供素材,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2.引导主要问题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余映潮老师在其阅读教学中提出了“主问题”的教学思考。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他写道:“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活动’,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7]这一点在写作教学中同样适用。在进行一个“亲情”主题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该写作主题的主要特色,通过创设有关于“亲情”的特色的“主问题”——“有关亲情的事例”来进行引导,以此来推动学生思考。

3.加工教材知识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再创造,再加工。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把握,对其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进行多角度分析,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要把过多的讲解时间转化为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讨论成果,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4.实施互批互改

在作文批改上要注重学生互批互改的批改方式。写作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批改反馈。一方面,互批互改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提升对一篇文章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互改的方式既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批改反馈的兴趣。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读文章和评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此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在阅读和生活中提取有效的写作支架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之前存在一定的梯度。对于写作教学而言,而要到达这一潜在的发展高度,就要为其搭建写作的支架。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支架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特性。[8]一方面要在阅读中发现写作的内容支架,另一方面要以生活化写作指导的形式搭建写作支架。

(一)在阅读中发现写作支架

建构主义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输入,而是通过读者的吸收理解将所阅读的文本转向为新的文本,从而建构新的认知产品。新的认知产品产生的关键在于学生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和体裁的文章,不光对于“写了什么”有清晰的把握,还要对“怎么样去写”产生自己的独特领会。[9]这就体现了阅读对于写作的支架作用。学生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通过大量阅读优秀的作品,发现写作所需要的写作支架,以此培养写作能力。

1.要从精读课文中学习写作技法

经典文章是我们获得的第一手阅读材料。在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既能保证学生所阅读的文章的质量,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深度学习。因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分析和遣词造句的训练。[10]对于一些细节描写到位的经典文章,可以让学生学习其写作技巧,从而为写作提供有效支架。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鲁迅的《祝福》一文的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从初到鲁镇的“顺着眼”,到再到鲁镇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光,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了”,再到她“没有神采的眼睛”,还有最后的“直着眼”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形象表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通过有意义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描写特点,然后将文章中的写法特点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支架,引入到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这一写作支架,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关于细节描写的写作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比如,在阅读一些优美的古诗文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和扩写。如学习《行行重行行》一文,学生通过对该诗的阅读感受,能充分理解诗歌展现的意境,从而建构出新的“认知产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情景,让学生用白话文描写出思妇的感情经历。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对诗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要在日常的阅读和学习中发现写作支架

写作支架存在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写作前的活动设计,以此来搭建写作的内容支架。教师要抓好平时的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欣赏交流活动。教师提前布置好阅读任务,每次上课之前让一名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自己欣赏的名篇名段。对于写作训练来说,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每周一次的课堂上,一定要在平时就注意锻炼学生的能力。可以采取每周一篇周记的办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也能帮助学生宣泄情感。

定期观看优秀影片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支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过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精神压力巨大,生活也是标准的两点一线,缺少趣味。定期给学生播放优秀的影视作品,既可以让学生精神得到一定的放松,又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由于影视作品的展示精神情感更加直观,所以也更容易触及内心引发共鸣,这对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效果也更加显著。播放完成之后再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观后感,等到课上的时候共同分析鉴赏。

(二)进行生活化写作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落实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合作与双向交流对话的方式达到对自己生活真实的意义建构。所以教师要注重写作教学中的生活化写作指导,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搭建写作支架。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写作内容缺少真实性的根源在于缺乏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获取材料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鲁迅曾表示:“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俄国作家契诃夫也把良好的观察能力看作是一个作家的“第二天性”。[11]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作为观察对象,调动学生对于观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选取时下流行的相关资讯,根据教师给予的观察主体,让学生通过对图片以及视频内容的观察从多个角度写出详细的分析报告。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细致观察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每周布置一次观察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钻研较为复杂的人或事物。通过不断地进行“演示——观察——表达”的训练,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下描写出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最终用观察日记的方式展现观察的结果,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培养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

生活化写作教学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从个体生活拓展到群体生活,从自己的经验联系到他人经验。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多向互动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让学生学会和教材对话,和作者对话。荣维东教授认为写作中的语境包含语篇、交际、文化三个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在写作中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结合文章的形式和意义,建构语篇交际目的所涉及的主体(作者),对象(读者),交际目的和话题共同构成的问题空间。[12]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和作者对话。结合自身文化背景,建构以读者和作者为核心的双向对话交流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时代,感受作者的人生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朗读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最终呈现书面化的心理感受。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的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通过背景引导带领学生进入作者情感世界。其次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和意象分析,培养学生的画面感和乐感,把学生带入康桥的美景。最后让学生通过的分析理解形成对于诗歌的整体感受,训练学生情感的抒发表达以及具体诗歌的写法。

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认真领悟其内涵,严格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义融入日常的讲课授课过程中。想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就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使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并通过生活化写作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写作的支架。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主体的课堂参与度,带领学生在动态的课堂模式下,感悟生动多变的语文世界。要在阅读和生活化的指导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逐步扩宽学生的思维,最终整体提高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建构支架课堂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美在课堂花开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