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后屈大均研究综述

2020-03-03邓爱媚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遗民诗歌思想

邓爱媚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屈大均,初名邵隆,后易名邵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别号有九卦先生、八泉翁、髻人、三外野人等,番禺人。屈大均生于崇祯三年(1630),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67,是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其著作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文钞》《皇明四朝成仁录》《广东新语》等。他在著作中强烈地表达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坚持以汉族为正统思想,因此遭受文字狱的禁毁,尤其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直到清末,鲜有人提及。民初学者钱林(1762~1828)《文献征存录》、陈伯陶(1855~1930)《胜朝粤东遗民录》和《清史稿·屈大均传》等书中有屈大均传记,但尚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近现代学者多研究屈大均相关著作及生平,如朱希祖《屈大均传》与《屈大均著述考》、汪宗衍《屈翁山先生年谱》、邬庆时《屈大均年谱》。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对屈大均研究进入高潮。1986年,广州诗社、番禺市文化局以及《屈大均全集》编委会联合召开了“纪念屈大均逝世二百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学者讨论“屈大均的爱国思想、哲学思想、诗词和书法艺术等”[1],指出其思想和行为存在着较明显的缺陷。1996年,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广州番禺隆重举行了关于“屈大均思想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收到来自国内外近80位专家的70多篇学术论文。论文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屈大均的气质风范与学术思想、文学成就、史学成就、经济与科技视野等,最后集结在《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上下册中。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屈大均全集》,《全集》由欧初、王贵忱主编,共8册。基于上述学者所做的工作,本文着重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屈大均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大致可以分为屈大均人格精神和思想研究、作品研究以及地方文化关系的研究。

一、屈大均人格思想研究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一生经历坎坷,到处结交志士仁人,广博吸收师长及友人的思想主张,加之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熏陶,其人格精神和思想主张复杂多样。学界对屈大均的人格和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相关的研究著作有:何天杰《清初爱国诗人和学者:屈大均》,介绍了屈大均坚持遗民立场、拒绝清廷的一生,对其遗民心态和思想主张的变化作了具体分析,评价其在清初历史上的地位。端木桥《清初岭南三大家》一书中第二部分“孤忠耿耿屈大均”,介绍屈大均效忠明朝、反对民族压迫的生平事迹,也指出其关于民族矛盾看法的局限性。董上德《屈大均》一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屈大均的一生,经历了幼年吟诗、陈门读经、乱世逃禅、漫游河山、还俗待亲、再度远游、军旅历练、故乡余生等过程。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书末附录“屈大均逃禅研究”,先叙述屈氏逃禅的经历,然后分析屈大均逃禅的原因进而扩展到明遗民的生存状态的选择,最后以时间要素论述屈大均遗民、志士、游侠、僧人等身份的交叉变化。

综上,对屈大均人格精神和思想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数量颇丰,研究角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重人格

何天杰《圣贤耻独善 所贵匡时艰——以天下为己任的屈大均》,认为屈大均是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李建华《多面人生——屈大均的人格内涵》,开始注意人格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屈大均的生平事迹,认为他不仅是一个凡夫俗子、明代遗民,还是一个典型的儒生。章玳《屈大均人格及其诗歌创作》从儒、士、侠三个角度分析,认为屈大均是个多元化人格构建,其主导人格是匡时济民的儒家人格,兼有游侠人格。万攀《说屈大均的善变》进一步论述屈大均的游侠人格,认为屈大均虽然经历复杂,身份多样,但他“身披禅衣不为禅,一心归儒绝非儒”[2],实际上,屈大均一直坚定着自己的豪侠之心。

(二)屈原情结

屈大均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满族入主中原,南明政权逐渐衰微,这样的经历与屈原有相似之处,因此屈大均对屈原产生独特的好感,有忠心报国、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屈原对屈大均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作品的创作上,龚莹莹《明末清初遗民的“屈原情结”》认为,屈大均有着浓郁的“屈原情结”,主要表现在诗词创作上。陆如毅《试论明遗民对屈原的接受》,在诗词创作的接受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一是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上以屈原为标榜;二是推崇屈原的作品《离骚》;三是引用屈原及其作品,继承屈骚的艺术手法和浪漫风格。其次是对姓氏和宗族渊源的追溯上。姜小平《翁山先生的“屈姓”情结》指出,屈大均对屈原的崇爱之情表现在选取的姓、名、字、号及追溯屈氏宗族的历史行为等方面。

