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初期温州剧团的管理研究

2020-03-03

历史教学问题 2020年5期
关键词:平阳县永嘉县温州市

李 冰 冰

传统的演剧活动不仅是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戏曲由于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因而成为党和政府构建新的文艺政策的重心。伴随着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文艺领域的推进,党和政府对戏曲的改造工作逐步展开。政府希望将演剧活动尽可能纳入到国家的管理之下,从而规范戏曲领域的自由市场。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国家文化政策推行时的市场因素。如姜进在研究上海地方戏的改造过程中发现,“文革”爆发以前娱乐领域的自由市场始终没有被国家完全纳入规划之中,50年代大众文化领域的去市场化是不成功的。①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 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社会科学》2005 年第6 期。何其亮通过对个体评弹艺人的研究也指出,50—60年代文化市场的持续存在,是政府的文艺政策无法严格执行的重要因素。②何其亮:《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商务印书馆,2013 年。诚然,市场确实是影响文艺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这在城市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如果我们将城郊及乡村的剧团活动纳入到研究的范围,就会发现文艺政策在这些地区执行的情况要更为复杂。由于戏曲等文化商品具有特殊性,不仅增加了戏曲市场的复杂性,也加大了政府管理剧团及戏曲活动的难度。有鉴于此,本文拟讨论20 世纪50 年代初期温州剧团的管理过程,并兼及剧团在城郊及乡村的活动,以此观察戏曲市场的管理者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展示基层文艺政策执行与戏曲市场管理的复杂性。

一、戏改政策的实施与剧团的初步管理

温州素有“南戏故乡”之称。③民国时期,温州下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文成、青田、玉环8 县。1949 年8 月温州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区专员公署,同时分划原永嘉县瓯江以南区域成立温州市,作为全省三个省辖市之一,直隶于省人民政府。当时不是市辖县,而是专区辖县。原来的8 县隶属于温州专区管辖,其范围与1949 年前夕相同,专署驻地温州市。参姜竺卿:《温州地理》(人文地理分册·上),三联书店,2015 年,第2 页。明清以降,该地流行的声腔剧种多达十几种,包括昆剧、高腔、乱弹、和剧、徽戏、滩簧、时调、京剧、越剧、木偶戏等。戏曲在温州逐渐浸淫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极为深刻地参与了当地社会的构建,如戏曲与当地宗教祭祀及迎神赛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道光孙同元《永嘉闻见录》载:“昔东瓯王信鬼,其风至今未替,故俗获病祈禳演剧酬神之事,终年不绝。”④孙同元:《永嘉闻见录》,转引自温州市鹿城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鹿城文史资料》2002 年第14 辑,第291 页。此处所言正是温州诸多演戏名目中最普遍的一种——“演神戏”。①演神戏,各地庙宇凡逢神诞日,多有演戏,叫演神戏。演戏时,各庙还抬出菩萨,高坐正殿,面对戏台,外面点燃香烛,摆供三牲福礼,这叫会请(即请菩萨看戏)。参叶大兵:《温州民俗》,海洋出版社,1992 年,第155 页。因此,在庙宇神诞(神的生日)之日和迎神赛会活动集中的正月,城乡各地随处可见大小戏班演出的场景。新中国成立前,温州的职业剧团最多时可达20 多个。

如此多的剧团在温州流动,充分反映出该地民众对戏曲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既为建国后各类剧团的流动提供了市场前提和基础,也加大了政府文艺政策在该地执行的难度。

1951 年5 月5 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改工作的指示》,对旧剧目的修改及审定标准、旧制度的改革以及艺人教育做了明确的说明,并提倡“各地应以原来较好的剧团和剧场为标准,以企业化为原则,以公营、公私合营或私营公助为方式,建立各自的示范性剧团和剧场”。②《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50—253 页。这一指示被称为“五五指示”,是中央对戏曲发展的总体指导方针。

