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模式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0-03-03赵喜婧
赵喜婧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梳理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到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必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需要
教育者先受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改革首先需要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才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的重担。教师要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
(三)探索科学有效评价体系的需要
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最为关键也最难解决的问题。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因此一套能充分体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二、 “334”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初探
课程思政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着力 “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课程思政体系则是指与课程思政相联系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其中课程、教师的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等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思政体系中的3个载体
“334” 课程思政体系中的第一个 “3” 是指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三个载体,即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就是在这三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1.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三类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思政课应该 “大张旗鼓” “旗帜鲜明” “理直气壮” 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思政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要大力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开设思政选修课。思政课选修课开设最好是与高校属地的特色资源相结合,并及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新成果,以及具有地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相关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
2.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无形中引领,在传承中发展
综合素养课主要是指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要在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过程中牢铸理想信念、进行价值引领。在三类课程中起到浸润的作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进行育人。
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无形中引领,在传承中发展。一是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师选聘等方面,注重强化政治方向、深化思想引领,以突显综合素养课的价值使命。二是依据学校办学优势,开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贴近系列课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非遗学院聘请威海非遗项目传承人作为非遗工作室导师,依托相关专业,以工作室的形式开设非遗课程,非遗大师讲授非遗文化、传授非遗技艺的同时,培育了有文化底蕴的 “工匠式学生” 。
3.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在同行中同向,在拓展中深化
专业课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在三类课程中起到拓展深化的作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频共振。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同行中同向,在拓展中深化。一是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资源、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达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目标。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50余门试点课程,形成挖掘课程育人价值——组建课程团队——开展课程试点——总结典型案例推广的探索机制,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蔚然成风。二是在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按照 “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的目标和要求,探索 “课程思政” 教学的规律,思考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一体化建设” ,以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
(二)课程思政体系中的3个实施主体
“334” 课程思政体系中的第二个 “3” 是指在课程思政实施的三个主体,即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2],但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三个主体在育德能力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育德意识、育德方法、育德过程等方面。
1.育德意识——深、强、稍弱
育德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关注德育资源,抓住进行道德教育的时机,有意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意识[3]。
笔者对威海市部分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教师的育德意识深,综合素养课教师的育德意识强,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稍弱。在育德意识上,专业课教师还有 “最后一公里” 的工作要做。
2.育德方法——真、比、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热衷点,分析其背后的思想状况、价值判断、道德需求,采用正确的方法,所渗透的思政元素才能真正被学生认可、接受。
思政课教师在方法选择上要讲 “真” ,用真情实感、真心投入去感染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综合素养课教师在方法选择上要善 “比” ,通过横、纵向比较,采用恰当、灵活的方法达到 “有迹” 的教育效果。专业课教师在方法选择上要研 “活”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达到 “无痕” 的教育效果。
3.育德过程——引导、熏陶、渗透
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同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一种德性、修养和觉悟,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正面引导,深度解疑释惑,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综合素养课教师利用课程优势,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提升思政教育的多样性;专业课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思政元素,达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的效果,体现思政教育的广泛性。
(三)课程思政体系中的4个评价主体
“334” 课程思政体系中的 “4” 是指课程思政评价的四个主体,即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督导组、学生、毕业生就业单位。课程思政评价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检验课程思政的成效。通过四个评价主体的评价及反馈,由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借鉴OBE理论,评价关注过程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可以借用OBE理论对课程思政进行测评与反馈,采取 “现状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测评与反馈” 六循环逻辑分析方法。对于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关注针对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切入点及结合度、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2.督导组——听课座谈,评价关注变化
由督导、班主任、辅导员组成课程思政督导组,主要通过听课、评课、座谈及日常进行评价。督导组对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师的评价应主要观测点在于是否结合课程实际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否探索具有课程特色课程思政教学;督导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观测点在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变化,对专业价值认知、专业方面操守是否有变化。
3.学生评价——量化指标,评价关注发展
课程思政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践行,对在校学生评价主要观测点在于是否掌握学习内容,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具体评价指标的制定可以借鉴《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对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条件或具备的素质有很细化的规定。
4.就业单位——观察发现,评价关注潜力
价值观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是一种长期过程,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岗位上,通过行为进行检测才是最客观真实的,因此企业是最有发言权的。就业单位的评价观测点主要在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是否能适应企业需求,道德品质、综合素质是否能与岗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展,是否具有职业发展潜力。
三、 “334” 课程思政体系探索中的思考
(一)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阵地。思政课课堂是一种显性教育,要 “大张旗鼓” “旗帜鲜明” “理直气壮”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课堂则要进行隐性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将思政课课堂的显性教育与综合素养课课堂、专业课课堂的隐性教育相结合,目的是形成育人的合力。
(二)必须坚持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说: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 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育才能力与育德能力。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更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功能,要做到每日 “三省吾课” :知识传授明晰否,能力提升落实否,育德功能实现否。
(三)必须坚持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思政评价要从课程育人目标出发,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课程育人目标出发,找出反映其质量和水平的资料和数据,从而对课程思政做出合理判断的实践活动。[5]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成效,需要借鉴OBE理论、《华盛顿协议》中的相关内容制定客观量化评价指标,采用过程评价、发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构建 “三全” 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 “334”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立德树人氛围更加浓郁, “三全” 育人格局也正在加速形成,同时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但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仍需进一步深化认识,不断完善体系,持续推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