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020-03-03龚梦玲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主体核心

龚梦玲,王 位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资源,快速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何正确把握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规避其负面效应,积极探索有效对策,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当代大学生身处新媒体时代,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既关乎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也决定了整个民族未来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到重要战略位置,正确看待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双面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背景下的资源信息具有共享性,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都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机遇。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有利于增进教育的针对性、感染性和互动性。

1.增进教育的针对性

新媒体平台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超越了传统教育媒体的局限性。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中的资源具有共享性。正如大学生是近年兴起的抖音平台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浏览各类短视频,最近平台中的很多反对香港暴徒,支持警察执法,呼吁祖国和平的视频资源收到了多达数百万的点赞。这类有针对性的爱国教育,易在大学生中引发共鸣。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具有多样性。大学生可以自主的选取信息传播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教育主体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中的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出现的不良价值取向。

2.增进教育的感染性

新媒体在教育内容和传播方式上,较传统媒体更具感染性。一方面,以生动性增进感染性。新媒体能够充分实现文字、音频、图片的结合,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教育主体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生动的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以平等性加强感染性。在新媒体条件下,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讨论,这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由不同的身份、话语权带来的冲突,加强彼此信任,从而加深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同。

3.增进教育的互动性

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一方面,新媒体促进了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教育者,大学生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传播者,大学生摆脱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愿意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探讨学习。另一方面,新媒体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捷。借力新媒体,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教育主体可以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合理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亲和力。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面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曾强调:“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2]新媒体也具有两面性,它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消极作用:增大了教育的监管难度,对教育主体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负面影响。

1.增大教育的监管难度

新媒体背景下,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发生了改变,这很大程度上增大了社会对教育的监管难度。首先,新媒体的兴起,加大了社会对教育环境的监管难度。教科书、广播、电视等传统教育平台具有很强的官方性质,而新媒体极大的改变了教育环境,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成为了大学生喜闻乐见获取信息的方式,但大学生却很难真正识别各种信息的真伪,也很难做到自律,可能因此产生一些道德失范行为。其次,新媒体的兴起,加大了社会对教育内容的监管难度。新媒体平台中充斥着不少虚假、低俗的内容,这些内容代表着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价值取向,社会很难完全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控制。

2.对教育主体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就要求教育主体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讲透。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教育主体的新媒体运用能力。一些教育主体能够适应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转变教学思维,但仍然存在部分教育主体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忽视新媒体平台中的教育资源、难以利用新媒体语言进行教学等问题,从而导致教育内容落后,教育说服力不强。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教育主体的信息控制能力。新媒体背景下,海量化的信息突破了教育主体的控制,其中部分信息存在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倾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大学生实际来开展教育活动。

3.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负面影响

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具有多元化性质,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冲击。一方面,增大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在新媒体平台中,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自由的发布信息,这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诱导性的负面信息提供了契机,而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碎片化信息时,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是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本质上讲的是传播主体的泛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3]在此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会不理性的接受错误的价值理念,导致价值取向的变动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冲击的成因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冲击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正确分析这些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监管的滞后性、部分教育主体综合素养不足和大学生自身的弱点。

(一)社会监管的滞后性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信息海量化,社会监管体系不健全,很程度上会增大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的监管难度,弱化党和国家政府对教育信息的监管职能。

1.社会不良思潮的入侵

新媒体日益成为主流媒体,成为各类价值观传播竞相争夺的对象,谁占据了新媒体的制高点,谁就能占据价值观宣传的新阵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不良思潮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严重冲击,如若社会相关部门无法对此类错误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抵制,社会不良思潮便以极强的腐蚀性,不断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造成信仰危机。

2.社会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新媒体出现之前,信息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这些信息代表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党和国家政府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4]他明确指出了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一特点。人们对新媒体这一新生事物本质的认识尚不完全,相应的监管体系也不健全,旧的监管体系无法解决新问题,而新的监管体系尚未确立,党和国家政府不得不倾向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预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和国家政府对社会信息的监管。

