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的互补性研究

2020-03-03艳,静,伊,昊,

关键词:国学语文课程教材

郑 艳, 惠 静, 初 伊, 王 昊, 郑 阳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语文课程与国学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传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渠道,理应发挥其重要作用。笔者对现有国学教育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发现,研究者对国学校本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就现有成果来看,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校本课程研究论文不足30篇。魏珂(1)魏珂.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价值及策略[J].语文建设,2018(6):75-77.、张素丽(2)张素丽.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价值与目标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1):39-45.等人虽然肯定了国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但并未提出可行的教学建议;常婷(3)常婷.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微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4-6.虽提出了要在国学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尝试,但也仅为微观探讨,不成体系;黄济(4)黄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5(2):3-16.的相关研究注意到了国学校本课程和语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但也只是将国学校本课程作为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国学教育的辅助手段。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同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不应孤立对待。鉴于此,本文将从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两者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探索其互补的实现路径,使国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现状及其与语文课程的对比分析

(一)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开设现状

为了解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开设现状,笔者共走访调查了大连市的40所小学,发现其中31所小学(占比77.5%)并未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其余9所小学虽开设了国学校本课程,但从课程内容上看,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教学指向性不明显,教学内容较随意,且无法满足小学生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学校缺乏对国学校本课程的整体认知,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成长的巨大价值;二是教学内容难度过高,不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造成小学生学习困难;三是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单一,缺乏趣味性,致使小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四是教学方式上过于注重诵读,机械地进行知识灌输。单纯的知识化教学并没有通过感悟和体验真正触动小学生的情感与灵魂,反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与“神”的分离和“根”与“魂”的丧失(5)李录琴,常宝宁.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8(1):55.。

对开设国学校本课程的9所小学的调查发现,经过1~2学期的国学学习之后,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有所提高,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也在增大,但部分小学生对国学的学习热情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减。有些教师对国学的认识仍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国学只是古诗文与启蒙读物,仅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未能真正认识国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国学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往往出现国学讲授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的重复,加之课时较少,无法真正满足小学生对国学学习的需求。

(二)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师的关注点偏向文学史,而相对忽视文化史

国学作为一门学习内容相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交叉与融合的产物。调查显示,目前开设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学校大多把国学学习作为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学习的拓展和补充,教师只注重小学生对文本的字词解释、常识积累、文学风格等文学史方面的学习,忽视国学中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也很少关注蕴含在其中的古人智慧、思想和人文情怀。事实上,文学本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大千世界、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既然将国学作为校本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就应当客观地认识其教学意义,将文学史、文化史的相关知识和思想一并融入,这样由中国汉字所书写和传达出来的审美才会更加具体、真实地突显出来。

2.教学中多融入地方文化内容,而较少涉及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

调查发现,大连地区80%以上的小学都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校本课程,并且有地方课程的教材。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辽宁省地方课程教材《人与社会》(每学期一册),教材的前三或前四单元一般都为国学内容,是国学地方化的一种补充。其课时多为每周1节,个别学校为每周2节。我们还发现在大连市小学生期末考试以及各区的抽测中多次出现有关大连地方文化的题目。作为一个地区传统习俗、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等方面的结晶,地方文化是人们生存与发展极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6)李臣之,郑玉平.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与如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13-17.。在地方校本课程中渗透国学的相关内容,更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小学生国学文化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不论是在国学校本教材中,还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都较少涉及外国文化,有关中外文化交流与对比的内容更为少见。国学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纵向发展的历程,也让小学生横向地了解外国文化。在中外文化对比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正确、理性地看待并尊重外国文化。

(三)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的对比分析

1.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相较语文课程,国学校本课程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小学生对于书法、礼仪、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学习愿望和期待,基本上都可以在国学校本课程中得到满足。同时,对于语文课程很少涉及的武术、茶艺等内容,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场、营造课堂氛围的方式为小学生带来较为真实的体验。

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学的侧重点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以文言文的教学为例,国学校本课程更多地重视对文本历史背景、事件缘由及其蕴含的情感和精神的了解与把握;语文课程则更注重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与熟记、语法现象的梳理与归纳以及实际应用。厘清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在内容上的相似与差异,以及两者在相似内容上教学侧重点的不同,能够增进小学生对国学的整体认知和把握。

