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2020-03-03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吕梁市吕梁红色旅游

赵 琪

(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1)

一、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

关于红色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红色文化遗产是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遗产,既包括革命、建设以来的遗物、遗址、遗迹、纪念碑、纪念地等物质性遗产;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信仰、知识、精神、价值、道德等精神(非物质)遗产。这一定义包括了过去常常使用的革命文物、革命旧址及革命精神等概念,内涵更丰富。

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需回溯革命历史,从红军东征到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成立再到解放战争,吕梁大地上保留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①革命遗址,主要类型有主要革命人物的旧居或活动场所、主要革命机构所在地、重要战役遗址、烈士墓等,它们散布在吕梁全境,目前有迹可查、有案可稽的革命遗址有265个。②革命遗物,如革命先烈曾使用的各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革命军队中的配备武器,边区政府管理文书档案等。目前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吕梁山革命纪念馆等博物馆逐渐集聚了相当数量的藏品,但此类革命遗物大部分散落在民间,缺乏统计数据。③革命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孕育了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始终成为吕梁人民永远的财富。

关于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吕梁卷》对吕梁全市革命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车瑞金《中央后委在临县》对1947年3月~1948年3月中央后委在临县的历史进行了梳理,这两本书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另外还有学者对吕梁红色文化应用于历史教育、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吕梁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做了很多探讨。总体而言,对吕梁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还需更深入,在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思想下,重视探索红色文化遗产服务社会、实现转化的途径。

二、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整体而言,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起步较晚,除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等极少数革命遗址较早地建立了现代化的纪念馆并开始发展红色旅游,且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名录中之外,大部分革命遗址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吕梁经济转型逐渐、红色旅游的推进引起重视,对一批革命遗址进行了翻新和修整,并进行重新布展,包括双塔村中央后委旧址、南圪垛村西北局旧址、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旧址、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等,对吕梁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展开新局面。

(一)红色资源重复性高,吸引力不足

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存量较大,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红军东征相关遗址,主要分布在石楼、交口,包括东征的渡口、东征期间的战役遗址、相关革命人物的路居旧址以及石楼县的红军东征纪念馆。仅毛泽东东征期间的路居就有十余处。②晋绥边区、晋西北军区等相关机构所在地,主要分布于兴县、岚县,这类遗址延续使用时间相对较长。③中央后委及其下属机构所在旧址,主要分布于临县一带,延续时间在1年左右。④毛泽东、贺龙等重要领导人的旧居、路居等。贺龙、关向应等晋绥边区相关领导人所居时间较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所居时间多较为短暂,最短的一两天,因此,这些旧居或路居多为借用当地老乡家中,离开后仍为老乡家庭所居。⑤各抗日游击大队、敌工站等相关机构旧址,时间多在抗日战争前期,分布于文水、孝义平川地区,以刘胡兰纪念馆最为著名。

总体上看,吕梁红色文化遗产缺乏一个具有超高吸引力的“品牌”。特别是对普通大众来说,不论是红军东征还是晋绥边区,熟悉程度都不足。若与延安、井冈山等成熟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积淀不够、韵味不足。从遗址形态上看,虽内涵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遗址呈现出的情况多是几间老旧的窑洞,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或几幅照片。对遗址内涵的解读不足以凸显其个性,因而显得吸引力不够。

(二)保存状况不佳,原真性受损

吕梁市各类革命遗址虽然存量较大, 但保存情况不容乐观。根据山西省革命遗址普查情况,保存情况中等以上占63%,有相当部分保存状况不佳。这与吕梁革命遗址本身的特点有关。遗址本身就是短暂借用村中百姓的家庭建筑,之后仍归还百姓,为日常生活之用。长期以来,从政府到民众均较为缺乏保护革命遗址的意识,对遗址改建、扩建、拆除的现象非常普遍。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热潮涌起,吕梁地方政府开始逐渐重视,面对已遭破坏的遗址,常常进行翻修或在原址重建新屋。所以,在各革命遗址中,常见粉刷一新的墙壁、统一规划的砖瓦,游客一眼望去便知为新建,而非“旧居”。有的乡村中,对属于革命遗址的房屋做了统一修缮,其他普通房屋则未做统一规划,使得一个村子里,属于故居房屋有鹤立鸡群之感,俨然破坏了整个村庄的和谐。这种对遗址原真性的损伤是致命的,直接影响遗址的文化内涵。