(三)遗民心态

屈大均的人生经历非常复杂,顺治七年选择“逃禅”,康熙元年又“归儒”,这种行为的背后蕴含着屈大均的遗民心态。对于屈大均选择“逃禅”的原因,孙立《屈大均的逃禅与明遗民的思想困境》认为,国难师仇是屈大均选择“逃禅”的双重原因,他希望通过“逃禅”可以实现全身存道、不礼王者的目的。王德军《屈大均“逃禅”与明清之际岭南政治生态的变动》,则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解释屈大均反复“逃禅”和“归儒”的原因。由于屈大均处于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南明政权抗清形式不断呈现出高潮与低谷的变化,加之岭南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质,最终形成“逃禅”和“归儒”的举动。

屈大均具有忠贞报国和“以儒为本”的遗民心态。蔡鸿生在《论屈大均的逃禅归儒和辟佛》一文中提出,屈大均的“逃禅”是一种隐于浮图的遗民策略,而“归儒”是忠贞的表现,并且从其归儒后所写的《花怪》可以看出他“避佛”。杨权《论屈大均与佛门的关系》更进一步指出,屈大均“避佛”的内因是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外因是屈大均和大汕和尚在佛教的认识上发生矛盾。何天杰《屈大均的儒学情结》总结出屈大均的思想和佛教徒的差异,表现在生死观、忠孝观上的不同以及屈氏衷心信服儒学,他是一个重实务的儒生。唐碧红《论屈大均的头发衣冠情结及其心境》指出,屈大均晚年所作的一些文章表现头发衣冠情结。在复国无望时,屈氏保持身与心的统一,以儒者为自己正名的遗民心境。袁美丽《僧服儒心,以儒为本——记王朝鼎革与学术转型中的屈大均》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屈大均“逃禅”“归儒”等行为,认为“以儒为本”是其终生的思想原则,同时也分析了屈大均头发衣冠情结和重实务的思想。这篇文章对屈大均的遗民心态论述较为全面,使我们对屈大均的一生有宏观的了解。

(四)复杂思想

屈大均除了上述“以儒为本”的思想还有经世致用和“易”学思想。黄文宽《屈翁山的哲学思想初探》从屈大均的著作和时代背景看出其民族主义思想和受《易经》影响的哲学思想。胡雪莲《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的经世致用思想》通过对屈大均《广东新语》的体例、内容、行文方式等的研究,指出《广东新语》与《广东通志》相比,有明显的进步,然后探讨《广东新语》中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内容,最后说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和历史地位。朱军明《屈大均经世致用思想研究》认为,屈大均经世致用的思想包括丰富的内容,分别表现在经济、政治、学术方面,并指出其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和现代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何淑萍《屈大均〈翁山易外〉研究》先从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经学和易学的发展,然后对屈大均的著作《翁山易外》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成书过程和异本考辨;释“易”方式;“易”学观和“易”学思想,最后总结了《翁山易外》的特点、缺失和价值。

二、屈大均作品研究

目前学界对屈大均作品的研究著作有:刘斯奋选注的《岭南三家诗选》,选了屈大均100首代表性诗歌进行注释,每首诗开头有题解,对诗歌写作背景、时间和主题进行简单介绍,诗句注释详细,涉及典故都有说明,这开辟了屈大均诗歌注本的先河。陈永正的《岭南文学史》中第五章对屈大均作了简要的叙述,以具体的诗史互证的方式,梳理诗人的生平和思想,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他还有一部著作《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收录诗歌六千七百余首,词三百余首,基本上每首诗词笺有时间、地名、人物等。董就雄所作《屈大均诗学研究》,是一部有关于屈大均诗学研究型专著,先探索屈大均的生平交游状况与诗歌创作的渊源,接着分析整体的诗学思想,论述前后七子及其前辈、朋辈诗论对屈大均的影响,最后总结屈大均诗论对清人的影响。

(一)诗歌创作的研究

屈大均是个多产诗人,诗歌在清初尤享盛名,被称为“岭南三大家”之首。对屈大均诗歌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诗歌渊源的研究

