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著名剧作家冷波《保家乡》的创作艺术

2020-03-03杨建平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灾难性时代性冲突

杨建平

(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冷波,原名李树柏,曾用名李剑飞、李冷波。1910年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他是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的妹妹赵尚英的丈夫。1933年成立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中国旅行剧团。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日战争时期,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从事进步戏剧活动。“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演出队,组织“血花剧团”。冷波创作了很多抗战剧,著名的有:独幕剧《保家乡》、《张店之夜》、《战士》、《七月祭》、《怒潮》。四幕剧《祖国的吼声》、《死守中条山》。五幕剧《梅子姑娘》、《风》、《燕儿双飞》、《捍卫祖国》、《狂欢之夜》。对于冷波的创作,著名作家冰心在《作家印象记》中说:“冷波是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的多样的艺术家,他编的剧本很多,而且每一个都曾经上演过,演出的效果都很好。”〔1〕

冷波独幕剧《保家乡》(原载冰心主编《黄河月刊》1941年2月15日)。这部不足一万字的独幕剧,以其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戏剧冲突与扣人心弦情节一经演出反响强烈,不啻为抗日剧中的精品力作。

1 主题的强烈时代性

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作家,其创作不能不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创作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元素从而呈现强烈的时代性,这就是文学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就是从历史的经度和社会纬度形成坐标审视其作品的风格及其时代属性。从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所谓文学的时代性,就是作家的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从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主题的时代性即表现作者对时代的解读,好的戏剧就是塑造个性鲜明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将时代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练,它能折射历史的变迁,繁杂的阶级关系和矛盾斗争,透过人物的命运体现时代赋予的使命,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

冷波《保家乡》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12月山西南部的一个村庄。以普通农民姜大哥的家为背景展开戏剧情节与冲突。场景单一,人物也不多,但有强烈的时代性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灾难、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中国农民表现出的普遍的阶级意识、情感表现、行为方式、价值取向。

1939年正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关键时期,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灭中国,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掠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生死存亡历史关头。

《保家乡》故事的背景围绕晋南某村的姜大哥一家展开的。由于战火不断,姜大哥家只有一间破旧小房子,室内除了一张破方桌和两张破椅子之外,就是一些破筐破罐。外面不时传来枪声,人心惶恐不安,这个典型环境真实再现人物的生活环境,它用具体、独特、个别性反映出社会历史时期大环境,反映出当时社会总趋向。

而主题围绕保家乡展开的。中华民族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严峻问题。面对敌人的残暴,只有拿起枪走向战场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而这部戏剧围绕着姜大哥为代表的“自保派”不愿为别人流血牺牲,而痴心妄想在家里过平安日子,这是典型的小农意识,在与残酷的现实激烈的碰撞后,以姜大哥为代表的农民终于觉醒。他们终于意识到只有全力抗争,同仇敌忾,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中华民族才有希望,老百姓才能过安稳的日子。这使戏剧的主题既有时代性又体现出深刻性。真实再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并非无能为力,它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2 独特审美意蕴的戏剧冲突

黑格尔认为:“艺术形象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它并不只是代表它自己,而是可以指引到某一种意蕴,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2〕。这就是偶然表现必然,个别概括一般。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即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因为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性,所以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社会意图;反之也一样,文学愈具有社会性,便往往愈注意突出审美属性。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话语蕴藉及其生成的审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话语蕴藉及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文学的双重属性及其复杂性正在于此。

《保家乡》就是由具体的时间、地点构建的人物环境,再由这个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差异之间的矛盾形成戏剧冲突。人物活动与事件的演变都围绕这些戏剧冲突展开,在冲突中让人物性格特征充分展现,在情节高潮之中将冲突得以化解,这是戏剧创作独特的创作手法之一。在《保家乡》里作者构筑了两方面的戏剧冲突。