2.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国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的。通过阅读、背诵和领悟国学中的经典文化,可以积累很多有哲理的、优美的词汇,了解大量经典的故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学生将来的写作、演讲等打下良好的基础(7)陈蕾.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J].科教文汇,2020(481):149-150.。从语文学科的发展来看,多让学生涉猎文学经典,既符合现在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又可做到“文”“道”兼顾。语文课程中,教师更多地使用朗读法、谈话法,师生合作交流、互动分享,产生思维碰撞,形成共识;国学课程中则有很多内容是让小学生先行预习,教师课上再进行讲解分析,小学生的主动意识会更强,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小学生发挥和延展的内容也更多。

3.从课程安排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在教学频率上有较大差别。国学校本课程基本每周1节课,只有极少数学校(40所里面仅有3所)每周2节课;语文课程则是每天1~2节课。两者上课时长均为40分钟。由于国学校本课程课时较少,教师必然要加大输出量。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势必造成小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兴趣、形成体系。

二、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互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8)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EB/OL].[2019-10-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国学校本课程同语文课程共同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但其学科内涵及其发挥的具体作用是有明显差别的。国学校本课程侧重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与文化”,既有跌宕起伏的王朝兴衰、星辉灿烂的百家思想,亦有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复杂的人生体悟。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则相对偏向于“语言和文字”,侧重培养小学生掌握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和文学素养。语文课程中关涉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国学、热爱国学的路径,而国学校本课程则引导小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内核,体悟中华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源远流长。只有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的共同旨归使其互补成为可能

无论语文课程还是小学国学校本课程,都致力于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其民族归属感上有着共同的诉求和旨归,两者都关注小学生的母语启蒙教育。此外,两者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共通之处。例如,存在于国学校本教材与语文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虽然在选取题材和篇目数量上不尽相同,但其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要求是一致的。不论是语文课程还是国学校本课程都依托教材进行教学,两者教学内容上的相似与互通是其形成互补关系的重要条件。

(二)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各自的特点使其互补成为必然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让两者的互补成为必然。例如,小学国学校本课程选材包罗万象,从先秦诸子到史书传记,从上古神话到诗词曲赋,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虽然选材广泛,但内容选取却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由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设计,极易出现内容随意和混杂的现象。而小学语文课程偏重于对小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并能有意识地进行美育的渗透,教学内容的设置具有系统性,教学篇目的选取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小学生进行母语学习;但也存在着传统文化内容涉猎不够宽广,文学、文化思想的延展不够深远等方面的不足。

基于此,无论是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发展,还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需要扬长避短。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能力,而偏向文学性和文化性的国学校本课程则可以使小学生更自由地遨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各自的侧重点,避免因内容选择的不科学而使小学生的学习重复、低效。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它们之间的互补成为必然。

三、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互补的实现路径

语文教育“素养本位”的要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学教育应如何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并释放活力,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取样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实现两者互补的建议。

(一)丰富完整又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互补的基本前提

1.国学校本课程要多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学教育以素养为纲,在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学校本课程应为小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其看到语文课程背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滚滚长河,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使小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不断精进。内容的宽广虽是国学的优势,但也成为其教育的最大弊端——可能因取舍不明而步入大而空的误区。国学可以大到囊括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而针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亦可以小到对《三字经》《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都要挑挑拣拣。所以,国学校本课程必须充分挖掘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让小学生带着尊崇、热爱之心去学习、探究与理解,真正把国学校本课程和语文课程区别开来。

2.语文课程更应注重小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应用

语文作为小学生认知学习的主要学科,其教学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我们强调的传统文化,还有科学世界和自然文明等内容。其优势在于满足小学生基本认知的学习需求,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但是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语文课程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远不如国学教育那么精细、深刻。所以,语文课程更应该明确自己的指向,着力于小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帮助小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建立语言材料之间有机的联系,使之结构化、系统化。为小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学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二)相互观照又各有侧重的教材编写与使用是实现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互补的重要条件

