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市级三级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与规划
2020-03-03贺胜男朱娴博戴知彦
贺胜男,朱娴博,戴知彦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基本遵循,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帮助他人为目的,使用科学方法开展的服务活动[1]。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工作在医疗领域的延伸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改善患者医疗经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与医疗团队合作,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服务患者、家属及社区民众,协助他们处理与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社区民众的健康[2]。
1 发展医务社工的必要性
健康中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为医务社工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这一举动表明“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大力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提升社会对生命健康关注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发展方向[3]。新时代新使命,医务社会工作蓬勃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常州地处长江三角苏南地区,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美称,经济实力较强、文化底蕴深厚。但受环境氛围所限,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其从业人员和专业研究人员匮乏,尚未形成系统的社工管理机制,医务社工基础相对薄弱。我院作为本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于2006年率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医院内涵提升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引入医务社会工作将成为现代医院改革创新的必然。大力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一方面因为其符合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与医院良性发展的需求相契合,能起到助推作用。为此,我院以学习国内外开展医务社工的成功经验为基础,于2018年正式启动医务社会工作。通过制定并实施“12345”发展规划,即“一个核心、两个侧重点、三步走战略、四项结合、五个方向”,多措并举,将医务社会工作融入医院改革发展大局,取得一定成效。
2 医院开展医务社工的实践
2.1 围绕一个核心
作为一家深具社会责任感的公立医院,我院从引入医务社会工作之初,即明确始终围绕“患者为本”的核心。这既是医疗服务的根本,也是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初心和遵循。“患者为本”是指医院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服务。我院医务社工的实施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改善就医体验为中心,构建以患者需求为主导的服务模式。通过调研、反馈,促成患者需要、社会期望和医院发展内驱充分融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2.2 明确两个侧重点
2.2.1 人才集聚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医务社会社会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内外经验表明,培养高素质医务社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社会工作者经过对应的、科学的、系统的医学培训成为医务社工;第二种是医务人员通过专门的社会学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成为医务社工[4]。2018年,我院成功招聘1名医务社工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完成临床轮转学习和上级医院进修后,已获得社会工作师专业资格。同时,继续推动医务人员,包括志愿服务和社会化用工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社会工作课程学习,取得执业资格,形成3-4名专科社工的人才配备。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对接本地社工协会招募社会工作志愿者,加强医学基础知识和服务规范的轮训,建立灵活有效的“医务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医务社工队伍。
2.2.2 实务推进
目前,大型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是以各医院的临床学科特点为基础,通过案例和小组工作等方法介入某种类型患者,形成了该学科领域的社工介入模式。我院根据各科室发展基础和先期工作试点,在全院范围实施重点科室以点及面的推进方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选择肿瘤科和血液科派驻专科社工开展个案工作,帮助解决患者或家属社会、经济、照护等问题突出的困难,促进康复;以专科基础为考量,选择心血管内科、血液科、神经内科、胃肠外科在社工指导下开展小组工作。活动形式方面,既有医务社工为主导的座谈会、病友会,也有病友为主导的小组互动活动,开展康复经验分享、心理恳谈等发挥病友自助互助能力,获得情绪支持和慰藉。
2.3 实施“三步走”战略
2.3.1 初期阶段:引入社工,寻找定位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向社会推广医疗资源,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医院一项重要的职责。引入医务社工后,我们首先明晰工作目标,即“三个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可以帮助医院处理什么问题。我们认为,医务社工所提供的心理支持,社会支援,康复协助都是医院服务更加人性化的体现,是公立医院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故将初期发展定位为公益服务。
2.3.2 发展中期:融入医院,发挥所长
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目前已经发展为职业,重要性日渐突出。深入发展这份工作,势必要求将其纳入医院已有的建制体系,将社会工作者接纳为医院正式员工,从而保障人、财、物基础,与医院内涵建设“同频共振”。目前,我院专职从事医务社工的员工都是正式职工,时间能力有充分保证,经过2-3年探索、整合和发展形成独立的医务社工部门,中期目标为业务拓展。
2.3.3 稳定推进:总结经验,完善机制
通过长期、稳定地开展个案管理和项目运作,形成较为完善的院内医务社工体系。在提升质量,有所作为的基础上,完善经验,形成运作机制。同时改进不足之处,创新理念和方式,实现量质并举。本期定位为提升品质,借助PDCA循环实现质量改进。
