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态伦理反思

2020-03-03王木林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伦理权利新冠

王木林

(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大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其来势之猛、传播之快、防控之难前所未有。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全国上下积极应对,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攻坚克难,体现了万众一心、团结协作、自强互助的时代精神风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引发的一些伦理问题,值得人们予以重视和反思。从生态伦理而言,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

一、新冠肺炎疫情与生态文明

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从而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同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严重的生态伦理问题,人们初步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动物,而非来自实验室,更不是人为投毒所致。那么,疫情告诉人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从人类历史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就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并且扬弃的结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生态文明绝不仅仅是表面上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应该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

二、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态伦理问题分析

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生态意识淡薄。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出现许多生态伦理问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我们一谈到生态环境问题,就只看到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却忽视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从而造成生态危害,导致出现诸多因动物引起的生态伦理问题。在疾病防治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在现实中人们更为重视人类的疾病防治问题,而往往忽视动物的卫生防疫工作,特别是人畜共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事实上许多人类的疾病是动物携带的病毒或人畜共患疾病所引起。

近年来,频频发生捕杀虐待动物事件,特别是捕杀虐待国家保护动物的暴行,增加了社会的戾气,引起公众强烈谴责。反虐待是人们对动物保护认知水准的最底线。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类人猿是人类的祖先,“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群居的动物”,[1]553他们曾在原始森林里和动物们一起生活了数百万年,走出森林后留下的化石、壁画、楔形文字、图腾,无不展示着人类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动物是人类的祖先,人与动物结下了物种之源,如今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虐待动物虽然是违背公序良俗、损害群众利益,但依然屡禁不止,越演越烈,有的严重伤害动物的行为,甚至还与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侵害合法权益,危害公共秩序。经营非国家保护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现象非常突出,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在动物实验的问题上,人们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一方面,人们通过对动物的解剖实验来了解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从而掌握各种外界因子对动物生理或者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将新研究出的药物制剂或疫苗,在动物体中进行实验,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掌握疗效和药性,再运用到临床治疗。越来越多人从伦理学视野提出了动物实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以及实验动物的保护和福利保障等问题,这些已成为学术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

三、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态伦理审视

(一)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动物有机体,人在食用动物肉类或者与动物接触过程中受到感染,这就引发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人与动物关系的重大问题。“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209人首先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从人类社会产生开始,人与自然既相互分离又相互统一,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产生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就是人对自然态度的一个缩影。“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3]9人与动物依然是主客体关系。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性的运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动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美丽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链”把各种生物相互联结在一起,这些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水、空气、土壤、阳光等非生物因素,构成了地表生物圈。自然界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生态链”,一切生物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各个环节的“生态链”的基础之上。在生物圈中,人是能够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这是动物所不能做到的,人的这种特殊的劳动能力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并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的。人类自从能够使用工具和发明了火以后,给大自然以更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工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能力,从自然界大量索取自己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到大自然报复。因此,人类既然认识到了自然界中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就要使人类与自然统一起来,并且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二)动物的法律保护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国已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管理、法律责任等问题,[4]2-26但是至今也没有颁布涉及普通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人们期待立法保护普通动物,期望能够将保护对象扩大到普通动物,实现分类保护和管理。在动物保护立法上,我国的立法过于保守,除了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动物检疫法》外,普通动物的保护内容非常之少,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对象过于狭窄,无执行力与操作性是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缺陷,对于虐杀动物的行为,手段和程度不够明晰,缺乏实际操作性。普通动物是相对于野生动物而言的其他动物,它们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内也要受到保护。自然创造了一个物种丰富的世界,创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空间,但是近年来世界上各种动物种类灭绝的速度十分惊人,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危害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物种的灭绝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要通过健全动物保护法律,加强动物分类保护和监管力度,保障动物的福利,不受非法捕杀虐待,同时将动物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三)动物的生态权利

动物作为生物享有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和谐,保障自身物种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的有限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权是动物的唯一相对权利,是人类社会共同赋予动物的特殊权利。动物生态权利理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代表着人类生态伦理发展的方向,但是我国民众对动物权利问题观念淡薄,甚至许多专家学者也了解不多,常因误解而反对。人类之所以具有人权,是因为人类具有意识和思维,是精神世界的生活主体,也是能够对象性反思的独立主体。而动物和人不一样,动物不能成为生活主体,因此不具有实质权利,但拥有相对权利,这个权利就是人类必须赋予它的生态权利,不受折磨和虐待也是动物的生态权利之一。中华民族有着绵延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基因,秉持“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明观熠熠生辉。在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天地万物被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人是天地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万物生存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确立动物生态权,可以解决长期争论的人权与动物生态权矛盾的问题,肯定动物享有的唯一权利,就是说动物享有一定的受保护的权利,也解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人与动物的关系难题,为各国颁布动物保护法规提供了理论支撑。动物作为生物物种,有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发展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是有限的。当动物活动“行为”超出一定范围,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危害人类社会,或者造成生态失衡,动物享有的这种权利自然消失,比如动物攻击伤害人类或者蚊虫叮咬人类时,其生态权自动丧失。动物生态权,不是动物自身拥有的权利,是人类赋予动物的特殊权利。动物生态权利保障不是动物自身立法,而是人类为其立法。对动物生态权的保护不是动物自己保护自己,而是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对动物生态权的确认和保障。动物生态权,是相对于人类实质权利而言,动物享有的有限的特殊权利不是绝对的,是依靠人类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其享有。

猜你喜欢

伦理权利新冠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我们的权利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权利套装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