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03符保龙蒋文胜
符保龙,蒋文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都选择部分专业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经过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企业师资水平达不到要求、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2019 年4 月16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1+X”证书制度),宣布“1+X”证书制度试点正式在职业教育中开展,意味着职业教育步入考证新时代[1]。“1+X”证书制度的出现对原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是提出了新的挑战。“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企如何深度融合,顺应社会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各所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校企融合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一)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得到很大的发展,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当前存在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有:
1)校企合作办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形成完整的课程以及学分体系。一般由校内教师负责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企业方负责专业核心课或者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核心课。此外,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实训室。
2)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该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学校沟通,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经过企业挑选后专门形成的一个专业班级。该专业班级针对企业所急需的岗位进行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企业主导。挑选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毕业时经过企业考核合格就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3)校企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现代学徒制班级具有订单班的特点,但与订单班不同的是,现代学徒制班的学徒具有学生与员工的双身份,即培养初期便与企业、校方签订了三方协议或是与企业已经签订好合同。在校培养期间,相关的保险、津贴将由企业承担[2]。
(二)当前校企融合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和学校的目标不同,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合作问题。
1.校企利益冲突,师资得不到保障
企业愿意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它的出发点是营利,毕竟是市场行为,无可厚非。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追求的是办学效益,增强社会影响力[3]。企业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压低招聘者薪水,招聘一些资质达不到要求的师资,因而造成企业的师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企业的师资具有真实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经验,学校引入企业的目的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由企业和学校的师资共同相互交叉承担,也就是组建混编师资共同授课。但由于利益的问题,企业完全占据专业核心课程,而学校师资只能负责专业基础课,这就无法提升学校师资的水平。
2.职责不明确,合作浮于表面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合同的签署没有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权、利,很多事情无法推进,造成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合作无法深入,达不到共同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标准。由于没有明确的界定各自的责、权、利,企业方体现出工作职责不清晰。每当学校有任务布置的时候,比如:教务处布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对口实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企业内部就出现“踢皮球”现象,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此外,由于职责不明确,校企双方在实验室共建、科研及社会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无法体现校企合作的优势。
3.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不适应社会需求
校企合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仅仅是简单实用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的需求以及职业岗位分析不到位,无法形成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
4.校企学生管理模式有冲突,责权不清晰
学校对学生工作的管理是重中之中的事情,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教学质量无法提升,从而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过程中,对学生管理有交叉地带。目前的情况是校企合作专业的班级校方安排有辅导员带班,企业方也安排有班主任,学生的管理更多的是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主。在共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带班老师沟通不畅,校企双方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带班机制,企业反映无法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日常进行管理,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以及各种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达不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1+X”证书制度下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和挑战
(一)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 条”的重要创新[1]。在“1+X”证书制度的指导下,以相关专业的证书标准来指导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调整,深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促进校企双方的深入沟通,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共同深入探索校企实验室的共建以及科研和社会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跟企业紧密沟通,对企业招聘的师资水平要有所要求。同时,校企双方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高水平的混合师资队伍共同授课,共同提升各自的师资水平。
在学生管理中,协调好校企双方的学生工作队伍,在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条件下,让学生遵守企业的相关规定,提前能体会和感受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维,在真实的企业氛围中成长。
(三)“1+X”证书制度下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1+X”证书制度的实施,给校企深度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专业考证证书的选择有待调研与分析。此外,如何科学合理的打造混编师资团队,提升师资质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同时,校企合作双方对学生的管理必须要明确责、权、利,有效提升学生管理质量。最后,双方资源的共享有待进一步沟通和落实。