屈大均在诗歌的创作渊源上是以屈原为师,偏好李白的浪漫、力追杜甫的纪实。首先,屈原精神在屈大均的诗歌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张兵《明清易代与清初遗民诗》提出屈大均深受屈子诗风的影响,在诗歌中呈现的坚贞不屈的气节和浪漫主义的风格都源于屈骚传统。其次,屈大均兼学李白、杜甫。董就雄《李白对屈大均诗论及诗风的影响》先主客观分析李白对屈大均诗论的影响,表现为讽谏精神和变化求新的影响;然后通过当时诗人的见解,探讨李白诗和屈大均诗的关系;最后总结屈大均学习李白诗的意义。董就雄另外一篇文章《杜甫对屈大均诗论的影响》,论证逻辑相差不大,客观上,杜甫在诗学的本体观、创作观、鉴赏观对屈大均的诗论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屈大均的诗歌有着屈原精神、李白原型、杜甫情结,但屈大均对汉魏六朝及唐代其他诗人也十分崇拜,可以说“转益多师”。赵永纪《屈大均诗学渊源辨》从屈大均诗文的论述中看出诗学渊源,即屈大均不仅推崇屈原、李白、杜甫,而且对阮籍、王维等诗人十分赞赏。赵福坛《略论屈大均及其诗的源流风格》同样指出屈大均对阮、陶、王、孟等有所继承,但是具体在诗歌当中的表现没有深入分析,美中不足。

2.诗歌分类的研究

学界对屈大均的诗歌进行分类研究,研究成果丰富,根据诗歌创作的时期、地点,诗歌抒情内容进行分类。袁鳞《清初三藩之乱与屈大均的诗歌创作》,选择“三藩之乱”这一特殊时期的诗歌作品作为论述中心,分析了屈大均在前期从军时创作的边塞诗、山水诗等,寄寓诗人忠贞报国的进取精神;到后期,抗清形势不明朗,诗歌的风格就变成了壮志难酬、感伤哀怨。万静《屈大均海上丝绸之路诗歌及其文化精神》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诗歌内容,其中描写海上的风景、海道、海舶、海外舶来品等,反映诗人“重视海权与海防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广中华文化于四海的民族自信、开放灵活重商务实的海洋文化气质。”[3]屈大均一生多次出游,每到一处便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陈晨《论屈大均诗作中的地理空间书写》对屈大均行迹最多的罗浮、金陵、北国边塞三个重要的地理空间进行研究,不同的地理空间寄寓不同的思想感情。罗浮山水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南京的山水蕴含了坚贞报国的民族精神;北国边塞诗则抒发了救国复明的情怀。章玳《论屈大均的金陵诗》以屈大均多次游历南京时所作的诗作进行研究。因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代背景,所吟咏的山水风物诗、与好友的赠答送别诗都寄寓了诗人爱国的民族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气节。屈大均是个多产诗人,抒情内容丰富。章玳《论屈大均的咏物诗》认为,屈大均处于颠沛流离的明清易代之际,多次参加反清的抗争,经历坎坷。诗人通过吟咏植物、动物及其他事物,抒发亡国之痛、寄寓守正不阿的崇高品格,这些诗歌都是推物及己、有感而发。吴庚云《屈大均及其山水诗研究》则对岭南、吴越、华北、赣湘桂等地游历所作的山水诗进行探索,分析诗歌具有的艺术特色,总结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另外,有作者从屈大均诗歌的意象角度进行探讨,如卜庆安《屈大均诗歌意象研究》从诗歌意象的分类、组合类型、丰富内蕴、审美意味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出屈大均诗歌意象具有豪放的风格。

3.诗论和诗风的研究

屈大均虽然没有专门的诗学理论著作,但是可以从其对他人所作的序、《广东新语》和诗作中看出散见的文艺思想。陈卫民的《翁山诗论初探——兼评翁山与渔洋的异同》把屈大均的诗论与神韵说进行对比,对王渔洋的艺术观既接受又求变,有宗经崇杜的倾向且以“礼”为第一谛义。对于屈大均的诗风,朱则杰《论清初浪漫主义诗人屈大均》对诗歌的内容和外在形式进行分析,认为浪漫主义是重要的艺术特色。章玳《屈大均诗歌的审美特征及文化观照》阐述屈大均复杂的人格思想使其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总结诗歌具有 “蕴藉深厚,寄托深远;奇幻万千,纵横恣肆;以俗为雅,自然浑成”[4]的审美特征。

(二)词创作的研究

屈大均在词方面的创作也是别具一格的。屈大均有《骚屑词》两卷,取义于他的别字“骚余”。黄坤尧《骚屑词研究》先探索词的版本,梳理屈大均的志事和生活,对《骚屑词》记史言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研究,进一步肯定了屈大均词作的价值:不仅是明词的殿军,也是清词的首创。程美珍《屈大均及其词研究》对屈大均的词进行分类,分为抒怀、咏物、情爱、交游四类,论述了屈词的艺术特色及在词坛上的地位。

