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支撑点、困境与优化路径
——以冷水江市为例
2020-03-03张俊强
张俊强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冷水江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锑矿储量居世界首位,锑产量占全球的60%,位居世界第一有“世界锑都”之美誉,同时境内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锑、煤、铁、铅、锌、镁、钨、硅石等40余种,煤炭的地质储量5.5亿吨,天然气资源达4000亿立方米,享有“江南煤海”“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冷水江市2009 年被纳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发展城市名单,作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经历任务艰巨的经济转型,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面对严峻的转型压力,近年来,冷江紧跟时代步伐,落实中央的振兴乡村政策,紧抓时代机遇,立足当地,因势利导补齐短板,将农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优化农产结构,围绕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特色休闲农业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强基础、育龙头、建基地、兴科技、重加工、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农业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一、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一)不断完善产业格局
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这三大目标,不断完善产业格局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之一。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生猪、水果、蔬菜、油茶、中药材、粮油、花卉苗圃、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及劳务经济等10 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同时积极探索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等多种形式。其中“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运作,使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通过产业格局的不断深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吸引大批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大批懂知识、有经验、会技术、善管理的青年人返回家乡就业创业,经营大棚蔬菜,开展畜牧养殖,兴办休闲项目,于家门口就业、增收,提升群众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二是形成的产业采用先进的机械、更优良的种苗、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带给农民更大的回报,以此为契机带动农村发展起来,农民富裕起来,农村美丽起来;三是为冷水江转型中犹豫不决的工矿企业主开辟了新的投资市场,在政策的支持下,工矿企业主把资金投入到农业上来,建农业生产基地,建休闲农业园,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二)不断加快基地建设
面对转型压力,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随着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步推进,油茶林、粮油、杨梅、葡萄基地初具规模。同时,还有水云峰黄桃栽培基地、井湾果蔬生产基地、鑫瀚红柚生产基地和大洲蔬菜基地;禾青社学里的粮油基地;岩口金星的葛根种植基地;金竹山镇资江的花卉苗圃基地;矿山高峰、三尖六二和铎山塘冲的中药材基地等一大批特色农业基地均初具规模。农业生产基地的不断培育、壮大,一方面逐步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经营以及效益低、现代生产要素引进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解决部分土地闲置等问题,帮助农民找到致富门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基地建设不断加快,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劳动力,激发了农业发展的动力。
(三)持续壮大龙头企业
经过数年的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由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持续壮大。全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涉及粮食、畜禽、果蔬、油料、棉麻、园林园艺等产业,年产值2000 万元以上规模的加工企业有8家,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壮大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一是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壮大总体规模实力,使农民增收,农业提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是不断壮大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农民传统观念的转变,帮助改变以家庭为主的小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依靠科技的力量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农业兴旺。
(四)逐渐彰显品牌优势
在推进特色休闲高效农业过程中,冷江在“特色”上下“真功夫”、做文章,按照“名、特、优、新”的要求,逐乡、逐村研究、规划、发展特色产品,创品牌、上规模、抢市场,扎实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已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6 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有机农产品1个。其中“名优特稀”水果、茶叶等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力度、示范效应逐渐增强;泽宏生态农业旅游风景区、三友葡萄休闲农庄等新农村生态休闲旅游名片逐渐打响;同时还打造了“响莲”“瑞生源”“三友葡萄”“水云峰”等一批优质农特产品品牌。品牌是企业的缩影和产品的标杆,农业品质量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出路、销路、份额。冷江农产品品牌优势的逐渐彰显,一方面提高了市场影响力,如冷水江黄桃、杨梅等成为湖南省的标志性品牌,提升了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扩展了市场份额,使产品走进了湖南省各县市区市场。另一方面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农产品的提档升级,多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以及盈利空间,以品牌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五)科技不断推陈出新
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开发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促进农业节本降耗、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已有10 余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兴湘高效农业研究所、湖南微量元素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研发、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展利润空间。除此,冷江还大力推广蔬菜大棚、地膜、遮阳网等设施栽培和喷灌、滴灌及杀虫灯、无土基质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使蔬菜生产做到周年生产,均衡上市,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农业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为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产品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不断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更新蔬菜主栽品种,扩大特色优质高效农业栽培面积。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在资源逐渐枯竭,工矿企业发展不景气以及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背景下,要提档升级,找出路,谋划展,就必须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不断摸索发展,冷水江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但是仍需认识到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还有许多薄弱环节。一是土地污染较多。冷水江市部分农田、旱地受到污染,这严重地影响了农业产品的种植、开发、经营。二是水利设施陈旧。水利设施是农田旱涝保收的“保护伞”,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备,直接影响着农田产量,农业的收益,农民的收成。因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地下水系的破坏,再加上原有的水利设施也因年久失修,使农田旱涝保收的“保护伞”不能发挥作用。三是科技发展滞后。从农业科技创新看,冷水江市尚存在创新体制落后,激励机制、财政投入不足等情况,甚至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刀耕火种”的情况,缺少懂知识、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会营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四是品牌建设不响。