三、“1+X”证书制度下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面对“1+X”证书制度带来的机遇,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院”)紧跟时代潮流,对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形式多样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柳职院一直秉承开放的合作态度,以利于学生成长,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办学的原则,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目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
1)订单班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针对企业的需求,把办班主体放在学校。大部分课程的授课以学校的老师为主,企业只负责专业核心课,最终的考核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考核为标准进行。
2)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大学一年级,该阶段学生主要进行基础课程学习,企业在“大一”期末介入宣传,在“大一”第二学期企业会组织面试挑选学徒。学徒的挑选是双向的,本着学生自愿,企业欣赏的原则进行。第二阶段是完成学徒的挑选后,签订学徒制合同,“大二”一整年都在企业里进行学习。第三阶段是“大三”第一学期,学生经过一年的企业顶岗学习后,回到学校对企业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补缺。第四个阶段就是“大三”下学期,学生回到企业进行正式的顶岗实习。
3)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这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指明了新思路[4]。柳职院从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着手,根据权责对等、利益共赢原则,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从人才培养角度,“1+X”证书制度是对原有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同时,“1+X”是一个整体,它们作用互补、不可分离。针对“1+X”证书制度的特点,柳职院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组织各专业以专业群为单位,积极推动以证书标准为导向,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对专业所涉及的岗位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社会需求,拟定了各专业课程矩阵图、实训教学标准等,通过在线与企业专家及部分优秀毕业生进行交流,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指导性修订意见和建议。例如,在与某企业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UI 设计和外包方向),通过对标“Web 前端开发”证书的标准,调整了UI 设计和外包两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把“Web 前端开发”证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整合到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内容就是证书考证内容,力求做到与考证无缝衔接。为了能更好的实施考证内容,校企双方还共同开发授课用的教材,将“Web前端开发”证书的知识点以及软件开发的真实过程、岗位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即是证书培训。通过以上的措施,在2019年12月21日进行的第一次“Web 前端开发”证书考证中,这两个专业的考证通过率达到了87.5%。除了考证,学生们对实际的项目开发也有很好的认识,提升了同学们对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的信心。
参照校企合作模式,柳职院其他专业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主要涉及的专业有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这些专业都把“Web 前端开发”证书中的内容融合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建设
1.混编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1+X”证书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就非常关键。学校的师资普遍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企业的师资对实践性的操作水平较高。为了把双方的优势体现出来,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双方探讨成立了混合师资队伍。例如,在柳职院与所有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都要求同一门课程必须要有校企双方的教师共同参与备课和授课。在这过程中,形成集体备课、共享教案和教学资源。
通过努力,目前与柳职院合作的所有专业中,基本上都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引进“双师”素质型人才,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混合教师队伍,保障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实施三全育人体系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针对校企合作出现的学生管理有交叉地带的问题,校企双方深入沟通,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把“三全育人”理念深入到学生管理的每一个角落。校企双方都互相安排辅导员来共同管理。作为校方辅导员,主要对接学校层面的各项工作,企业辅导员在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对学生实行管理。例如,柳职院与企业开展双主体混合式办学的过程中,校方辅导员主要完成学校安排下来的各项工作,而企业辅导员则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管理。每到学期末要进行各项荣誉评选的时候,校方和企业辅导员针对推荐人选以100 分制给出评价,综合总评的时候校企双方评价各占50%。
3.改革评价体系
在合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摒弃了过去一张卷子解决评价的方法,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校企双方共同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评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柳职院各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特点与合作企业的情况,先后开展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能力等级要求的职业能力测评工作,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等专业,主要依托项目教学的课程,随堂进行了测评与考核,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的软件技术(UI 设计和外包服务放向)专业主要结合学生校外实习工作和项目教学开展。电子类专业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为例主要通过学生在轮岗实习过程中在实习企业,与企业共同完成第一阶段职业能力测评。
4.校企深入融合,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加大校企深入融合,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柳职院通过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与企业深入沟通,以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真实生产流程与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校企深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柳职院在与某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除了各自出资在校内建设共同的实训室外,企业还自行出资在校外建设了综合实训基地,每年学生都分批到实训基地进行轮训。该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和运营过程来进行管理。通过每年的轮训,同学们都觉得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就业充满了信心,完成了走出社会关键的一步。
四、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1+X”证书制度的提出,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1+X”证书制度下,柳职院对校企校企融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为今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