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时代意蕴

2020-03-03冯慧雅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人才建设

尹 勇,吴 萍,冯慧雅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人才思想提出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和人才的限制与束缚,致使人才被极大地摧残,教育停滞不前、百废待兴。所以在改革开放前期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1]这两个发问指明要想彻底摆脱“文化大革命”左倾观念,以改革的方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已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抉择。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全球化、信息化,使得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出去”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赢得未来;同时在这一时期“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是一个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而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是一批仁人志士、一股新鲜的血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关键之际我们必须现代化、世界化以及全球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邓小平于1977年5月24日在一次讲话中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1984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2]从此形成了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基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形成的“两个尊重”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一)关于培养人才的前提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前提是必须有一批各领域人才,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梦的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还要在努力提高现有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同时,大力培养新的科学技术人才。”[1]实践证明,科学技术人才、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当早日提上日程。而在对人才的培养中邓小平同志强调以下几点:第一,我们培养、选拔人才,有广阔的源泉,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与教师息息相关,邓小平指出:“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可见,在人才的培养中要牢牢抓住教育与教师这两个主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才队伍才能源远流长。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国家发展之大计,培养之基础在于教育,培养之关键在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教育设施的完善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第三,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从“文化大革命”中完全解脱,必须打破陈规,解放思想,使人从旧的、错误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大胆放手使用人才,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任务,也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完成以上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选拔出专业性人才即在组织上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样才能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动力,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和新的“两步走”奠定基础。

(二)关于培养人才的标准

邓小平同志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学者们主要持以下观点。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德、智、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孕育的新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第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第三,又专又红。第四,“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其实这几个标准的实质内涵是相通的。从“德”“理想”“道德”“纪律”到“革命化”再到“红”归根到底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党的领导下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文化”“才”到“专”再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核心要义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要付诸实践培养一批结构合理、专业丰富、有能力真才实学的“接班人”。其中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德”,“德为之帅,才为德之辅。”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下,才能是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没有才能必将被淘汰,但是没有道德作为基础,才能就会迷失方向。

(三)关于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邓小平可谓足智多谋,他在讲话中强调:

第一,发现即解放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才的解放就是其思想的解放,这是为当时在“文革”期间遭受苦难的科学家、学者、教育家“正名”,使其能够再次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而作出的抉择。对人才的选拔前提是发现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发现人才的基础上,选拔出符合时代要求、民之所需的人才才是为政之要、为党之需。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就是要认真选拔比较年轻的、年富力强的同志。”[1]旨在表明邓小平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需要以中生代为主力,选拔一批富有积极性、充满斗志的科学技术人才来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活力。

第二,使用人才。邓小平说:我们没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提拔和放手使用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人才。的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干部遭到“四人帮”的迫害致使领导队伍中人才缺失、老化。“很多新的人才需要培养,但是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并不是一些老同志心血来潮提出的问题。”[1]无论所处哪个历史时期我们都要坚持“发现—培养—使用”人才的原则。大胆地使用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关键所在;使用人才要选择其思想端正、品德高尚的贤才,不能选拔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人;使用人才我们应当注意在实践中进行锻炼、理论上进行教化、思想上进行教育。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人用人事关党的繁荣兴盛、事关人民生活的福祉,更重要的是要不遗余力严把公平、公正这一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永葆党的战斗力

第三,关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重要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现在需要集中力量抓组织问题——要选拔和培养干部”[3]。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这一思想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对领导班子的建设,首先应当从上层进行然后过渡到中层最后是基层。其重要的途径是吸收和培养新的党员,除此之外对于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富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提拔上去。

第四,关于接班人的思想。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对老同志和高级干部提出的一个责任,就是要认真选好接班人[1]。对于接班人的培养,一要选拔和提供正式的培训,二要身体力行地考察。从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新老交接问题是十分重视的。无论是当时的时代处境还是接下来新的“两步走战略”都需要不断地更新人才队伍、一代接一代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付诸智慧,而在选拔接班的问题上不能使老领导、老干部全部退出,要做到以老带新、加强对年轻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选拔、提升甚至破格使用。要注重从大中专院校中来对人才进行培养、选拔。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干部交接影响深远,当前的“选调生”就是其思想的延续,这就保证了在国家的公务员队伍中能够顺利传递接力棒。

第五,制度体制改革思想。1980年,邓小平在给中央政治局的辞职信中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并说在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做斗争。这一系列思想的提出在当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各个层面的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每一次制度的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需要不断突破、创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人员的使用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来优化新的制度体系。

三、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服务型人才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1]这一理论在新时代同样具有说服力,在实现现代化、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应当继续秉承此理念。 一个良好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应当具备核心的部分“人才”。从技术性层次解读,理论最终是服务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理论付诸实践。因此,对技术型人才的引进也是一大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基层党组织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催化剂。近些年来,“云计算”“大数据”、城镇一体化的推进,基层在智能技术上应当加强技术性人才的培育、引进,这才能使“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农业”在实践中彰显力量。

(二)在党的建设中完善人才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就要做到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4],旨在说明干部队伍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要以此为动力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领导干部。从返乡农民群众、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人员中选出能力出众、 敢于担当、品德优良的党员干部,组建好一支有能力、干实事、为人民服务的基层领导班子。只有加强落实,才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在组织自身建设、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在创建党建新模式上,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要着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要注重新兴产业的摸索和发展,找准农村经济发展突破口,围绕经济抓党建,再以党建促经济的方式来进行革新。《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农业农村部2019年人才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领导”[5]。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要立足农村生产实际,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丰富党组织工作内涵,通过 “党建+”模式,进一步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同时,也要建立“农技+人才”模式、“双创”队伍,将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聚集在发展致富的伟大征程中,将党组织与农村经济、技术并驾齐驱,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保障作用,引领作用。同时,以突出人才工作为重点,使“人才+技术”模式双管齐下,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向心力和导向作用。

(三)为“一带一路”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孕育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经济良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新时期下,必须实施人才战略,吸引人才,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合作交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各省可以建立人才需求目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补充招录。对内,各省政府可以与各大高校签订专业性人才培养协议,培养一批优秀的本土化的涉外人才。通过高校以及科研社等进行对外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对外,积极引进沿线相关国家的专业人才,以适应“走出去”后的相关活动。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饮食习惯都各自不同,所以聘用相关的人才更加利于对外的贸易合作开展。各省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文交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指出:“互联互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未来五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两万个互联互通领域的培训名额,帮助周边国家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中国也愿派出更多留学生、专家学者到周边国家学习交流。”[6]的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庞大的惠民政策,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完善、实施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了让各个沿线国家搭乘中国的列车,我国在外语方面加大了各个语种人才的培养。这与改革开放之际邓小平同志的“互派”留学生这一教育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而行动的主体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人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需要一批又一批人才的培养。

(四)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化,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从恢复高考以后,邓小平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等方面注入了心血,致使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更加明朗。归根到底,是培养了一批人才、储备了一批领导干部。中国在各个领域开始腾飞使得中国由“大”变“强”而这仅仅是凤毛麟角。从20世纪80年代的小康社会到新世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且在2020年实现“脱贫”的总任务,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习近平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确,在未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要想赢得战略地位、赢得尊重,必须在人才的培养、储备等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我国的影响力、话语权。

(五)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的时代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简言之,就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这是一个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关系。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甘于拼搏。当今世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正在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祖国的不断腾飞储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人才为支撑,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从中看出他将人才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梦的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要敢于有梦,要不断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中国梦的合格缔造者。

猜你喜欢

现代化人才建设
人才云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