目前,冷水江“中国驰名商标”仅有1个,获省级甚至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寥寥无几,品牌效益低,核心竞争力偏弱,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五是发展规模较小。目前,冷水江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薄弱环节还体现在农业产业规模偏小,主业不突出。全市虽有规模以上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百余家,但真正成主业突出、效益明显的基地的仅十几家,绝大多数基地仍依赖于家庭作坊,农产品加工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深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六是投入严重不足。“有想法,无办法,有责,无财”也是冷水江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三、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产业兴旺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离不开产业现代化的助推。冷水江面对农业产业现代化存在的土地污染较多,水利设施陈旧,品牌建设不响,科技严重滞后,发展规模较小,投入严重不足等薄弱环节。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基础上,逐步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工作,兴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品牌,深化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打赢农业产业兴旺的攻坚战,全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互助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以“新”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新”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打造新型产业。进一步打开思路,开发符合市场潜在需求的新型产业,把农业建成多功能农业。如全市着重抓好休闲旅游农业和生物质能产业的开发,支持鼓励禾青、三尖、金竹山、铎山等乡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拓展新的农业生产功能。同时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要着力抓好特色小镇建设,讲好美丽特色小镇故事,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耕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体验、健康养老、农业科普等农业新业态。二是培训新型农民。农民是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如注重发挥农技站(农技服务中心)、高级技工学校等教育培训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让人才回归农业。三是善用新型科技。乡村的振兴离不开科技的力量,需要将科技手段优化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和抗风险的能力。如充分发挥冷水江步入电商时代的机遇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农业”推上“信息化高速公路”,实现对农产品从种养、采摘到加工、流通全程观察与掌握。同时把校企联姻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的栽种、经营、培育、管理过程中,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展利润空间。四是做好新型服务。要引导好现代物流体系进入农业、农村,鼓励各类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在供种供肥、农机作业、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为农户提供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更好的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二)以“财”为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廖彩荣[1]研究指出:制度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强化制度供给助力乡村振兴,加强惠农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面对“有想法,无办法,有责,无财”的真实写照,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财政强有力的支持,以有效解决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政策扶持不到位,涉农资金不足等相关问题。惠农政策的完善,相关绿色通道的开通将会很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协调财政等农口各部门,把农业产业现代化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集中力量扶持大户和规模经营。加大基础设施财政投入,以防汛、抗旱、排涝、灌溉、农村安全饮水为重点,突出抓好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兴修农田水利设施,解决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如在铎山、禾青、三尖等乡镇的蔬菜、水果基地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节水设施建设。同时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田成方、旱能浇、涝能排、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二是改善融资环境。政策上的扶持支持仍要持续发力,资金的投放上要做好规划,出实招,让投资者,经营者放心、安心,从“怕投农业”到“想投农业”“愿投农业”“乐投农业”转变。三是加大奖扶力度。围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安排部分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对企业投资改进工艺流程给予适当补助,给予有需求的企业贴息贷款,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创建和质量认证,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管理奖的企业,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获娄底市名牌产品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三)以“实”为基点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以“实”为基点助力乡村振兴。一是进一步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好承包地“三权分置”,细化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办法,做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二是进一步夯实土地流转。冷水江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在确保农民承包权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合作社再整体打包交由大户进行规模经营,破解规模经营户难以成片承包土地的难题。同时注重打通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如着力抓好眉山人家、泽宏生态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点。三是进一步丰实集体资产。把农村撂荒耕地、可开发利用林地等资产资源充分利用、整合起来,发展一批新兴产业、规模农业,促进农民收入结构优化,拓宽收入来源,激活农村活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四是进一步做实重点项目。把节水农业、锡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绿化工程、水云峰农业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建设项目做实,以项目保障农村增绿,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以“绿”为底色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底色,最靓丽的一张名片。“绿色”是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与命脉,农业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绿色”振兴。张照新[2]认为:绿色发展顺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我国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客观需要,要积极推动农业清洁生产,节水节肥节药节膜,降低农业投入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共赢。一是抓好源头。尤其是要减少源头污染问题,定时期开展重金属污染地土壤治理修复工程,土地污染防治培训,严惩土地污染企业。如重点做好锡矿山地区,金竹山、岩口煤矿采空区及污染修复区的土地保护工作,把土地污染限制到最小范围,未污染的保护好。二是加大推进清洁绿色生产模式。着手在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基础上推行负增长,创新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科学利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三品一标”的认证,逐渐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中连、渣渡等地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争取全市每年都新增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四是走绿色品牌化路线。引导农产品供应基地树立精品意识,重视品牌的培育,打响品牌、点亮名片,挖潜改造,搭平台,广宣传,依靠品牌来拓展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如全力把现有的三尖黄桃打造全国名牌,铎山杨梅、葡萄打造成为省级品牌,渣渡杨梅、枇杷、沙办红柚等打造成市级品牌,解决品牌不响,名片不亮,规模不大,辐射不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