1.国学校本教材的编写应提倡专题化

国学校本教材的编写不像语文教材那样需要完整的系统和严密的逻辑,较之语文课本庞大缜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系,国学校本教材更具有灵活性、趣味性与可操作性。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精选几个重要的文化知识点、文化现象或几种文化精神进行专题研究,并有所拓展。这些研究专题的选取可以与部编版语文教材相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总容量减小而传统文化篇目却有所增加,教材按照低中高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从汉字文化、古代蒙学读物、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等多方面进行选材(9)倪克智.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特点和教法初探[J].甘肃教育,2018(20):102.。国学校本课程可以从此入手,对部编版教材中涉及但却未能深入研究的内容和专题进行拓展、提升。例如,面向小学1~3年级学生的国学教材中,可以有“礼、孝、诚、仁”的童蒙;有“花、鸟、鱼、虫”的万象;有“修身处世、见贤思齐、以史为鉴、名胜古迹”的立德之探寻……这些都以其短小精悍的文句与纵横捭阖的情怀观照学生心灵,重在“唤醒”——感受生活、认识自我,使传统文化真正在祖国的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2.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基础性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规律,侧重对小学生基本的识字能力、读写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小学低年级教材关注对小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一定的汉语拼音知识、汉字音形义知识、简单的阅读和写作方法等;中高年级教材则更注重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使他们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后,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开篇就是5课识字教学,然后是拼音教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用两个板块8课进行识字教学。由大量的识字任务可见教材对小学低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关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其第二单元包括《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4篇课文,单元目标分别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和“学习写读后感”。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一单元属于文学名著欣赏,但由于教材编写的整体性,其教学侧重点仍是语文阅读方法的教授和对小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虽然语文教材的灵活性相对较差,但其完整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清晰明确的语文能力培养目标,对小学生全面打好语文基本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灵活多样又各显己长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互补的有效手段

1.国学课程要开放融合,充分利用多样化课程资源

在校本教材编写还未达到科学性、系统性的完备要求的情况下,课程资源的利用尤为重要。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摒弃“课程材料观”,树立“课程资源观”,来认识、研读和使用教科书(10)彬彬.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常常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视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导致课堂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应开发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以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大部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够满足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但却无法满足小学生学习国学的需求,语文教师内在国学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提升语文教师国学素养的情况下,可以请有国学底蕴的其他教师及相关人员为小学生授课,如请复州皮影戏的传人为小学生讲皮影的历史与发展,请东北大鼓的传人给小学生介绍大鼓的特点和影响……这样既可以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同时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个拓宽眼界、提升素养的机会。国学学习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还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去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去街头走访吹糖人的艺人,去博物馆参观甲骨文的残片……国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学和文化知识是充满趣味性的。因此,国学教师要带领小学生走近国学,进而使其亲近国学、热爱国学。

2.语文课程要探究合作,贯彻开放性教学原则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教师既是课程的讲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国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更具开放性。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教学计划等方方面面的制约,教学方法也相对受限。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贯彻开放性教学原则。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本身,更应注重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的联系,了解小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水平,把握好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情境建构之间的平衡(11)王欠文.中小学课堂情景教学设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和谐情境,促进小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另一方面,要带领小学生对篇章进行有个性地解读,提出不同的观点,启发小学生思考、辨别,鼓励他们展开思想辩论。通过参与思想争鸣,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周密全面又统筹兼顾的设计与规划是实现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互补的根本保障

1.注重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与使用

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指出:“课程开发有不同的层级:国家一级的,地方一级的,学校一级的……今日的一般趋势是,学校在课程开发中起着创造性的作用。”(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4.现阶段,要使新兴的国学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得到长足发展,使其在与语文课程的优势互补中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学校层级应加大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与统筹的力度。语文课程资源完备、丰富,国学校本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是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并统筹协调的关键切入点。针对亟待解决的国学和语文课程资源问题应作“未来建设”与“当下应用”两方面的规划。在“未来建设”方面,重点应完备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纸质资源包括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的编写、课外图书资源的引进等,电子声像资源包括配套教学课件制作与网络课程的开发等。由于涉及物力、人力的多方面投入,且有较长研究开发周期,学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并作整体规划。在“当下应用”方面,则要考虑课程研发周期与学生发展需要:其一,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带领小学生走进这些文化场所,使他们对文学文化有切实的感受与体悟,激发其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其二,可将现有的相对较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分类整合,应用于国学校本课程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现有语文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也符合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互补的根本要求,亦可在资源共享中突出两者的差异。

2.加强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师资队伍的统筹培养与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课程从研发到实施的主要参与者与执行人。因此,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实现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的良性互补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多数学校缺少与新兴的国学校本课程相匹配的师资的现状,学校可以在新招聘的教师中有目的地培养国学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的专职教师,也可以在现有的语文教师中选拔相对年轻、有探究热情并教有余力的教师,使之兼任国学校本课程教师。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可以设计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专职教师和语文课程教师共同参加的通识课程,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探讨、评价交流的实践课程。这样,既可以使新教师在充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探究小学国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又能让语文教师对国学教育有所关注和涉猎,共同促进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的互补与融合。

猜你喜欢

国学语文课程教材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