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与本土化实践
2020-11-24陈利军
陈利军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8)
鉴于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于2019年8月组织了赴德“双元制”研修团,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学习,结合对德国实地考察和我国“双元制”本土化的认知,增强了对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1]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根据1991年3月15日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决议,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把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职业能力传授出去;同时响应民众日益增长和变化的需求,积极发展灵活性的职业;职业再教育与终身教育并重等。
德国职业教育在联邦和州政府、教育企业、工商会和职业学校的共同推动下,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和持续改进以“双元制”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制度,在近百年内培养了大量各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众多人才通过自身的能力和知识的发挥,不断推动着德国企业取得更高成就。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对于职业教育的共识:职业学校是国家的,国家为企业服务,企业给国家提供税收。德国工商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掌握着“双元制”教育的主导权;企业把职业人才视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根据岗位需求指定员工招聘培训计划,与学徒签订合同;职业学校是跨地区的、具有辐射功能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是区域职业能力开发中心。在此共识之下,德国职业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1)德国企业的主体作用。“双元制”提供超过347种职业工种的技能资格培训,白领行业学徒制培训量达到整个德国学徒实训岗位的三分之二。学徒生从企业每年获得人均18000欧元的收益,当然大企业的支出也会更多;而学徒生每年能够为企业创造大约12000欧元的价值,显然企业是净投入的。但企业培养的一部分学徒将成为技能娴熟的工人,自然能够转换为生产力要素,他们将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2)德国工商会的关键地位。德国工商会是历史的产物,是具有公法权利的组织,既不是政府机关也不是企业。从中世纪开始,雷根斯堡的企业就成立了类似组织,之后逐渐形成了工商会。工商会有联邦、州、地区三个层级,但彼此无上下级关系。德国工商总会(DIHK)下辖82个工商会,办公地点设在柏林,方便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例如,纽伦堡地区工商会(IHK)负责人盖尔特先生曾在德国MAN公司担任11年的培训中心主任,退休后仍担任5个职业考试委员会的考官。德国每家企业都须成为德国工商会的成员,在纽伦堡成立的公司自动成为纽伦堡商会的成员。[2]
(3)通过立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德国教育委员会在1964年提出“双元制”理念,把企业或实训工场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体系并列;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1972年颁布《企业基本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81年颁布配套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各州议会同步颁布《职业学校法》,两法于2005年合并修订后,新版颁布实施。[3]德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各州享有文化主权,各类学校的教育立法权在州级政府(如州学校法)。特例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立法权在联邦一级,其中“教育企业”这一元遵循《联邦职业教育法》,由联邦教育部管理,“职业学校”这一元遵循《州学校法》,由州教育部管理。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1.总体分析
培养职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征,关键职业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构成了纵向的性质结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构成了横向的内容结构。具体结构和培养目标参见图1和图2。
2.发展阶段
德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劳耐尔教授认为,从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来看,可以划分为四个学习区域(图3),并以此奠定了课程内容序化的理论依据。
3.教师培养
行动导向的课程开放性给学校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技巧娴熟、教学应变能力强的素质。因此,对教师的培养要求高、周期长,基本分为大学学习阶段和预备教师学习阶段(图4)。
图1 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
图2 能力要求、类型与培养目标
图3 职业能力发展阶段
图4 德国职业教师培养阶段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德国小学学制是4年,小学之后学生通过分流可进入3种不同类型的中学:文理中学、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主体中学以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工人为教育目标,在5~9年级,与职业学校、地区机构等开展合作,强化学生在技术、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职业规划,学生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实科中学一部分学生实行“双元制”教育,另一部分学生实行文理教育,在5~10年级,学生通过学习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奠定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学校再教育基础。文理中学以培养具有研究和创造能力的大学生为教育目标实行全面化教育,至少要学习两门外语。学生在5~10年级通过普通教育,逐步形成抽象的、善于解决问题的、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即将在高校学习或者就业做准备。德国的常规教育体系如图5所示。
以安德亚斯先生为例,他是通过大学第一学年向企业提交申请以及企业层层选拔而获得舍弗勒公司职业培训资格的。他大学一年级在舍弗勒公司的专门培训部门进行企业实习及职业培训,通过轮岗熟悉各个工作环节;第二年回到学校与应用技术大学普通学生共同用统一的学习模式进入后续的学习,假期到舍弗勒公司上班;最后两个学期参加工商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学习期间,企业发放1200~1300欧元月薪。他通过4.5年完成了机械制造专业的学士学位和由工商会(IHK)颁发、舍弗勒公司加注的机械制造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德国的企业培训在“双元制”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起到服务和配合的作用,其中质量最高的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如奔驰·辛特芬根生产厂建有奔驰职业培训中心,在德国首创项目形式结构化课程体系,现有900余名“双元制”学生;培养对象多元化,既有一般学生的“双元制”培养,也有大学生、技术工人接受再培训的“双元制”培养。
此外,还有跨企业培训中心。设置的初衷是补充“双元制”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资质的不足。大部分跨企业培训中心由特定地区和特定行业部门的商会组织和管理,商会根据其所在行业企业的特点、承担培训的条件和能力,考量能否及如何设置跨企业培训中心。
图5 德国常规教育体系
二、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概况
德国24所研究型大学均开设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底子薄、起步晚,专门机构和师资培训学校较少。从研究机构来看,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等机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与政策咨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和专业建设提供支撑。[4]从专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人才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共有20个,主要覆盖农林工商等领域,远远不能满足1400余所高职院校800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中德职业教育的合作开始于1983年,两国政府于1985年合作建立了天津职工工业技术学院,由此带动了我国各高校积极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开设了麦格纳双元制班、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建有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江苏省级实训基地、广东轻工职业学院2015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AHK中德双元制班、河南工学院2016级机电专业AHK中德双元制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辐射带动作用。但也反映出如下一些问题:合作成本高,每年的合作费用20万~30万元,师资培训、考试和实训室建设费用另计;主要面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项目化合作;缺少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联动机制;参与学校和专业较少,未能形成示范效应。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与实践
在融合德国等国家成熟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国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不断地学习、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宝贵的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2019年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系列配套政策与方案也密集出台。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作为国家优质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国内高质量一流应用型院校为目标[5],着力实施“双高计划引领”工程,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服务行业企业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大困难[6],着力提升“双师型”队伍建设,重点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等基础性育人工作。
(一)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师自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意味着国家把工程实践能力作为职业院校师资的基础。积极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关注《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积极“组织开展教师企业实践”。
(二)多路径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职教二十条把“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大举措之一。将继续推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展的“学校+大型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2期);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业学院+企业技术服务”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通过与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学院”招募学生为员工,解决其“双身份”等问题。
(三)持续不懈争取“1+X”证书制试点
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政府对“1+X”证书工作的定位是:学历证书是基础,“X”是“1”的强化、拓展和补充。其推广形式将采用市场机制运营、多个培训评价组织参与实施与竞争,优胜劣汰。[7]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在做好若干证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开展对接工作。
(四)投身“双高计划引领工程”
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要通过建设“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型专业群”[8],增强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技术服务学校“智慧商科”特色专业群建设[9];发挥“华为ICT学院”的育人优势,筹建“五位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我们通过向德国学习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断探索本土化职业教育模式,打造自身的职业教育优势,早日走出一条中国职业教育特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