戏改政策颁布以后,温州首先对剧团进行改造,以便为组建示范性剧团奠定基础。1951 年9 月,温州全区共有18 个职业剧团,732 名艺人。③《温州区市剧团精简转业实施办法》(1951 年9 月25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115-003-007。温州地、市委宣传部认为剧团及艺人过多,不仅增加管理难度,而且不利于组织示范性剧团。为此,地、市委宣传部制定了剧团精简计划,将艺术水平低下的艺人及人员配备不齐的剧团确定为精简对象,并提交浙江省文教厅批准。根据这一标准,温州戏曲界将转业100 人,精简剧团3 个。④《温州区市剧团精简转业实施办法》(1951 年9 月25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115-003-007。政府希望通过这一精简计划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戏曲演艺队伍。

1951 年底,温州戏曲界共有9 个剧团(368 名艺人)遭解散,遣散和转业人数远超计划的100 人。这些遭解散的艺人并不限于技术水平低下的演员,也包括政治身份有问题的人。“其中回家劳动生产125人,改作摊贩101 人,搞出反革命分子57 人,逮捕9人,管制3 人,宽大若干人,处理红星、新民剧团非艺人123 人”。⑤《关于戏改政策的检查报告》(1952 年12 月18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4-001。经过此次剧团合并与整编,温州戏曲界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精简。

不过,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且缺乏统一规划,温州地、市委宣传部在整个精简工作上呈现出急躁的倾向。比如在处理新民剧团的问题上,没有详细了解剧团内部情况,“只作了三天的动员教育工作”,“即予整个剧团解散”,致使许多不该遭遣散的艺人离开剧团。⑥《关于戏改政策的检查报告》(1952 年12 月18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4-001。同时,实际精简人数也与原定计划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于这些被精简的艺人,地、市委宣传部原计划要帮助他们转业。这次剧团合并使368 人从剧团流出,除去阶级成分“复杂”的142 人外,剩余农民和城市市民226 人。政府将125 人安排回乡参加劳动生产,101 人改作摊贩留在市区。⑦《关于戏改政策的检查报告》(1952 年12 月18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4-001。不过,由于经费不足,这一计划并没有彻底执行。在这次精简工作中,温州专署文教科只收到省文教厅拨发的1700 万元(旧币,下同)及地方补助的200 万元,⑧《温州区训练戏班计划》(1951 年),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115-003-007。旧币一万元,相当于新币一元。新币于1955 年3 月1 日起发行并正式在全国使用。为方便行文,下文的万元均为旧币。赵学军:《陈云与新中国货币制度建设》,《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5 期。因此,有些艺人在拿到1 万元到10 万元不等的遣散费后,即从剧团流出。

1951 年底,经过一系列精简、解散与合并,温州剧团和戏曲演艺人员大为减少。精简后剩下的剧团在文化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后才能进行营业演出,其上演剧目需上报文化部门审核。在所有制上,这些得到政府承认的民间职业剧团虽然暂时属于私营剧团,但文化部门仍需对他们的生活及演出活动负责。至此,人民政府对民间职业剧团实现了初步的管理。不过,这种管理背后存在着一系列后续问题。

二、艺人回流与剧团再登记

戏改政策在温州的初步实施,造成许多艺人失业或者失去谋生机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处境变化,许多艺人感到不适,不愿意解散剧团和班组,有艺人坦言“不要散,我们虽然苦一些,有一个班子在总可以熬”。⑨《关于戏改政策的检查报告》(1952 年12 月18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4-001。那些或主动或被动转业的艺人,也因身份的变化而面临着相当尴尬的处境。

首先是转业回乡的农村户籍艺人。1951 年12月,温州全区710 个乡,有443 个乡已经结束或快要结束土改工作。⑩《中共温州地委1951 年11 月、12 两个月工作综合报告》(1952 年1 月11 日),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温州地(市)委文献选编(四)》,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25 页。此时被迫转业回乡的农村户籍艺人,大部分已错过土改,因而无法分到田地。“只估计在土改正在进行地区,原来是农村艺人的可以获得土地”,“但没有足够顾虑到许多地区已土改,分配机动田有困难”。其次,许多转业为摊贩的城市户籍艺人,也因市区摊贩过多,且无法满足登记条件而失业。再加上缺乏转业生产的技术与资金,致使部分艺人生活无所依靠。一些艺人除了唱戏并无其他生存技能,甚至出现了“无家可归”的情况。①《关于戏改政策的检查报告》(1952 年12 月18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4-001。

