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方式、困境与突破对策研究

2020-03-03

经济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教学资源课堂

●付 伟

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并驾齐驱的两大基石,同时也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教学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而科研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活水源头,将最新科研的实践与理论注入到课堂授课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已有研究表明,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①。要实现科研成果高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需,要明确转化的可行方式与渠道、明晰转化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同时找到突破困境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方式

高校学科众多,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差异较大,相对应的科研成果也各具特色,形式不一,要分析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方式首先要明确高校科研成果的类型。

(一)高校科研成果类型

高校的学科分类繁多,相应的科研成果的类型也较为丰富,将其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理论成果,主要包括相关科研著作、科技论文、学说、理论概念、定律、定理、原理等;二是技术成果,主要包括科研专利、科技产品、技术、工艺、装置等;三是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条件支撑的平台或工具,主要包括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数据库、技术研发平台等;四是支撑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技术推广、科普成果等。

(二)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方式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教学与科研融合的体现,转化过程中应量体裁衣,因专业、学科的差异而不同,遵循灵活、适用、多样的转化原则,实现学生受益的教学与科研互补互融模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形成一个个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具体类型较多,如补充式教学案例、研讨式教学案例、专业实验式教学案例等,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将教学案例贯穿其中,增加课堂授课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是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开展相关学科学术讲座、前沿论坛等,科研成果都是具有学术前瞻性和社会现实性的相关研究进展,将有效地弥补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局限,极大地拓展学生视野。

三是通过科研成果、技术专利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最新技术要求和实验课程需求,一方面更加方便教师使用,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

四是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研究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深度及难易程度要求较高,有相关科研项目支撑可为其调研、数据收集提供平台和经费。

五是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作品选题等。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是最新研究进展的相关课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合创新创业的要求,这为社会经验较为薄弱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双创”思路和来源。

二、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现实困境分析

虽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式多样,但不同类型的教学中会存在各种问题,如实验教学中多数实验内容会与学科最新的科学与技术成果脱节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范围、内容及程度都有待大幅提升,在转化过程中存在客观、主观等各方面的现实困境急需解决。

(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科研成果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其向教学资源转化③。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一般是基于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等形成的研究报告、科研论文、专著等,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理论性及应用性。不是所有科研成果都具有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部分与教学联系密切,可以体现课堂理论知识,将课堂讲授的研究方法系统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的内容才能实现有效转化。

(二)教师对于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主动性不强

科研和教学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④,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为繁重,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仅有部分教师还会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及专业兴趣从事相关科研项目,但能将二者有效结合且进行实践转化的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将科研成果有效进行转化的教师必须是教学科研型教师,纯粹的教学型或科研型教师就基本只从事教学工作或科研工作,没有将其转化的平台;另一方面,客观有条件地进行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教师对于转化的主观意愿不强,或者没有意识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如果高校没有相关的激励政策,单靠教师个人的自觉和主动性是远远不够的。

(三)高校政策的引导性较弱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有创新创业学院(或类似机构)、高精尖创新中心(或类似机构)、科技园、科技开发公司等,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专门机构较少,很多高校没有相关的职能部门或没有主管部门,将两者有效转化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较不完善。除此之外,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的成果认定模糊,评价标准不一,转化结果难以量化,缺少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指导和宣传等问题,由此导致现实层面缺乏有力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推动力和引导力。

三、突破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困境对策分析

要使高校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教学资源,则要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两者有效衔接,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高校的客观推动力等作用,将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现实困境逐一破解,通过学生、教师、高校等多方面努力,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转化。

(一)明确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适用性

教师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应重视筛选适合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材料与素材,创新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在申报、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有意识收集课堂学习的照片、视频等素材,将其系统整理分析,图文并茂,形成不同的教学案例。同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可行的思路来源和方案,或者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作品选题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增强教师转化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教师应意识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作用,一般的课堂授课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和乏味,学生的主观接受程度较低,甚至部分同学还有抵触或厌学情绪。如果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加以辅助理解和应用,则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的课堂学习氛围浓厚。除此之外,可结合科研实践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强高校转化的推动力

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如外部没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则转化的效果则大打折扣。激励与评价是科学研究向课堂教学实践转化的外部推动机制⑤,高校应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的作用,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的内容测度,规范评价标准与流程,将其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增加物质激励的效果。另外给予相关专项研究及配套经费,从外部环境增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可设置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成果奖项,增加教师对于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认可度和重视度,逐步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注释:

①郑国萍,张雪,姚志刚,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困境与改进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6(01):6- 11

②王志强,左国才,陈新保,魏俊锋,余光辉,刘贤赵.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实验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以空间分析课堂实验教学改革为例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6):108- 112

③彭丽芬.论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的意义、形式及影响因素[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6):23- 27

④李访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现状与改进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12):70- 73

⑤毛小平,李智伟.从“科学研究”走向“课堂教学”: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机制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6):14- 18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课堂
科研成果转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