一方面是不同性格人物间的强烈冲突。《保家乡》里的人物不多,主要人物是姜老大夫妇、肖大爷、游击队员李大个、刘大爷、黑子三人。姜老大报名参加游击队只是为了躲避姜大嫂对生活贫困的抱怨,当游击队就要开赴前线时,他竟偷偷跑回家。在他的潜意识里,上前线打仗就要丢了性命,这样的人是傻瓜。姜大嫂也只顾眼前的小家庭利益,拼命将姜大哥藏在家里不让上前线当兵,任凭李大个、刘大爷等游击队苦口婆心相劝也无济于事。在姜大嫂看来,我只过好自己的日子,谁不愿意忍受就去当兵。刘大爷认为这并不是我们的事,这是大家的事情,日本鬼子说不定哪天再来咱们这儿,也不见得你们可以脱得了。姜大哥夫妇对于当兵的态度是消极的、抵触的,这也是他们与游击队员之间的矛盾焦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姜大哥夫妇的行为具有概括性。在落后、闭塞的农村,一些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自保思想相当普遍,大敌当前,竟天真地祈求过平静的日子,怕上前线流血牺牲。这种思想严重地影响抗日斗争的群众性,对抗日战争动员与发动群众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另一方面是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强烈冲突。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主题是生存还是毁灭,在《保家乡》中也同样适用。姜大哥夫妇要过安稳的日子,而日本鬼子在中国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存之间的关头,这就是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强烈冲突。

李大个劝他们,现在上面成立游击队也就是为了保护咱们自家的性命,保护咱们妻儿老小,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自己再不干还等谁给我们干呢?而姜老大却说,我现在为什么要先替别人送死呢?我也用不着为别人,别人也用不着为我。可以看出姜老大不想为别人牺牲自己,舍大家顾小家,其实这也是他作为农民的局限性。没有国哪有家,当然作为农民的姜老大,他的认识还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在日寇的铁蹄下苟且偷安只能自取灭亡。这部戏剧冲突给姜老大们无情的教训与道德批判,给读者展现只有奋起抗争才有活路,只有同仇敌忾才有出路,任何幻想都是徒劳的。在沦陷的国土,没有边缘人和旁观者只有抗争者,作者将审美理想与追求隐藏在人物的言语与行为之中,对向姜老大们道德批判也是体现在人物性格差异之中体现的,这也是《保家乡》展现给读者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3 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相关系的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3〕戏剧情节存在于特定场面和戏剧人物展开矛盾的事件中,它比小说情节紧凑。戏剧情节创作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塑造人物的需要,二是表达主旨的需要,三是创造艺术效果的需要。为实现这三种需要,就要在情节构思中架构悬念、突转、设障等成分,使戏剧情节更紧凑、更感人、更震撼,营造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保家乡》中,主要采用的是设障情节构思法。设置碍创作法一般分为灾难性障碍,对抗性障碍和条件性障碍。在《保家乡》中,运用了灾难性构思法。灾难性障碍情节设置为人物增加灾难,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叠加的,这样才能凸显出人物命运多舛,表现人物坚韧的品质。

《保家乡》中设置了两个灾难性情节障碍:一是肖大爷的妻子与孩子被日本人杀死了,这是肖大爷与日本人不共戴天的直接原因。第二个灾难性情节是日本人突然闯进姜老大家,要对姜大嫂无礼,他们夫妇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用枪打死了他们的儿子小四。见此情景,姜大嫂震惊了,她大叫:“啊,你们这些禽兽,你们这些禽兽”。她扑向小四尸体,大声恸哭:“我的孩子”。这时,她由于

悲愤神经有些错乱,对着前来迎救的李大个说:“你们哪一个害了我的孩子?哪一个害死了我的孩子?”甚至对着姜老大说:“你说,你为什么要害死我的孩子!你为什么要害死我的孩子!”最后,她支持丈夫姜老大去当兵并说:“你要是不去你就没种!”

灾难性障碍往往使人顿悟,在灾难过后思维发生突转重新认知世界,重构价值取向,它使戏剧的情节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让人物的命运有一个实质性的转折,这是戏剧灾难性障碍所凸显的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果之前姜老大夫妇一直对上前线保家乡还存有抵触侥幸自保的心理,经过这一灾难性事件后,他们的认识转变了,拿起枪杆保卫家乡的决心更坚定了。姜大哥夫妇的转变使得《保家乡》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情节达到高潮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使这部作品有了强烈的艺术张力而成为抗日剧的精品。

《保家乡》是特定历史时期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优秀的剧作,它用文学为武器,呼吁民众不再观望、彷徨、幻想,要勇敢走向战场,保卫祖国、保卫家乡。

猜你喜欢

灾难性时代性冲突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诗词的时代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从舆情民意看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禁忌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