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2020-03-03于战明
于战明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4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学校、科研院所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术界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主要从乡村治理与振兴的视角,研究组织力的内涵;从基层组织组织力的理论源头和存在问题的视角,研究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思路。[1-3]由此可见,学术界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但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体系的探讨着墨不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对党支部职责进行具体的规定。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庞杂的基层党建工作,简化为管根本、可考量的指标体系,这就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化的重视。所以,要建构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体系,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依据。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认为它是基层党组织能力的总称[4],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进行实践的能力;第二种认为它是组织整体展现出来的政党力量,是不同层次感的力合成的力量体系。[5-7]笔者认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为有效实现其功能,将组织内、外各种要素进行设计、调配和统合,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整体合力。
它的运行指向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聚集自身力量,对外加强对社会的整合和渗透;是对外处理与群众关系,对内开展党内活动;它不仅有对内与对外的总体性,而且是内聚力与外聚力的统一。[8-10]
简而言之,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对内管理党员、凝聚党内资源和力量以及对外发动带领师生、整合群团资源解决他们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1.组织理论基础
知名管理学者杨国安指出,组织能力是团队整体发挥出的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以及为他们创造价值的能力,它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创造复杂价值的能力。复杂性是指“不确定性下问题的情境与决策的特质”,“解决复杂的任务需要具有广泛的能力”[11],检验一个组织组织力高低的标准是处理“模糊性”且“松散耦合”[12]问题及其创造相应价值的能力。
二是成功创造价值的能力。价值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组织评价良好的标志是它能创造价值,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13]身处逆境,成功创造价值的组织方能被誉为执行能力强的组织。
三是创造可靠性价值的能力。可靠性是指主体复制成功创造价值的方法及形成相应的模式。面对棘手问题,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机制,具备创造可靠性价值的能力。
2.政党理论基础
对政党能力的评价角度有公众支持力度、党员力量和政党实力。[13]
一是政党的监督和检查。公众支持力度是指公众对政党的支持。公众利益和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组织必须维护好师生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师生的衷心拥护。要实现该目标,党组织就要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所以,公众支持在这里转化为政党的监督和检查。
二是党员力量。它是指党员的数量和合格党员的相对比例。这体现了党员对组织的个体支持。它的重要标志是党员的规模和高素质党员的相对数量。[13]
三是政党实力。它指的是政党吸纳人力和物质资源的能力,因为物质保障对于组织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政党财政是政党政治的重要基础。[14]高校党组织的实力重点体现在人力资源实力。
因此,结合高校实际,政党能力评价角度转化为政党的监督和检查、党员力量以及政党建设的人力资源实力。
高校党的基层党组织兼具一般组织形态和政治组织功能,因此,对它的评价,需要考量组织存在的价值即对外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满足他们需要的实效性以及对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5]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的体系建构
借鉴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体系,依据《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本文简称《条例》),建构内部、外部评价体系两个维度,设置基层组织创造对师生价值的复杂性、成功性、可靠性和政党自我监督检查、党员力量、政党人力资源实力等六个评价指标;“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服务”“干部人才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工作的领导”五项任务。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部评价体系
结合上文政党组织理论和《条例》规定,按照如下三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建构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部评价体系。
1.“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任务指标
依据《条例》要求,党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就是通过监督、检查和教育使党员干部自觉按照党章党规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践行使命,即评价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力和教育力。
一是管理力涵盖监督和检查。对监督的评价,指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党员干部权力和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对检查的评价,指对落实上级精神和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情况的检查。
二是教育力涵盖教育和惩戒。对于教育和惩戒的评价分别包括对党员进行党内法规、廉政文化及其遵纪守法的教育与违纪、违规党员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处理。
2.“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服务”任务指标
对于基层党组织的规模,依据管理学理论,一般一个组织管理或影响人数为8~12人。[16]结构的优化和党员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力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党员政治素质是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服务的关键点。
根据《条例》要求,“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服务”评价重点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
一是“党员政治素质”的考核指标分为是否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意识”,是否严格尊崇党章党规,是否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二是“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考核指标,包括是否围绕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问题反映和收集渠道是否畅通,问题整改措施是否可行,整改效果师生是否满意,是否建立完善落实上级精神与结合中心工作的定期调研、成果转化的制度,党员是否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三是“基层党组织设置合理、党员发展规范”的评价指标,包括党支部设置是否合理,能否覆盖所有党员;支委配备是否齐全,职责是否明确;党员发展是否有年度计划、程序是否规范,新发展党员综合素质是否高、群众口碑是否好。
四是“促进中心工作组织保障功能发挥”的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二级单位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队伍保障、“双带头人”制度是否落实、党支部书记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研究和决策制度是否完善落实。
五是“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活制度是否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是否落实到位,党员是否自觉参加组织生活,组织活动方式是否新颖,领导干部是否带头参与组织生活。
六是“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完善”的评价指标,包括是否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是否定期对优秀党员进行表扬、是否对不合格党员及时加强引导和教育。
七是“确保党员严格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的评价指标,包括党员是否有履行义务和维护权利的自觉意识、党组织维护党员权益的机制是否完善。
八是“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完善”的评价指标,包括是否给党员分配适当的服务、联系群众工作,是否给党员分配适当的服务社会工作。
3.“干部人才工作”任务指标
政党实力指政党建设的人力资本实力。党的干部人才工作指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数量充足、待遇有保证、素质培养有提高的人力资源。依据《条例》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一是干部人才的数量。对于干部人才的数量,依据高校二级单位实际,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人才数量参照占师生员工总数1%左右的标准配备,具体依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
二是干部人才的待遇。干部人才的待遇指办公条件和配套服务的完备程度,基本待遇、基本报酬增长机制[13]以及参与二级单位重大事项决策的相应权力。
三是干部人才的素质培养。为干部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氛围,搭建引领他们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提升的平台、机制。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外部评价体系
依据上文组织理论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实际,从“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在解决师生问题,为他们创造价值的复杂性、成功性和可靠性方面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进行评价。
1.复杂性指标
复杂性是指主体自身的多变性、多层次性、不确定性和多因素性。[17]由于《条例》对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的规定是确定的,不存在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这里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多层次性和多因素性。
因为系统由差异化结构组成,相同的结构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的结构处于不同的层次。[18]为此,多层次性指任务的完成需分步骤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多层次性指由对师生进行先进文化教育,到使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再到坚定他们“四个意识”,增强他们“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党组织对群众工作的领导”的多层次性指由完善听取群团组织工作汇报制度到研究群团组织问题再到建构解决问题的机制。
多因素性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完成各项任务所包含的不同维度。“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因素性包括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效果和模式。“党组织对群众工作的领导”的多因素性包括建构支持群团组织工作机制的途径。[19]
2.成功性指标
思想政治工作之目的是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党组织对群众工作领导的目的是把广大师生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衡量这些目的的实现程度是评价以上两项任务成功完成的中心指标。对于“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落实“三全育人”机制,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建构与行政、群团组织协同宣传机制,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疏导师生心理问题,正确处理事关师生利益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对于“把广大师生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包括建立支持教代会、共青团和妇女联合会开展工作的机制,照顾少数民族和困难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构党员联系、服务师生的机制。
3.可靠性指标
依据上文组织理论,结合高校部分基层组织存在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的问题,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的可靠性指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举措务实管用,能解决问题和可推广。可推广性的指标为代表性、检验性和认同性。[13]
就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而言,代表性是能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对群众工作的领导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检验性是结合实际,对于解决同类问题提供思路和模式;认同性指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能得到师生的赞同和支持。
为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党管党的精准性精神,本文尝试建构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体系,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查摆问题提供指引,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