屈大均作为明代遗民,其生活方式和心迹对词作具有深远的影响。董菊《遗民生涯原是梦——佛教对屈大均词的影响》叙述屈大均有“逃禅”的经历,受到佛教的影响,表现在词作上有“如梦”“虚空”的思想,引用佛家的词汇和典故,词具有苦寒境界。岳林海《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词作的影响》,前期“不曰遗民”的志士心态影响词的创作,这个时期有凭吊怀古词、咏物词和写景词;后期则是文化遗民的心态下使词的题材转为闲适之词与清廷官员的交接之词。关于词作的创作渊源,陈冬《论屈大均词对楚骚传统的继承及风格演变》从屈大均词风承接转换的角度,分析屈大均的主体精神、题材及骚雅词风形成的过程。董菊的另外一篇文章《浅析屈大均词的沉郁之风》认为,屈大均的词不仅受到屈原、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影响。

(三)散文创作的研究

屈大均散文的创作不及诗词盛名,研究成果也较少,但是从内容和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王富鹏《论屈大均的散文创作》对屈大均的散文进行分类,“人物传记、哀祭文、墓表铭文、序、书后、跋、记、写景文和学术论文等。”[5]卜庆安《屈大均散文内涵探析》统计出屈大均的散文有370余篇,按照文体形式分为22种,内涵共有7类:“关注政治民生、注重学术论议、追怀故国、怀悼哀情、颂赞仁德忠孝、寄情言志及一些生活杂论。”[6]另有一文《屈大均散文艺术特征论析》认为屈大均散文艺术具有独特性,善于运用语言、外貌、行为、心理、时空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各种论辩技巧进行论说;善于抒发自身丰富的感情;善于使用各种语言形式,等等。江露方《屈大均散文研究》是目前系统研究屈大均散文的研究成果,在浓厚的文化寻根的地域特征和明末清初重实务的时代特征的背景下,分析屈大均的散文理论、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屈大均散文中《广东新语》和《皇明四朝成仁录》是目前学界研究最多的两部作品,多从史学角度进行探索。《广东新语》共28卷,约44余万字,是一部记载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物产、历史状况、人物风情等的重要的地方史著作。左鹏军《屈大均〈广东新语〉的诗性精神与文化寄托》认为,《广东新语》通过记录广东风俗名物、品评粤人与事、描写山川自然等,体现屈大均爱祖国、爱家乡的诗性情怀以及记载家乡风物的文化史价值。张立新《屈大均〈广东新语〉与所记粤地民族史料》等,对书中记载傜、黎两族的风俗、历史文化等进行研究。金玫玫《屈大均与〈广东新语〉》一文论述包括写作背景、体例和内容,进一步揭示《广东新语》的价值与不足。《皇明四朝成仁录》共12卷,全书记载明末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个朝代的抗清志士的事迹。陈文源《屈大均〈四朝成仁录〉的史学价值》肯定了该书的对研究南明史的史料价值。

三、屈大均其他方面的研究

屈大均一生广泛交游,杨皑的《从屈大均的诗文看他与两广总督吴兴祚的关系》说明屈大均和两广总督吴兴祚的关系“只是一般社交应酬的关系,两人之间有交往,乃是互相利用、各怀目的的。”[7]雍琦《朱彝尊与屈大均交游考》考察两人一生的交游情况,通过对他们出处方式不同的探究,反映清初时期的士人心态。此外,屈大均与地方文化关系的研究。如赖达观《屈大均与佛山文化》论述诗文记载的佛山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手工业等。万静《屈大均与莞香文化》探讨屈大均与莞香文化的关系密切,诗文中记载莞香的使用价值和寄寓对亲朋好友坚贞的文化内涵。郭达祥《屈大均与端砚》写屈大均使用不同记载形式记录肇庆端砚,内容反映出端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肖文评《“客家”称谓之始与永安社会——以屈大均〈永安县次志〉为中心》认为“客家”的称谓是在《永安县次志》第一次提出,因记载的围屋、风俗等与梅州地区相似,得出永安县与梅州有较大联系的结论。

从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屈大均人格思想的研究占据主要部分,对屈大均具体作品的研究呈细致化,还有相关地方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可以说,对屈大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面。首先,屈大均诗词数量多、质量高,对其诗词的注本尚未出现,实为憾事。其次,对于屈大均诗歌渊源的讨论,重复性研究和人云亦云的现象较为显著,应突破传统框架,对屈大均关于唐代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的师承发展作新的突破研究。总之,应结合当今文化开放的大环境,拓宽屈大均思想的丰富性,如他的进步女性观、民族平等思想等。

猜你喜欢

遗民诗歌思想
诗歌不除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诗歌岛·八面来风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