2.4 突出四项结合
2.4.1 结合医学人文关怀,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提供更有温度的人文服务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以往经验表明,医护人员受专业和客观条件所限,对于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无暇顾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关爱的日常落地。而志愿者群体人员流动性大,构成复杂,受政策、环境等多方因素制约,提供人文关怀的力度和频度也不稳定。人文服务在需求和供给上不平衡的矛盾亟需化解。医务社会工作者具有专业视野和稳定时间,可以作为人文关怀的有力补充和全新拓展。实践表明,医务社会工作者以服务临床为指引,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所思所想,掌握诊疗要点事项,能在实务工作中践行医务社会工作精神;与医务人员主动交流、深入探讨,因小及大,言传身教,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医护工作者的人文关爱理念;尊重生命,唤起爱心,帮助医务人员共同成长,将医学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形成社工-医务人员-患者的温暖传递闭环。
2.4.2 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支持服务的精度
整合社会资源,综合运用专业特长是社会工作者的优势。我院医务社工结合自身专业所学,能为确有所需的病患提供专业服务。体现为三大优势:①善于发现问题,主动寻找切入点。通过搜集资料,与相关科室建立联系,建立工作网络。在医务人员的转介指引下,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筛选出目标对象。②开展工作有的放矢,分清轻重缓急。针对经济社会支持不足,情绪波动大,诉求显著,心理防御能力比较薄弱,应对无效的病人,他们能主动介入,对接需求,及早给予帮助。③甄别不同情况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开展工作。针对临床患者千差万别的情况,他们采取个案跟踪、心理辅导、小组活动等不同方法,灵活运用“修心、谈心、关心、凝心”四心工作法,帮助患者处理实际问题,保持内心平衡,减轻心理痛苦。
2.4.3 结合志愿服务品牌,深化医疗服务进社区,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
我院2006年起开展志愿服务,十余年来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引入医务社工后放大资源协调,对接需求的优势,覆盖更多受益人群。医院志愿品牌“常青藤”健康共筑行动,以“三走进”: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事业单位为主要内容,其中社区健康共筑与58个社区建立联系,内容有义诊咨询、健康讲座、慢病干预、预防保健等。厚积薄发,玉汝于成。2014年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引入医务社工后,扩充了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加强业务素质培养,形成项目丰富、服务有效、队伍稳定的社区健康服务平台;深入社区,评估需求,整合资源,按人群划归服务时段,按季节安排服务专科,逐步向体系化、机制化、常规化方向转变;对接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社区民众健康档案,推动社区健康共筑体系的建立,突出了优势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的惠民特性。
2.4.4 结合心理辅导,搭建沟通桥梁,增加多元关怀的维度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医院也面临一些新的困境。高强度的工作任务,高企的职业压力使得医务人员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医务社工把关怀人群从患者家属扩展到医务人员,紧扣共性,尊重个性,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经验和手法,积极为医务工作者舒缓不良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一方面积极参与“巴林特”小组建设,实现医务人员的心理互助,另一方面运用项目设计加强医务人员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互信理解,促进家庭和谐。如开设了寒暑假“大手牵小手,爱心助成长”体验课职工子女专场,体验父母日常工作,增加“医二代”对父母的认同和尊重,实现多元化关怀,增加职工向心力和凝聚力。
3 展 望
3.1 完善制度建设
医务社会工作目前尚处于初始发展期,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举措势在必行。既要有行业标准,又要有个体化、符合医疗机构特点的具体制度。制度创新意义深远,我们呼吁其成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建立符合医院院情的社工制度是我们既定目标之一。
3.2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形象推广。从医务社工本身来讲,应加强公众沟通,通过展示专业技能,获得支持和认可。从社会支持来讲,公众媒体应设立特定版块,报道医务社工领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探讨医务社工制度,提高公众知晓度和认可度,让医疗机构及群众认可医务社工的专业价值。
3.3 培育社工文化
培育社工文化是医务社会工作深入人心的必由之路。深化社工文化建设可以从顶层设计、文化载体、品牌塑造等三方面着手,体现在内部管理、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文化品牌、举办文化共建活动、优秀典型交流分享会等,使医务社工获得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3.4 建立培训机制
专业化水平提升离不开长期稳定的医务社工队伍和人才集聚效应。随着医务社工工作的发展,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带动人才培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业培训,逐步形成成熟的培训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理论培训、实践探讨,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梳理回顾,将工作提升到专业化和具有实战应用的高度。
3.5 总结实务经验
完善实务研究内容,总结有效工作经验,落实质性访谈和效果论证,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为本地区其他医院、其他地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现实参考。
综上所述,医务社会工作作为衡量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公平性的风向标,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我院将坚持服务初心,以循序渐进的步调,逐步完善和规范医务社工工作机制,充分激发社工、患者、医务人员的联动积极性,将其打造成三位一体的有机载体:一个磨练意志、塑造品格、增长才干的发展平台,一个富有关爱、和谐温馨、充满阳光的心灵港湾,一个点燃热情、孕育希望、实现梦想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