(二)部分教育主体综合素养不足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部分教育主体无法及时转变教育的思维方式,自身综合素养不强,导致教育缺乏实效性。

1.部分教育主体创新思维缺失

新媒体背景下,部分教育主体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思维缺乏。一方面,部分教育主体在教育方式的选用上缺乏创新思维。他们仍然热衷于采用单一的说教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导致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教育主体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缺乏创新思维。他们过分强调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新媒体平台中的教育资源,导致教学内容落后于现实社会实际,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轨,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知行不相统一的重要原因。

2.部分教育主体对于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效率不高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必须要求教育主体合理高效的利用教育介体作用于教育对象。在当前,部分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不能熟练的使用新媒体技术、挖掘不到新媒体平台中存在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与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话题的交流讨论等方面,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效果的实现。

(三)大学生自身的弱点

虽然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比较高,但他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易受感性因素支配,缺乏理性思维,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往往难以做到知行相统一。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代大学生相关知识的缺乏。他们很少接受社会责任感的专项知识教育,当一部分大学生观察到发生在新媒体平台中的不良言论和不当行为极少受到惩治时,就会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新媒体空间中的社会交往并没有必要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二是新媒体空间具有很强的虚拟性。部分大学生具备基础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却基于新媒体空间的虚拟性和自身存在的侥幸心理,在新媒体这个虚拟空间中无限放飞自我,于是制造虚假信息、传播网络谣言、攻击公众人物等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极大的污染了新媒体环境,冲击了主流价值规范在新媒体空间中的导向作用。

2.大学生认知水平与行为水平的偏差

毛泽东曾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5]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认知水平与行为水平的偏差。很大部分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基本的认知,却因为社会经验缺乏,加之现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走出课堂,导致大学生行为能力较弱,行为水平往往落后于认知水平。如:部分大学生明知新媒体平台上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却主动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并浏览这样的页面,认知水平与行为水平出现严重偏差。

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要规避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必须解决好社会监管、教育主体和大学生自身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强化社会管理力度,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社会必须强化管理力度,完善监管体制,创新技术手段,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1.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监管体制

首先,政府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法治规则来治理新媒体空间是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题中之义,这就要求重点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强制性的手段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行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起风清气正的新媒体空间。其次,社会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空间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新媒体监管体制。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自身还存在诸多不足,社会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及时监管。

2.运用技术手段,巩固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许多社会难题得到解决,但也给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新媒体技术所带来双面影响,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强化新媒体管理力度,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集体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高度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新媒体技术更有力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提高教育主体能力,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对于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教育主体必须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准确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1.创新教育手段,提高教育主体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

教育主体应充分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操作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传统媒体教育背景下,学生接受的知识比较系统,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教育信息的碎片化。但传统媒体背景下的教育受到时空限制,教育成效性不高,而新媒体拥有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形式,可以克服传统媒体背景下教育的弱点。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起来。借力新媒体技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音频、图片等形式,以此宣扬真善美,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2.创新教育内容,提升教育主体对新媒体资源的利用能力

借力新媒体,高校教育主体可以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教育主体应组织新媒体平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进行教学,以教科书内容为切入点,分析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解答价值观困惑,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价值。另一方面,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法制观、道德观等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拓展教育内容,结合法制道德教育等内容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三)正确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1.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过程中,要主动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主动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还应渐渐明白在新媒体中传播、发布负面虚假信息是一种不当的行为,会对社会、自身造成不良影响,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道德意识缺失和法制观念缺失的行为必将承担严重后果。

2.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能力是解决大学生认知水平和行为水平偏差的必要途径。一方面,大学生要注重提升自我的新媒体信息辨别能力。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参加高校组织开展的相应讲座、班会等活动,逐渐提高辨识能力,在面对新媒体空间中的各类信息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大学生应注重提升自我的信息运用能力。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将认知转化为实践。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准确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积极规避新媒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中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解决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猜你喜欢

价值观主体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