面对上述窘境,为解决生存问题,有一些艺人很快就出现了回流。如自行组织的新民剧团,一行共18 人,在永嘉区乡农村流动演出,每天收入差时有2万到4 万元,最好时可达15 万元,生活勉强维持。因专署文教科不准他们成立,所以该剧团只能采取临时拼凑、随时解散的“游击”方针演出。②《关于戏改政策的检查报告》(1952 年12 月18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4-001。

此外,在经历短暂的艰辛转业后,转业人员重操旧业的现象亦十分多见。乱弹艺人黄宗生的经历和遭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黄宗生,1940 年出生,自小便在父亲黄传春掌班的“新新凤玉”班学戏。母亲潘崇妹和大哥黄宗林、二哥黄宗玉也同在戏班,一家人以演戏为生。父亲既是戏班掌班同时又兼任旦角,母亲则负责管理服装和道具。1951 年,温州市文化局将“平剧凤玉”“新凤玉”“新新凤玉”等三个戏班合并组成“胜利乱弹剧团”。这次合并将“新新凤玉”并入胜利乱弹剧团,父亲也因此被作为“封建把头”而受到批斗。黄宗生一家全部被要求回乡种田。然而,他们在外演戏多年,老家既无房产也无田地。走投无路之下,只好跟随母亲回到舅舅家种田。术业有专攻,对于黄宗生一家来说,他们一直以演戏为生,并不擅于种田。于是,一年之后,黄宗生的母亲便和其他一些流散艺人组成更新乱弹剧团,到乡下流动演出。③采访黄宗生先生记录,2014 年1 月11 日。

温州因解散剧团而造成艺人失业的情况,很快就被浙江省宣传部通过群众来信所知悉。1952 年底,浙江省宣传部迅速要求温州地、市委宣传部对相关情况进行检查及管理。1952 年12 月,温州地、市委宣传部将戏改政策的执行情况上报浙江省委宣传部。在这份报告中,温州地、市委宣传部承认在整顿剧团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减轻负担的思想,害怕剧团过多妨碍增产节约。此外,剧团成分“复杂”需要加以管理,因此在处理艺人生活问题上比较粗糙、急躁。于是,温州地、市委宣传部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承诺会对失业艺人做出合理安排,允许一些流动剧团重新登记。④《关于戏改政策的检查报告》(1952 年12 月18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4-001。由于温州地、市委整顿剧团的相关计划都是经浙江省文教厅及文化局批准后执行的,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协调下,华东局宣传部并没有给予主要负责人处分。⑤《关于处理旧剧团错误的函》(1953 年5 月7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5-004。就温州地、市委在剧团工作中的急躁倾向,1953 年2 月,中央宣传部提出了严厉批评,并责令相关部门立即纠正此类错误现象。⑥《中央宣传部通报浙江省委宣传部关于温州地、市委宣传部错误处理旧剧团的报告》(1953 年2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宣传通讯》,1953 年第10 期,第12—13 页。

关于被遣散艺人的问题,温州地、市委宣传部给出了两种处理方案。对于已经回流的剧团,在保证加入的艺人“成分纯洁”的前提下,同意以这些剧团为基础吸收被遣散的艺人,准许他们重新登记并在乡村流动演出。对于尚未回流的艺人,则倾向于通过救济、动员及协助转业等方式对他们的身份进行再定义,以缩减剧团及流散艺人的数量。⑦《关于戏改政策的检查报告》(1952 年12 月18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89-004-001。

温州地、市委宣传部之所以倾向于限制流散艺人的数量,当然有其自身的考量。流动剧团多由返乡、转业的艺人组织成立,聚散无常、临时拼凑是他们的一大活动特点。由于这些剧团未向文化部门登记,对于他们上演的剧目文化部门也无从审核。在文化干部看来,流散艺人的管理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登记后,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文化部门要对他们的演出和生活负责,有关艺人的各种工作也会形成不小的行政和经济负担。对于一些私营公助剧团,政府则需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保证他们能够正常运作。1952 年,作为温州市文化局重点扶持的剧团,温州胜利剧团就获得人民币旧币500 万元的补助。⑧《兹呈报胜利乱弹剧团调查情况由》(1953 年8 月20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39-004-001。因此,不管是受现实政治还是财政因素的影响,温州地、市委宣传部都希望将艺人的数量和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便在管理中掌握主动权。

