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科创大走廊:四年跨越,打造硬科技的“创新策源地”
2021-01-09姚俊英
湿地蓝湾东南鸟瞰
2011 年,微泰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从杭州华星路搬迁落户至未来科技城。从当初刚搬来时马路上见不到红绿灯到如今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参与并见证了大走廊发展的微泰医疗创始人郑攀在面对采访时不由发出感慨。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西长约33 公里,东起浙大紫金港校区(包括玉泉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沿文一西路交通主干道,串起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杭州云城和青山湖科技城。沿线还分布着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
新时代高起点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是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提升浙江发展竞争力重中之重的抓手。今年3 月中旬,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时任省长袁家军在调研城西科创大走廊时,对大走廊提出“高起点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的新期待。9月17日,省委书记袁家军调研城西科创大走廊并召开座谈会,再次强调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创新策源地”定位。11 月,“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的新定位被写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从成长期到快速发展期,启动建设4 年多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4%,增长率是全省的3 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是全省的2.5倍,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是全省的4.5倍。
拉长短板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青山湖科技城,由聚光科技自孵化的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5 年时间的发展,已成长为国产科学仪器自主开发龙头:完成了近二十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和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积累了二十余项新型技术平台,打破国外垄断,先后推出多项国内首台套产品以及多项全球首创新产品,如国内唯一一台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新一代走航质谱仪等,实现了多项技术从0到1的突破。
11 月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从四方面进行部署推动。
在此背景下,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仅是国家的紧迫需求,也成为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新目标和新期待。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技术积累,从“0 到1”的原创科技成果,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正在不断涌现。如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 的全长结构,为靶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据悉,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全球第一。
“今年疫情期间,健康码、孩子上学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平台等都首创于我们科创大走廊的企业。”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确实,创新是最持续、最长久的竞争力。数据显示,2016-2020 年,城西科创大走廊累计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88项、省重点研发项目631项,占全省的60%。今年24 项成果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奖2020 年初评项目名单,疫情期间诞生了160 余项抗疫防疫新技术新产品,为全国疫情防控贡献技术方案;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智慧物流等领域实现爆发式增长;钉钉、阿里健康、迪安诊断等一大批企业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逆势增长。
面向世界集聚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
这个月底,在杭州余杭区南湖西岸,之江实验室园区一期工程即将交付使用。之江实验室项目占地面积约1500 亩,是浙江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项目。就在不久前,“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已面向学术界、产业界全面开源;自研的智能驾驶仿真测试平台,运用了数字孪生与泛化衍生技术,正与产业界开展深度合作。
“打造创新策源地需要从点的突破转向综合集成。当前,我们将做好‘系统谋划’,既考虑领域性系统谋划,又考虑全局性谋划,做到纲举目张,以纲带目。”城西科创区相关负责人说。而类似之江实验室的一系列重大平台,无疑将成为浙江省提升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产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
据悉,经过四年的筹划和布局,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高端产业链,目前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初步形成了高能级科创平台集群化: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4家省级实验室瞄准关键性、共同性、瓶颈性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初步形成新型实验室体系;获批建设浙江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阿里云城市大脑入选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引进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区域内已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12 家,占全省总数的80%;科研院所61家。此外,还有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云谷小镇、微纳智造小镇、5G 产业园、区块链产业园等企业科创平台。
就在今年8月30日,瞄准国内外一流的名校、名院、名所和龙头企业,重点布局基于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赋能的生命健康产业业态的数字·健康小镇在余杭未来科技城正式开园。开园仪式现场,张伯礼智慧健康创新实验室、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涿溪实验室、之江实验室数字健康成果转化基地等项目相继揭牌;比利时鲁汶大学医疗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中心、南京大学杭州未来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同济余杭产业发展协同中心、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丹源医学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杭州未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相继签约。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数字健康产业的创新策源地,能够带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未来科技城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菜鸟总部
对标硅谷构建十联动创新生态体系
郑攀曾在硅谷工作多年,回国后带着科研成果回国创业,通过《钱江晚报》上一则招商信息找到了这里并正式落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微泰医疗获得了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终于成功开发出国际领先的贴敷式智能胰岛素泵,产品在未来5 年将会迎来爆发增长。与此同时,公司另一款硬科技产品——免校准无痛实时连续血糖检测系统也已进入临床阶段。
“这里的政府有远见,有视野,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乐土。”郑攀由衷地说。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表示:“杭州是中国最有可能成为硅谷的城市”。
如今,对标世界级的硅谷,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已聚集了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的创新人才、全球性的领军企业,但是,让这些创新的必要要素充分反应进而产生裂变效应,还需要通过改革寻找突破口。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走廊正在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打造创新策源地从提供强大支撑。到2025年,将力争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包括50个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集聚创业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8000亿元。
而一个好的创新生态,人也是关键。“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4 年来,城西科创大走廊聚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扶持,建成了全省首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率先推进浙江人才之家、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板、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居“直通车”等改革举措,围绕人才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集聚各类人才超50 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6892 名;2019 年人才净流入率达到24.56%。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以浙江人才大厦为平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全省各地引进各类人才项目51 个,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全省人才生态体系构建。
此外,城西科创大走廊横跨西湖、余杭、临安等多个行政区域,大走廊在实现跨行政区划资源、政策的一体化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建立浙江省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统分结合、迭代推进、综合集成的工作机制,统筹空间规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督促检查与考核评价,协调解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中的问题,力争为大走廊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进而放大创新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