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从2.0到3.0
2020-03-03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根据《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我国大量城市已经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的城市从两年前占比57.7%增长到80%,而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占比则从42.3%下降到11.6%,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确实,始于2010 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已走过1.0、2.0 的阶段,目前正进入到3.0 的新阶段,其主要特征即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
新型智慧城市在各地的生动实践
当前,依托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科技运用,智慧城市建设已在全国部分城市得到成功运用。近日,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西贵港等地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2020(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主论坛上分享了各地在城市实践中的智慧经验。
北京市自2000 年即启动了数字城市建设,通过公共数据开放使用,倒逼政府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据悉,北京市制订了“十四五”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将以融合贯通的数据为核心、以应用场景的开放为手段、以高效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态为原生动力,提出到2025 年,把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
上海介绍了上海市“一网同管”、“一网通办”的优秀实践经验。上海市运用实时在线的数据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坚持“实战管用”的价值取向,以“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的原则,更加注重赋能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从整体上推动城市治理迈上新的台阶。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在武汉市应对疫情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中也发挥了巨大价值。
广西分享了贵港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发挥的实际作用。他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让数据为群众跑腿,极大提升了贵港市营商环境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推进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赋能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新基建”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有四个层次需要递进:首先,“万物互联”是基础;其次,海量数据是关键;再次,人工智能是引擎;最后,融合创新是目标。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是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未来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形态的重要内容。“新基建”意味着新机遇、新担当、新使命、新动能、新引擎,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生态、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的新型基础设施,将对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能力形成强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表示,当今人类发展已进入“人机物”混合、动态互联的社交时代,万物互联正在重塑全球城市发展形态。未来城市将进入智能孪生发展阶段,实现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持续进化,而建设智慧城市将成为21世纪的第一产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并在2022年达到25万亿元。伴随着新基建加速落地,2018年至2022年的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