温州地、市委宣传部在剧团及艺人数量上的控制和缩减,势必会使一部分剧团与艺人失去合法身份。加上迫于现实的财政压力,地、市委宣传部并不能包揽所有的流散艺人。在此背景下,大量的流散艺人被迫向乡村转移。这样,流散艺人的具体管理工作也随之转移到各县。1955 年3 月,温州市文教局发现由吹打、小贩为业和转业人员组成的解放京剧团,自行下乡在永嘉县的桐桥山及小京梅岙等地演出,演出质量极为低下,因此去信永嘉县政府请求处理该非法剧团。①《温州市人民政府文教局发永嘉县人民政府:函请你府处理未经成立非法营业的解放京剧团由》(1955 年3 月7 日),永嘉县档案馆,档案号:7-7-83。

事实上,在永嘉县流动演出的不只解放京剧团一个。永嘉县政府坦言,如果放任这些未经批准的职业剧团到处流动,不仅会影响其他正式职业剧团的演出范围,更不利于社会治安,遂要求各地不允许邀请非政府介绍的剧团演出。②《永嘉县人民政府通知:为取缔未经批准成立剧团作营业性演出由》(1955年3月10日),永嘉县档案馆,档案号:7-7-83。然而,温州地区对戏曲的潜在需求,为这些剧团及艺人的流动提供了相当大的活动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市场需求方的村民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剧团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对剧团是否合法则不大关心。在此背景下,基层乡村的流动剧团与艺人不断涌现。

三、农村业余剧团的职业化

活跃在乡村的流动剧团,除了转业、返乡的艺人以外,还有许多类职业化的农村业余剧团。

1949 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把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全国的农村剧团逐步发展。温州的农村剧团数量在土地改革以后迅速增加。以平阳县为例,1951年全县登记在册的农村剧团有50 个,③《平阳县农村剧团调查表》(1951 年11 月22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10-3-123。1952 年7月增长到116 个,共计团员2617 人,④《平阳县人民文化馆1952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1952 年7 月),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72-1-1。到1953 年则发展到252 个,6320 名团员。⑤《1953 年一至四月份总结报告》(1953 年5 月12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72-1-1。

那么,对于农村剧团的活动,又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呢?1951 年,文化部明确提出“群众业余艺术活动,必须密切结合生产,不违背业余的、自愿的、季节性的原则”。⑥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学习出版社,1996 年,第204 页。1953 年,文化部再次强调群众业余艺术活动一般应采取小型、多样的形式,避免盲目发展和铺张浪费。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1949-195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1982 年,第258 页。与此相适应,温州各级文化部门将“业余自愿、灵活多样、自我娱乐、自我教育,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确定为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农村剧团作为群众文艺组织的代表,当然必须遵循上述原则。

1953 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乡村民众对文娱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剧团开始脱离业余原则,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他们在乡村到处演出赚钱,俨然与流动的职业剧团无异。如平阳县鳌江区东河村的东河剧团,从1953 年古历正月至二月二十日共出外演出33 天半,收取戏金598 元整。在江屿演出两天,每天则收取30 多元。⑧《为本县少数农村剧团演京剧、铺张浪费妨碍生产、违法乱纪甚为严重,呈请处理由》(1953 年4 月22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10-5-116。

由于收入可观,类似于东河剧团一样外出演出的农村剧团越来越多。1953 年正月腾蛟秀溪剧团演出20 多天,每天收取20 多元戏金。在经济利益刺激下,该剧团甚至向平阳县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脱产”并改名为金星剧团,常年出外演戏。⑨《为本县少数农村剧团演京剧、铺张浪费妨碍生产、违法乱纪甚为严重,呈请处理由》(1953 年4 月22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10-5-116。