(三)大部分分布于农村,管理难度大

吕梁市革命遗址及相关纪念设施80%以上处于农村,数量大且相对分散,造成了管理难度。例如中央后方委员会1947年主动从延安撤出,到达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其下设机关分别驻扎在40多个村镇,几乎涉及临县每个村镇。这些遗址多借助村民房屋,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有的村镇由政府牵头对革命遗址所在房屋进行了修缮,统筹开发;有的村民便与政府达成协议,以一定的价格将所属房屋全权交给政府打理;也有的村民不同意,多是由于房中私人物品多不便开放,因此在参观中可以见到门口挂一把大锁的情况;还有的遗址仍为村民居住,院外标识清晰,为某某故居,游客推门而入却发现为村民住家,不免尴尬。这些情况都反映了红色文化遗址在保护和开发中面临的困难,地域的分散、产权的复杂归属,都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挑战。

(四)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足

吕梁市地处吕梁山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一直较为闭塞、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基础非常薄弱,道路交通条件不够便利,旅游业相关服务设施等硬件条件大多处于刚刚起步或尚无配备的情况。虽然当地政府均对红色遗址的保护与红色旅游的开发有一定的意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多进展缓慢,发展规划主要还是传统思路。2020年初遭遇的新冠疫情更是让旅游发展的步伐停滞下来。

三、以红色旅游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终要实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使命,红色文化旅游就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最重要的途径。当前正处于吕梁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更要发展红色旅游,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深入挖掘晋绥边区历史文化,寻找特点与亮点

从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组合中可见,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还是晋绥文化。吕梁是晋绥边区首府,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唇齿相依,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对晋绥边区的研究与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根源在于晋绥边区的历史文化,必须对晋绥边区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注重口述史研究和整理,抢救红色文化非物质遗产。在深入的研究中找到兼具思想文化意义与情感认同的交接点,形成文化符号。只有如此,才能在大众媒体时代获得高传播度,从而获得正面的知名度,塑造红色文化品牌。

(二)保护为先,合理规划

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虽然较晚,但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广泛吸取其他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实现弯道超车。首先,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修复中要坚持“修旧如旧”,保持遗址的原真性、完整性。其次,整个吕梁地区的红色旅游的推进应有合理的规划布局,有层次、有重点的开展。根据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的现状,制定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定位与策略。针对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等发展早、遗址保存好、知名度较高的红色文化遗产,要走精品路线,在原有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体验感与科技感,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对于重复性较高的一般性遗址,首先要加强保护,建立长期的养护制度,发展目标可定位为周边居民短途旅游的目的地,注意与城乡生活设施配套建设,使其成为居民生活休闲的公共文化空间,从而使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得到发挥。特别是乡村中的红色文化遗产,在当前乡村振兴建设中,要注重以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三)形式创新,发展深度红色文化旅游

进入新时代,旅游发展早已不能停留在粗放的观光阶段了,必须突破传统简单的红色旅游模式,开创个性多样的红色旅游产品。一方面,在全域旅游的思想下,开创融合红色文化、绿色生态、黄色乡土的立体化的旅游产品,合理统筹吕梁地区各种旅游资源,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另一方面,面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主题性更强的“定制”型吕梁产品,例如重走红军东征线、回到烽火年代等。在技术手段上同样要更新,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型平台,搭上时代发展的列车。利用新技术重塑吕梁活力蓬勃的城市形象,打破旧有的刻板印象。今年全球旅游业遭遇新冠疫情,而疫情的影响可能还会延续,这种情况是短途旅游发展的机遇。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吕梁市交通并不发达,特别是广大乡村地区,限制了吕梁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的不便会阻碍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延伸。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道路交通的改善仍是工作重点之一。此外,各红色文化遗产地的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改善,这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方法。

(五)融入日常,让红色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根本性的方法是构建其现代性,使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如此,红色文化亦如此。在这方面,传统文化的保护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不妨借鉴。例如,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的发行,优秀的专题展览的推出以及乡村实景剧等形式。若文化遗产在公众生活中具备功能性意义,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中,也具备了强劲的生命力。长远来看,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依靠社会公众,而非政府的投入。要让公众形成自觉的保护的意识,让文化遗产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一种“流行因素”,让先进的红色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才能真正让红色文化遗产在社会进步中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吕梁市吕梁红色旅游
吕梁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吕梁市: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