受经济利益驱使,许多区乡干部也积极支持农村剧团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私自出证明允许流动,协助派款,批准供应口粮支持剧团演出的情况屡屡发生。如前蒲门乡长徐洪柏于1951 年发动剧团筹募经费360 万元添置古装行头,马站区公所干部张希定、林法仪曾送小生衣给下魁剧团,鼓励它演古装。又有宜山区湖前乡乡长彭法第为西桥儿童剧团写证明信,允许其到各地演出收戏金。水头区内塘乡人民政府擅自出证明给廖上发打内塘剧团证章40 枚,冒充职业剧团到福建流动演出。⑩《为乡政府加强对农村剧团领导和纠正农村剧团向职业化发展偏向由》(1955 年2 月12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10-7-165。

农村剧团到处流演的行为,给文化部门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文化部门在乡村管控力度的薄弱,又影响了文化政策在这里执行的力度与效果,这给予了农村剧团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为迎合观众需求,许多剧团上演的剧目大都是未经整理与审查的“封建迷信”剧目,比如《双合缘》《鸳鸯带》《狸猫换太子》等等。①《为农村剧团未经批准不得到外乡各区演旧戏收戏金由》(1953 年9 月5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10-5-116。尽管文化部门一再批评这些剧目没有教育意义,只是迎合了群众的低级趣味,②《平阳县人民文化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准备解决的初步意见》(1953 年),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72-1-8。但却不能有效管理这些农村剧团的活动。

当然,对于农村剧团出现职业化偏向的原因,文化部门认为主要在于剧团被少数人操控,有意识地想以营利为目的成立职业剧团。③《关于农村剧团情况》(1953 年9 月6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72-1-8。正因为有利可图,许多剧团对参与人员的政治身份并不关心。在一份对农村剧团的情况调查中,平阳县政府认为操纵农村业余剧团的“不是真正的农民,大都是一些不安心生产的懒汉、二流子、少数旧职业艺人,以及个别的转业军人”。④《为本县少数农村剧团演京剧、铺张浪费妨碍生产、违法乱纪甚为严重,呈请处理由》(1953 年4 月22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10-5-116。1955 年,据平阳县文化馆反映,平阳钱库友谊剧团混进了地主、流氓、伪保长、三青团员等坏分子。文化馆直言剧团如若被敌对分子所掌握,将会成为反革命分子的防空洞,影响社会治安。⑤《为乡政府加强对农村剧团领导和纠正农村剧团向职业化发展偏向由》(1955 年2 月12 日),平阳县档案馆,档案号:10-7-165。随着业余剧团成员的复杂化,它们与流动剧团的区隔变得模糊起来。

为尽可能多地将流动剧团纳入到政府的管理范围,早在1954 年10 月,文化部对剧团登记政策作了新的补充。除了放宽剧团登记的标准和资格外,还规定满足条件的民间职业剧团,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申请登记后,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发给登记证。对于不符合登记标准的则发放临时演出证,并给予整顿时间直到符合登记资格。⑥《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的登记管理工作的指示》(1954 年10 月),《戏曲工作文献资料汇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4 年,第51 页。

与之相适应,1955 年3 月,浙江省文化局开始对全省的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管理。针对各地不断涌现的流散艺人,加上吸取此前的工作经验,省文化局在此次剧团登记标准上也有所放松。除了要求提高剧团业务水平,引导流散艺人逐步归队外,规定不应轻易解散不合登记标准的剧团,对于遣散者也要做到“有家可归,各得其所”。⑦《浙江省文化局指示》(1955 年3 月12 日),温州市档案馆,档案号:039-006-002。在这种登记原则下,一部分流动剧团与艺人得以重新归位。如此前自主成立的新民剧团,在这次登记中改名为大众京剧团,成为永嘉县两大职业剧团之一。⑧《永嘉县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工作总结》(1955 年7 月1 日),永嘉县档案馆,档案号:7-7-83。对于不合登记标准的剧团,浙江省文化局则强调不应轻易解散,这事实上变相默许了这些剧团的存在。

此外,由于流动剧团的存在,职业剧团的演出范围与经济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为保障职业剧团的权益,1955 年6 月,文化部在发布的关于剧团登记的补充通知中,提出要控制业余剧团盲目向职业剧团发展的倾向,也要限制流散班、社盲目流动,以确实保障职业剧团的合法权益。⑨《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工作的补充通知》(1955 年6 月1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一)1949-195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1982 年,第198 页。但是,这种通过分情况登记并发放演出证以及限制流散艺人流动的管理措施,并不能有效地监管流动剧团的演唱活动。

1956 年2 月,剧团登记后不久,永嘉县人委就发现永临区桥头镇在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之际,私自邀请不合法的新新京剧团演出,导致文教科介绍的巨轮昆剧团无戏可演。⑩《永嘉县人民委员会:关于永临区桥头镇邀请非法剧团参加物资交流会演出,违犯剧团登记条例的通报由》(1956 年2 月20 日),永嘉县档案馆,档案号:7-8-75。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昆剧唱词文雅,对受众的文化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这使得昆剧在乡村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京剧。⑪采访林天文先生记录,2017 年8 月21 日。不过,在1951 年“五五指示”强调发展地方特色剧种的政策下,永嘉县开始关注昆剧这一地方特色剧种,并将1954 年成立的巨轮昆剧团作为永嘉县重点扶持的剧团之一。作为剧团的主管单位,永嘉县文教科对该剧团的活动负有直接的责任。如果职业剧团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文化部门不仅难辞其咎,且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为保证职业剧团的演出范围和经营收入,永嘉县文教科一方面积极介绍该剧团下乡演出,一方面又对其他流动剧团的活动进行批判。在政府看来,新新京剧团组织成员复杂,不是正式民间艺人,而且上演的大都是未经整理与审查的封建迷信剧目,与过去禁止演出的更新、解放剧团一样都是非法剧团,因此要求各区、乡不准邀请没有登记证或未经介绍的剧团演出。①《永嘉县人民委员会:关于永临区桥头镇邀请非法剧团参加物资交流会演出,违犯剧团登记条例的通报由》(1956 年2 月20 日),永嘉县档案馆,档案号:7-8-75。

对于上述要求,其实各级文化部门早已三令五申。但受限于民众对戏曲演出的市场需求,政府对流动剧团与艺人的管理,除了分情况登记并发放演出证,同时要求区乡政府不准邀请他们演出以外,一直未找到根本有效的措施。

结 语

在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向下,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文艺领域持续推进。作为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戏曲,随即成为中国共产党建构新的文艺政策的重心。1951 年“五五指示”的颁布,是政府推进戏曲改造工作的重要标志。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改造过程,以加强对全国剧团及艺人的管理和领导,进而规范戏曲领域的自由市场。不过,这一目标却在温州遇到了阻力。

温州有着相当深厚的演剧传统。这种演剧传统在20 世纪50 年代的延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戏曲政策在基层的执行以及中国共产党文艺目标的实现。文艺政策在温州推行后出现的混乱情形,即是最明显的体现。市场确实是国家文化政策推行时的重要因素,受限于文化市场的持续存在,国家在基层的文化政策目标始终难以实现,这点在乡村体现得更为明显。

当政府加紧对城市演剧活动的管理时,失去合法身份的流动剧团与艺人,就不得不转到周边郊县及农村。政府的这一做法也只是将问题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它们。当这些剧团与艺人和农村的业余剧团合流,乡村既被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主要场域,同时也成为所有矛盾集中的空间。从温州及其下属各县流散艺人的活动情况,也可看出国家文艺管控的力度呈现城市——郊县——农村强度逐级递减的趋势。

新中国初期温州各级文化部门对剧团的管理,展示了基层政府执行文艺政策的复杂性。按照理想的设计,政府希望各类戏曲团体能够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与政治目标的不可自洽,以及持续存在的市场需求,都极大地影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在看似无奈的选择背后,其实也可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治理基层社会的一种常态——放养式管理。放养本身是一种理性治理的模式,这种治理方式和逻辑当然会有问题,甚至有许多看起来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但只要能大致归于管理之下,这种弹性空间就会始终存在。

猜你喜欢

平阳县永嘉县温州市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文学社巡礼】浙江省永嘉县上塘城关中学鹅浦文学社
浙江省永嘉县旅游融合发展思考
浙江省永嘉县旅游融合发展思考
浅谈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平阳县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浅析
永嘉县人民医院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